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蓝萼香茶菜提取液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忠民  沙伟  胡修茵 《广西科学》2007,14(2):160-162
分别以无水乙醇、乙酸乙酯、三氯甲烷、蒸馏水和丙酮作为提取剂,用回流提取的方式提取蓝萼香茶菜[Isodon japonica(Burm.f.)Hara var.glaucocalyx(Maxim.)Hara]的5种提取液,分别采用滤纸片法和平板稀释法测定提取液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米曲菌的抑菌效力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5种提取液对实验菌均有抑菌作用,对4种致病菌的MIC的排列顺序为:无水乙醇提取液<三氯甲烷提取液<丙酮提取液<乙酸乙酯提取液<蒸馏水提取液。  相似文献   

2.
蓝萼香茶菜和益母草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忠民  沙伟 《广西科学》2004,11(1):78-80
对产自中国黑龙江扎兰屯地区的蓝萼香茶菜[Isodon japonica (Burm.f.)Hara var.glaucocalyx (Maxim.) Hara]和齐齐哈尔地区的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进行染色体观察和核型分析。蓝萼香茶菜染色体数目为2n=24,益母草染色体数目为2n=20。问期核,蓝萼香茶菜和益母草均为复杂染色体中心型。染色体核型公式分别为K (2n)=2x=24=2M 18m 4sm 和K (2n)=2x=20=6m 14sm,核型均为“2A”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分别为2n=24=210 8M2 14M1和2n=20=10M2 10M1。  相似文献   

3.
蓝萼香茶菜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反应体系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以香茶菜属植物的蓝萼香茶菜 [Isodon japonica (Burm.f.) Hara var.glaucocalyx (Maxim.) ]为材料 ,采用改进的 CTAB法提取基因组 DNA,首次建立适合于蓝萼香茶菜的 RAPD(Random amplifiedpolymorphic NDA,随机扩增的多态性 )分析的 PCR反应体系。通过对 RAPD条件优化分析 ,确定蓝萼香茶菜RAPD的最佳方案为 :2 5μl反应体系中包括三磷酸脱氧核苷酸 (d NTPs) 0 .1mm ol/ L ,引物 0 .4μmol/ L ,模板DNA90 ng,Taq酶 (Sangon) 3u,2 .5 μl10×buffer缓冲液 (含 2 0 m mol/ L Mg2 + ) ,其余部分用无菌超纯水补平 ;PCR扩增循环为 93℃预变性 4 min,93℃变性 4 5 s,36℃复性 75 s,72℃延伸 2 min,4 0个循环 ,最后 72℃延伸 10 min。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云南两种香茶菜属植物灰岩香茶菜与淡黄香茶菜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为其鉴别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的方法。结果:两种香茶菜属植物根的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征有一定差异。结论:实验结果可为其生药鉴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技术对蓝萼香茶菜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研究。结果共检出50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85.33%。其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含烷烃、烯及烯醇、酮、醇、酚、醚及酯类等,具有较高的医药、食品应用价值,实验结果为该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云木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云木香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为云木香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云木香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140个峰,鉴定了其中56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油量的83.29%.结论:云木香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20.07%)、1,2,3,3a,4,5,6,7-八氢-1,4-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1R-(1α,3aβ,4α,7β)]-薁(10.04%)、石竹烯(6.69%)、3a,4,6a,7,8,9,9a,9b-八氢-6-甲基-3,9-二亚甲基-[3aS-(3aα,6aα,9aα,9bβ)]-奥[4,5-b]呋喃-2(3H)-酮(6.37%).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龙胜香茶菜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龙胜香茶菜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出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龙胜香茶菜素E(1)、鲁山冬凌草丙素(2)、β-谷甾醇(3)和十六烷酸(4)。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石油醚部位中活性成分β-谷甾醇含量近5%。  相似文献   

8.
从紫毛香茶菜干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二萜化合物,利用红外、紫外、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波谱等光谱方法,对这2个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紫毛香茶菜的化学成分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9.
10.
对云南丽江产的露珠香茶菜Isodonirrorata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其叶子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 3个化合物,利用IR,MS和NMR等波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1.
白毛银露梅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GC/MS),结合标准谱库对白毛银露梅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01个峰并确认了其中50种成分,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测定了其成分的相对含量,主要化学成分为油酸、油酸乙酯、正二十八烷等.  相似文献   

12.
甘肃产毛叶香茶菜二萜成分及其化感潜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甘肃产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通过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共鉴定出5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RabdosinB(Ⅰ),Rabdosinate(Ⅱ),Epinodosin(Ⅲ),Epinodosinol(Ⅳ)和Lasiokaurin(Ⅴ);并对其粗提物及单体化合物Epinodosin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粗提物对莴苣和黑麦草种子的萌发表现为延迟作用,对苗高和根长表现出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化合物Epinodosin对莴苣幼苗根生长有显著的"低促高抑"作用.根尖压片技术显示:低浓度(25-100μmol.L-1)的促进作用与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活性成正相关;高浓度(150-200μmol.L-1)的抑制作用与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成负相关.该类化合物很有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化感物质在其自然生境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体积分数为85%的乙醇回流提取风车草(Clinopodium chinensis O.Kuntze var.grandiflorum (Maxim.) Hara.)茎叶, 得提取物, 再经大
孔吸附树脂吸附、 硅胶和ODS柱色谱法分离各化学成分, 并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它们的化学结构. 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醉鱼草苷Ⅳb(1),  醉鱼草苷Ⅳ(2), 风轮菜皂苷(Ⅺ)(3), 香峰草苷(4), 3β,16β,23,28-四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D-吡喃葡萄糖-(1→2)] [β-D-吡喃葡萄糖-(1→3)]基-β-D-吡喃夫糖苷(5), 槲皮素-3-O-β-D-葡萄糖-(1→6)-O-β-D-葡萄糖苷(6), 风轮菜皂苷Ⅴ(7), 风轮菜皂苷Ⅲ(8), 风轮菜皂苷Ⅴb(9), 风轮菜皂苷Ⅲb(10). 除化合物1,2,4,5外, 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鉴定龙爪槐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菌。【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龙爪槐枝干溃疡病病枝获得疑似病原菌,并通过野外致病性测定该病原菌,结合该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rDNA-ITS和EF-α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的种类鉴定。【结果】完成了F6菌株致病性分析的科赫法则实验,证实了其致病性; 鉴定该菌为腐皮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solani species complex(FSSC)]。【结论】腐皮镰孢菌复合种(FSSC)为引起龙爪槐枝干溃疡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鉴别方法对民族药穿心莲进行系统的生药学鉴定,为其鉴别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通过原植物、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能够很好的鉴定原植物.  相似文献   

16.
刺槐花样品微波辅助提取所得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从延安地区刺槐花挥发油中分离出57种组分,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峰总面积的82.01%;鉴定出其中的成分有醇、烯烃、烷烃、醛、酯、酮等十多种化合物,其中烷烃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7.40%,烯烃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6.74%,醇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5.87%,酯类化合物占色谱峰流出面积的12.35%。  相似文献   

17.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干花豆(Fordia cauliflora Hemsl.)叶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从干花豆叶挥发油中分离出28个组分,首次鉴定其中的22种成分。干花豆叶挥发油的主要成为:4-乙烯基愈创木酚(22.4%)、甘菊烷烃(16.1%)、2-甲基-6-羟基喹啉(8.1%)、2,5,5,8a-四甲基-3,4,4a,5,6,8a-四氢-2H-1-苯并吡喃(7.5%)、3,4二甲氧基苯乙烯(3.3%)、杜烯(3.2%)、香橙烯(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