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斯顿的小说《她们眼望上苍》具有特殊的黑人艺术和黑人美学价值。作为20世纪黑人女作家的先驱,赫斯顿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巧妙的人物塑造和叙述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探索了女主人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塞丝在中国广大读者的心目中是具有强烈母爱并且具有坚定反奴思想的黑人妇女形象,本文分析了《宠儿》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和塞丝人生遭遇,从爱与被爱的角度对塞丝这一角色进行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爱丽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黑人权力运动中黑人的迷茫伤痛、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对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偏颇.由于自身性格的局限和缺少对黑人文化核心价值的深刻了解,迪伊的寻根之旅走上了一条南辕北辙的迷途,这一点通过她的外在服饰、随身物品和内在态度等几个方面得以充分揭示.小说表明了作者反对黑人权力运动中错误的黑人文化遗产价值观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艾里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著作《紫色》使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黑人女作家。她还写了大量的论文阐述自己的创作观念和女性主义观点。小说《紫色》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她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她自创了一个新词"妇女主义"(Womanism),引起了人们对黑人女性的广泛关注。其小说《紫色》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和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互助精神——姐妹情谊。这部小说通过描写黑人妇女的内心生活、她们被压抑的创造天性与才能以及她们为重新确立自我、为创造自由和独立完整的生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揭露了黑人妇女在种族、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坎坷遭遇和悲惨命运,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体现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邓婷  宋宝梅 《科技信息》2013,(4):55-55,57
艾里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著作《紫色》使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黑人女作家。她还写了大量的论文阐述自己的创作观念和女性主义观点。小说《紫色》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她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她自创了一个新词“妇女主义”(Womanism),引起了人们对黑人女性的广泛关注。其小说《紫色》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和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互助精神——姐妹情谊。这部小说通过描写黑人妇女的内心生活、她们被压抑的创造天性与才能以及她们为重新确立自我、为创造自由和独立完整的生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揭露了黑人妇女在种族、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坎坷遭遇和悲惨命运.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体现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黑人妇女主义文学的先驱,她的佳作<紫颜色>不仅表现了作者的妇女主义.也从侧面表现了作者的美学意识.<紫颜色>这部小说对黑人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这些对文化的描述对黑人荚学的表现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土壤.每一部作品都应有特定的文化作背景以供小说情节的发展.本论文将从文化的三个方面(黑人语言、布鲁斯音乐、百衲被)对作者在<紫颜色>中的美学观念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美国的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了女权主义法律观的法律伦理内涵。其代表作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紫色》。这部小说处处充满了丰富多彩的象征意象和发人深省的社会伦理,折射出作者主张男女平等、实现黑人女性生存完美的黑人女权主义思想内涵。对于这些饱含女性主义哲学思想的象征哲理的解读,必将大大加深读者对于黑人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及黑人女权主义法律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看不见的人》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现代经典作品,其作者拉尔夫·埃利森是黑人作家的优秀代表,这部小说结构新颖独特,手法风格多变,主题复杂深刻,涉及到了种族,政治,社会及心理矛盾等方面,它深刻地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尤其是黑人)的存在与价值问题,强调了在一个未抹杀个人作用的社会中个人的尊严和自我追求。  相似文献   

9.
刘菲 《科技信息》2013,(4):223-223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通过一个亦真亦虚的人物宠儿,探讨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度下的非人般的生活。美国的奴隶制给非裔美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和身体上的创伤。代际间的创伤更是奴隶制的产物,从赛丝和宠儿这对特殊的母女身上,能清楚的感受到代际间创伤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在2003年出版的第八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用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的"影子"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黑人家族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手意象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本文通过对这种手意象进行解码,力图展现黑人历史,发掘小说的深层主题涵义。本文作者认为莫里森通过描写不同侧面的手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矛盾关系,既集中体现了黑人文化传统,又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采用文本细读和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伊娃的男人》和《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两部黑人女作家小说中黑人女性原型的塑造,主要运用认知原型的理论方法分析比较两部作品中的黑人女性的人物特点,提出心理原型、爱·性原型、家庭原型以及社会原型四大新黑人女性原型,进一步揭示了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次族裔、性别、政治等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2.
《宠儿》作为一部复调小说,其主人公意识相对独立于作者意识。其叙述策略有着复调小说多声部叙述的特征。小说人物有着复调小说人物的开放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莫里森创造了一组鲜丽生动,富有种族健康感的黑人人物群像,与黑人文学传统发生着一场革命性,生成性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发表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小说《紫色》,黑人女性话语权问题得到充分重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黑人妇女摆脱他们的父兄、丈夫或情人所加给他们的伤害,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女性间的相互支持求得自我解放上,做了至今为止最为大胆的探索。她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黑人妇女茜莉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摆脱神权话语,探索自我和积极构建自我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杨敏 《科技信息》2009,(20):I0088-I0088
《紫色》是一本容量极其丰富的小说,其内容涉及范围之广与作者所关注的世界之大是成正比的。它包含种族、性别、黑人文化、黑人女性传统、同性恋等各个方面。本文分别从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两方面入手,探讨他们各自的成长,以及如何实现两性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曹  高强 《科技信息》2008,(14):275-278
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原名为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密苏里州一个名叫佛罗里达的小村,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在1910年逝世前已成为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演讲家和旅行家。他于1884年发表了他最成功的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十九世纪的社会现实。本文详尽地分析和评论了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这篇小说的主要线索就是白人男孩哈克帮助黑人逃奴吉姆获得自由的历险经历。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和深刻地领会小说的意义。小说的主人公哈克和吉姆尽管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是经过曲折波荡的历险经历,使两个人建立起永恒的友谊打破了黑人与白人的种族束缚。作者的创作语言富于幽默,讽刺和嘲讽。这一写作特点和创作风格使本作品更深刻地揭露了奴隶制的黑暗,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大众要求废除种族压迫以及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6.
谷萍 《科技信息》2008,(6):203-203
托妮·莫里森作为一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黑人女权主义代表,在其小说中深刻探讨了黑人妇女的解放问题。本文以她首部作品《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保琳与佩克拉母女的人生悲剧揭示了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性别和种族的双重压迫。广大的黑人妇女只有挣脱了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桎梏,建构出黑人妇女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上实现妇女解放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已知的世界》是爱德华·P·琼斯的代表作。小说主要描述了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存在的黑人拥有奴隶的现象。作者从黑人的角度描写和分析了种族歧视问题,并深刻探讨黑人奴隶是如何寻求自身身份的。在白人奴隶主的影响下,亨利选择了认同于白人奴隶主而非黑人同胞。他立志成为一个善良的奴隶主,然而最终背弃了他的黑人性,变得同白人奴隶主一样残忍。因此,亨利不仅疏离了黑人同胞的情感,也无法为白人社会所接受,身份构建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8.
《紫色》是美国当代杰出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美国文学史和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长期以来,相关学者对这本小说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对黑人女性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所遭受的苦难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的多角度分析。笔者则试图从黑人男性这个新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9.
论《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斯(blues)又称蓝调,是上世纪初期美国黑人创造的一种音乐样式。作为美国黑人种族文化的典型表征,布鲁斯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文章通过对美国当代作家拉尔夫.埃利森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布鲁斯表征的分析,指出作者将布鲁斯这一美国黑人独特的艺术形式与小说创作密切结合,体现了小说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黑人也是人,但却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得他们有了特定的称谓:奴隶.生活在奴隶制下的黑人,身心都饱受摧残,变得失去自我.赛丝,一个在白人机制欺压下存活的女黑奴,虽然她得以从奴隶制下的畸形黑暗生活中逃脱出来,但却始终没能逃脱出那种制度带给她的创伤以及精神上的折磨.她对宠儿的爱是深厚的,但却也是畸形的,带有愧疚心理的爱,一种令她无法走出自我的爱,令她堕落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