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科学本质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内在论与外在论这间的争论,并持续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的实在论来理解科学的本质问题。第一,建构的实在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理论与实在、模型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符合建构实在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第三,世界是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起来的,这种特性既不符合实在论的理解,也不符合反实在论的理解。第四,建构的实在论充分地考虑到了认识论的“自然化”与“社会化” 合壁。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7):101-106
进入20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重大发现逐渐稀缺。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关于科学终结的质疑。虽然该说争论已久,但疑云至今仍然遮蔽着科学视野。面对国家创新大势,有必要进行系统深入的再认识,以正确制定应对方略。重大科学发现应该具有革命性、受验性和简单性。科学衰落的成因包括研究客体的尺度变化、研究手段的力量限制和研究主体的内质嬗蜕,其中社会因素居于主导地位。根据科学前沿的实际,研究方向应该由纵向"掘进"改为与横向"回采"并举。科学不会终结,但其进步是一个量变和质变交互进行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与技术不同,科学量变中包括思想积累和灵魂自洁,经历的时间可能较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科学大战”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英美学术界尤其是拉宾格尔和柯林斯等人致力于超越“科学大战”的努力进行了讨论,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从对立走向对话正在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我国学术界应当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曹天予近年来,社会建构论在对科学作研究的专业中已变得十分流行。虽然说社会建构论已控制了这个领域可能显得有些夸张,但对一个科学史家来说,在学术著作或通俗文章中要不遇到带有社会建构论倾向的论述是很困难的。这类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在其《建构夸克》中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高能粒子物理学史所作的“社会建构论解释”,指出皮克林从一种新的视角来阐述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史,拟解释科学家在面对竞争的理论假说和不同的实验结果时的选择判断问题。他的解释导致了一些激进的结论,受到一些科学家及科学哲学家的批评。皮克林与科学家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科学形象的两种描述模式之争。理清这一争论的实质对于理解“科学大战”的根源,对于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对主客思维的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客思维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但主客对立只是作为自明的预设,不耐深究。从休谟、康德到罗蒂,主客关系不断遭遇合法性危机,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实现了对它的彻底解构。社会建构论对主客思维的超越表现为以社会建构认识论取代主客符合论,以建构本体取代物质或精神本体,以“关系的人”取代“本质的人”。社会建构论对主客思维的超越预示了现代文化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知识的制造与实验室研究:—诺尔的科学建构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科学如何制造知识的问题,诺尔提出了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诺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包括实验实验室中科学事实的建构科学论文的建构,由决定与商谈之链条所构成,其中话语互动、资源关系、利益的融合瑕分裂等具有重要作用。诺尔还从理论概念的层次系统地阐述了“实验室研究”的特征与扩展,并形成了对知识社会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8.
社会风险的科学界定提出了以一种专业化的方式并通过专家的权威,客观地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在科学促成并界定的风险与对这些风险的公共批判中,风险的含义一直存在着关于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维度、风险的量化、风险的统计单位的争论。风险的社会文化的途径把风险讨论放置在一个社会建构的框架内,把风险看作社会化的过程,否认了绝对风险标准的可能性。这种观点为风险政策问题的系统阐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解决方案框架。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传统技术政策中的“供给偏向”容易造成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并陷入技术控制困境,社会建构论对嵌入于技术(创新)中社会过程的分析则内在展现了技术政策的新视野。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采取了积极管理技术的态度,强调技术的社会整合,其在实践中体现为建构性技术评估的战略与工具,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一技术政策观中蕴含了技术民主化的思想,并提供了技术民主化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技术主体是与作为客体的技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基础的一对哲学范畴.技术主体是在技术产生、发展、应用和完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角色.技术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展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通过与人和社会的互动,社会地建构了技术,同时人也在根据由自身推动的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模式塑造和建构着人类自身,并被多种社会因子所建构.这种建构从本质上表现为历史性、社会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塞尔论社会实在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在建构理论是塞尔著作的一个重要主题。集体意向性、功能的施加和建构性规则是建构社会实在的三个必要条件。塞尔从哲学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富有新意,为我们从哲学角度探讨社会科学问题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2.
韦伯探测引力波实验前后引发了三场争论:第一场是科学界对韦伯实验的批评;第二场是建构论者柯林斯与实在论者富兰克林对韦伯的失败是取决于证据还是社会磋商的争论;由于二者的争论旗鼓相当引发了第三场关于针对同一事实是否可以有两种并行且相悖的认识论立场存在的争论,争论的一方是认识的一元论者费尔德曼、另一方是多元论者罗森。三场争论实际上是事实的理性与社会性之争,对此朗基诺认为理性与社会性二分这种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柯林斯与富兰克林的观点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正在朝着认知主义发展,它们在理解科学本质时仍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自然化与社会化的争论。本文认为,要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问题,就必须把认识论置于“文化建构论”之上。以文化建构论为基础,辩证地理解认识的形成、发展、认识的标准、科学的本质等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哲学--科学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技术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技术哲学--技术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社会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社会哲学--社会是被社会地建构的。  相似文献   

15.
虽然近年来科学善恶两派的争论不绝于耳,但在此两种观点之外,有人则主张价值中立论。价值中立论者认为,科学不反映人类的价值,科学的价值源于其实际的应用,而与科学本身无关。科学价值中立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他将科学从主观和价值因素中解脱出来,将其视为一种由经验的语句组成,能借  相似文献   

16.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郑玉玲科学实在论长期受到质疑,至少始于康德,一直有增无减。到当代,出现了实在论者的抗衡,出现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其中包括实在论工具论之争。由于争论者们在命题和论据使用上的差异,争论实际缺少焦点,成了一场广泛持续的大混战。为...  相似文献   

17.
开放科学及建构的制度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技术是两种不同的制度模式,前者属于科学共和国"Republic of Science",后者属于技术王国"Realm of Technology",两者具有天生的互补性。开放科学作为一种非市场化的激励制度,提出一套基于优先权的报酬体制,强调在知识产权保护前提下追求创新知识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对于催生高质量的研究和创新(Research&Innovation)至关重要。本文在阐述开放科学起源、发展与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公共资助、累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分工四个方面,深入探究了开放科学建构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8.
符号互动论与科学社会研究的互动关系是揭示科学的社会建构论兴起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考察了崔蒙学派在生殖科学、脑神经科学及癌症遗传学三个领域的经验研究工作及其提出的"社会世界"的理论内涵,阐释了符号互动论为当代科学社会研究提供的批判和反思视角,并就其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研究科学争论所面临的诸多困难要求人们重新审思科学争论的本质.本文从科学政治学的角度,提出学术主权的概念.在现实的科学活动中,多数情况下科学争论的实质是对学术主权的争夺.在科学争论中,学术主权具有明确的内涵与特征.研究学术主权对于深入认识科学的社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夏平和谢弗的《利维坦和空气泵》一书被誉为SSK的经典之作,利用科学知识社会学纲领,夏平和谢弗打开了黑箱化的霍布斯-波义耳的争论,考察了政治秩序与知识产生和保护的关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拉图尔和哈拉维分别再回溯了这段历史,拉图尔解构了霍布斯的利维坦,消除了SSK对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指出自然/社会的二分是现代性的虚伪假象;而哈拉维则从社会性别的建构这一视角出发,指出波义耳的实验纲领建构了新的男性社会性别,掀开了被SSK黑箱化社会的一角。拉图尔与哈拉维各自的研究都向我们表明,他们都致力于在科学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之外另辟蹊径,以实践建构论取代社会建构论,试图描刻出自然与社会、人类与非人类共同演进的真实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