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不同磷营养水平下培养的金鱼藻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金鱼藻在富营养(0.1mg.L-1)水平下水体溶解氧增加最多,光合能力较强;与对照相比,叶绿素含量随着磷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富营养水平(0.1mg.L-1)时含量最高;丙二醛含量随着磷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在富营养水平时含量最低.这表明金鱼藻适应于富营养环境,对水体中的磷有去除净化效果,过高营养盐浓度会影响金鱼藻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2.
金鱼藻对不同程度污染水体的水质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的水生植物金鱼藻为研究对象,研究金鱼藻对3种不同污染程度富 营养水体的水质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金鱼藻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 CODcr、TN和TP的去除率存在两两相关性;(2)金鱼藻体内氮、磷浓度增加的趋势与所在水体中的氮 、磷去除效果相一致;(3)金鱼藻的叶绿素含量在试验初期呈下降趋势,一段时间后金鱼藻体内叶 绿素含量随水质的净化均逐渐回升至原有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营养液膜技术(NutrientFilmTechinique简称NFT)栽培下,研究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蔬菜的生理效应和提高某些元素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增加营养液中的氮素营养,可促使植株氮素的吸收,加速氮素代谢,促进硝酸还原酶的活力及叶片总氮量的增加.适当增加营养液中Zn,Fe,Ca的含量,可促进植株对Zn,Fe,Ca的吸收,从而提高植株内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培养优质、富营养卫生的保健蔬菜.  相似文献   

4.
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是一种能提高湖泊自净能力和改善水质的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在促进富营养化湖泊的自我修复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有机磷农药乐果对金鱼藻生长代谢的影响.在室内模拟条件下,设置不同浓度的乐果,监测金鱼藻的生长、可溶性蛋白(WSP)的含量及脯氨酸(Proline,Pro)的活性.结果表明,当乐果浓度低于15.0 mg/kg时,对金鱼藻主要表现刺激生长作用;而当浓度超过30.0 mg/kg时,主要表现出抑制作用.低浓度乐果污染的水体中金鱼藻的代谢能力强,生长力旺盛;金鱼藻在有高浓度乐果污染水体中脯氨酸的活性受到强烈诱导,抗逆性较高;抗逆性随着乐果浓度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金鱼藻能够适应有机磷农药污染环境,对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具有潜在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感染内生真菌的人工禾草高羊茅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CO2浓度和氮素处理下,感染内生真菌和不染菌植物在种子萌发和营养生长等方面的差异,探讨感染内生真菌的高羊茅对CO2升高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1)内生真菌感染影响了宿主种子萌发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CO2浓度升高使得内生真菌感染促进了宿主植株的胚芽和胚根的伸长;(2)CO2浓度升高使高羊茅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只是内生真菌感染植株的地下生物量显著低于不染菌植株;CO2浓度升高使不染菌植株地上部分氮含量显著降低,而对染菌植物无显著影响;(3)内生真菌对宿主响应CO2的影响与氮素供应水平有关,在高浓度CO2和氮素供应下内生真菌感染显著降低了宿主植物的分蘖数,而在高浓度CO2和缺氮供应下,染菌植株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不染菌植株;(4)内生真菌对宿主响应CO2的影响与氮素供应形态有关,在高浓度CO2和硝态氮供应下,内生真菌感染显著降低了宿主植物的地上生物量,而在铵态氮供应下,染菌植株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不染菌植株.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氮条件对燕麦氮素吸收转运和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寻求燕麦的氮水高效利用机制,以内蒙古主栽的2个燕麦品种白燕2号和白燕7号为试验材料,在灌溉和干旱条件下分别设3个不同氮素处理,考察燕麦在不同水肥条件下对氮素吸收运转和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植株吸氮量、籽粒产量存在较大影响.相同施氮条件下,成熟期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在灌溉条件下明显多于干旱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植株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增多,各营养器官中氮素的积累量增加;而氮素转移效率、转运氮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增施氮肥反而会对氮素转移、转运和利用产生抑制作用.由此得出只有适量施氮时才可能获得较高的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在沙培条件下,研究不同氮素水平对沙枣幼苗在盐胁迫(100 mmol·L~(-1)Na Cl)下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盐胁迫下适宜的氮素水平,为生产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如下:Na Cl处理下,沙枣幼苗的长势明显变弱,根和叶片Na~+、Cl~-含量明显增加,K~+和NO_3~-含量明显降低.提高氮素浓度,沙枣幼苗的生长指标(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不断提高,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降低;根和叶片中Na~+、Cl~-含量先降低后升高,K~+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0 mmol·L~(-1)和100 mmol·L~(-1)Na Cl处理下,与1 mmol·L~(-1)氮素处理相比,2 mmol·L~(-1)、5 mmol·L~(-1)、10 mmol·L~(-1)、15 mmol·L~(-1)氮素处理明显促进了沙枣幼苗的生长,降低了根和叶片的Na~+和Cl~-含量,增加了根和叶片的K~+含量,表明适量增加氮素浓度可以缓解盐胁迫对沙枣造成的伤害,100 mmol·L~(-1)Na Cl胁迫下,最适合沙枣幼苗生长的氮素浓度是2 mmol·L~(-1).  相似文献   

8.
利用啤酒大麦植株穗的离体培养,研究了旗叶的存在与否与不同氮素浓度对穗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留旗叶存在无旗叶或1/2旗叶的穗粒数有所增加,而1/2旗叶和无旗叶的穗粒数相同。在开花斯和开花前7天进行啤酒大麦旗培养,结果表明开花期培养在0.5%和4%蔗糖浓度下,随氮素浓度下升而穗粒数增加,二者差异不显著,开花前7天穗离体培养在4%蔗糖浓度下随氮素浓度上升而穗粒数增加,在0.004%氮素浓度下穗粒数为10.3粒,在0.064%氮素浓度下穗粒数为25粒,二者差异显著,说明氮素浓度对穗粒数影响与蔗糖浓度有一定关系,本实验进一步证明,开花前7天培养在0.5%蔗糖浓度下,穗粒数随氮素浓度下升而下降,这说明啤酒大科在开花前7天这段时间对蔗糖浓度最敏感,此期是影响啤酒大麦结实率的最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9.
纳米氧化锌(ZnO NPs)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对水生植物的生态风险有重要影响,研究了ZnO NPs在水体中的稳定性及对沉水植物金鱼藻的毒性效应.ZnO NPs进入到培养液中后观察到明显的团聚行为,且团聚体粒径随着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放置7天后其粒径要远大于实验初始粒径.另一方面,ZnO NPs释放了0.08~4.54mg·L~(-1)的锌离子(Zn~(2+))到培养液中,加入金鱼藻使纳米颗粒的离子释放量显著降低(0.06~3.88mg·L~(-1)).金鱼藻体内的锌含量随着ZnO NPs暴露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金鱼藻体内超氧阴离子(O_2~)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均表明金鱼藻受到了氧化胁迫.同时金鱼藻的叶绿素含量在ZnO NPs暴露下也显著降低,但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其叶绿体形态并未受到影响.研究认为金属离子的释放是ZnO NPs致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氮素与植物镉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氮素营养与耐镉性关系受土壤类型、镉的浓度和植物种类等因素影响.氮素是植物所需大量营养元素之一.镉胁迫下,氮素养分管理影响镉离子的吸收、分配和脱毒,从而改善镉离子的毒害和植物营养的平衡.氮素形态尤其是无机氮源不仅会影响镉胁迫下氮代谢而且会影响其他营养物质代谢.文章综述了植物对氮代谢以及氮素对镉胁迫下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以期通过合理的养分管理正确处理植物氮素和镉胁迫之间的关系,利用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温度、光照和磷质量浓度对生物操纵效果的影响,选用小环藻、大型溞和金鱼藻分别作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水生植物的代表种,建立不同磷质量浓度(0.05、0.1、0.5、2mg/L)的水生微宇宙模型,研究不同温度梯度(15、20、25、30℃)、不同光照强度(1000、2600、4200、5800lx)及不同光暗比(10∶14、12∶12、14∶10、16∶8)条件下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的控藻效果.结果表明:磷质量浓度为0.05~0.5mg/L、温度在20~25℃时,大型溞和金鱼藻生长较好,对小环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磷质量浓度为0.05~0.5 mg/L、光照强度在1000~4200lx时,大型溞和金鱼藻对小环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强光(5800lx)有利于小环藻、金鱼藻的生长,但对大型溞有抑制;磷质量浓度为0.05~0.5mg·L-1,光暗比为14h∶10h时,大型溞和金鱼藻生长最好,可以达到很好的抑藻效果;当磷质量浓度相同时,温度30℃、光照5800lx时,培养液中氮磷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两种不同的消解方法—微波消解法和高压消解法,对近海沉积物中的总氮、总磷进行同时消解,并比较了测定结果.结果表明:高压消解条件下测定样品1和样品2总氮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7%和7.4%,总磷的标准偏差分别为3.9%和7.8%;微波消解条件下测定样品1和样品2总氮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4%和10.1%,总磷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9%和8.1%;两种消解条件下的总磷含量相差不大(样品1分别为0.460 mg/kg和0.454 mg/kg,样品2分别为0.449 mg/kg和0.439 mg/kg),但高压消解条件下的总氮含量(样品1为0.114 mg/kg,样品2为0.122 mg/kg)明显高于微波消解(样品1为0.088 mg/kg,样品2为0.092 mg/kg),且相对标准偏差较小.因此可以认为高压消解方法的精密度高于微波消解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砂培的方法,设7个钼水平,4个菌株,通过对株高增加、地上部产量、植株氮含量、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的测定及综合分析,确定使热研5号柱花草接种不同根瘤菌菌株达到最佳促生性能的钼浓度.结果表明:高浓度钼不利于产量的增加,缺钼不利于氮含量的增加;经主因子分析,热研5号柱花草接种LZ3-2的最适钼浓度为1 500 mg·L-1, 接种菌株RJS9-2及不接种的最适钼浓度为1 000~1 500 mg·L-1,接种菌株YM11-1最适钼浓度为500~1 500 mg·L-1;接种菌株PN13-3最适钼浓度为2 000 mg·L-1.  相似文献   

14.
水体扰动对黑臭河道内源氮营养盐赋存形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套模拟河道底泥再悬浮装置,设定4个不同水体扰动强度的工况以及1个不扰动对照组,测量了不同水体扰动强度产生的流速以及溶解氧(DO)浓度变化情况,并据此计算出不同工况的雷诺数(Re).研究了不同扰动强度下氨氮、亚硝氮、硝氮和总氮在上覆水、浮泥层间隙水和黑泥层间隙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曝气扰动强度引起不同溶解氧梯度分布,并导致底泥中内源氮营养盐赋存形式之间的不同转化途径,其中流速为28.8~32.0cm/s时,Re为1810~2113,DO平均值为5.08~7.50mg/L,上覆水中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最好,表明曝气扰动对底泥内源氮中氨氮和总氮的转化行为影响最大.与不产生曝气扰动时相比,由于曝气复氧作用,浮泥层呈现较高的亚硝氮和硝氮浓度,这导致二者分别向上覆水和黑泥层扩散.对于扩散至黑泥层的亚硝氮和硝氮,会在缺氧或厌氧环境的黑泥层中进一步通过反硝化或厌氧氨氧化途径实现对内源氮的完全脱除.  相似文献   

15.
氮水平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缺氮(ON)、低氮(LN)、中氮(MN)、高氮(HN)、超高氮(SN)盆栽土培的杂交水稻汕优64和金南风为材料,测定植株和叶片的生长状况、叶片总N含量、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气孔导度和叶肉导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两品种随着施N量的增加,植株的分蘖数增多,株高增加,气孔密度减少, 叶片总N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呼吸速率、叶肉导度等均增加.供试两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变化存在差异,金南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是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汕优64在HN和SN的条件下净光合速率反而下降,说明在HN和SN的水平上光合碳代谢的途径发生了变化,即光氧化环增加的幅度大于光合还原环.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硝酸钠、氯化铵和尿素作为单一氮源对骨条藻的光合活性、生长及中性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合骨条藻生长的氮源是氯化铵,其次是尿素,最后是硝酸钠,3种氮源的最适浓度均为4.4×10-4mol/L,光合活性的结果与藻的生长基本一致.3种氮源各浓度梯度的中性脂积累量最大值基本都出现在第7天(培养时间为8d),与藻的生长不是同步关系.最适合骨条藻中性脂积累的氮源是氯化铵,最适浓度为8.8×10-6mol/L,其最高油脂含量为31.07%.硝酸钠组的最高油脂含量为28.46%,略高于尿素组的最高油脂含量27.99%,但尿素组最适合中性脂积累的氮源浓度为1.8×10-5mol/L,低于硝酸钠组的最适氮源浓度1.8×10-4mol/L.在高接种量的条件下,骨条藻油脂总量的高低与百分含量的高低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山地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特征,选取坡度大、绿地比率高的典型山地区域,研究在各降雨等级条件下、不同下垫面的初期雨水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及不同污染物指标间相关性。结果显示:径流污染在降雨初期有最大值,其后各污染指标随时间变化迅速下降,且雨强越大趋势越明显;不同下垫面初期雨水径流水质优劣顺序为砖石>硬化铺装>绿地,不同雨强初期雨水径流水质优劣顺序为中雨>大雨>暴雨;研究区域内地表径流中总氮(TN)主要以溶解态输出,总磷(TP)则以颗粒态输出;绿地的产流中颗粒态氮磷要显著高于其他下垫面,暴雨下雨水径流中颗粒态氮磷也显著高于其他雨强;在不同雨强及下垫面条件下,悬浮颗粒物(SS)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TP、TN、溶解性总磷(TDP)、溶解性总氮(TDN)均高度正相关。说明山地型绿地存在一定水土流失情况,污染负荷较集中于初期雨水中,而且随雨强增大更加明显,SS对各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控制初期雨水中SS含量是降低山地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物含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湿地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中,湿地土壤养分供给状况及可利用水平与氮素含量存在直接关系。本研究以贵州草海湿地自然演替下植物群落表层土壤氮素含量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四种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牛筋草、李氏禾、香薷和芦苇)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速效氮和全氮含量以及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下湿地土壤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植物群落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全氮含量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其中芦苇群落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速效氮和全氮含量最高;(2)各植物群落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AN和T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芦苇群落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含量均低于其他植物群落;李氏禾群落土壤氨态氮含量在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植物群落表层土壤氮素含量分布受植物种类及自身凋落物、降雨量和地势、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硝化作用受到抑制或促进,各植物群落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在山地海绵城市建设中,植物对雨水径流的改善效果,根据重庆市雨水径流特征,配制模拟雨水径流,对10种本地植物进行为期2个多月培养实验,对植物的生长情况、模拟雨水中重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等定期检测。结果表明:植物有利于模拟雨水中氮、磷、COD_(Cr)的去除;培养45 d后,再力花培养组对氨氮去除率98. 3%;黄菖蒲培养组对总氮(TN)去除率96. 5%;水竹、德国鸢尾培养组对总磷(TP)的去除率达到90. 0%;大漂、美人蕉培养组对COD_(Cr)的去除率分别为79. 0%、76. 9%。总的来说,植物对模拟雨水中氮、磷、有机物的去除贡献率分别达到16. 9%~29. 9%、10. 0%~30. 0%、5. 5%~23. 9%。德国鸢尾、水竹、美人蕉、金鱼藻生长适应性及污染物去除效果良好,推荐为人工浮岛、生物滞留带等海绵设施优先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