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理清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发展变化历程,梳理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制度的建设过程,国家、部门及地方等不同层面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脆弱领域农业农村地区适应政策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从农业、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人体健康等不同角度总结了国内所开展的具体适应行动及其成效,并重点分析了农业农村地区适应行动;根据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的发展特征,提出了适应政策行动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特殊部门,农业的稳定对中国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气候变化使长期形成的农业生产格局和种植模式受到冲击,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模型包括农业经济模拟模型、农业生态地带模型、基于经济分析的李嘉图模型和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等。总结各类经济学模型的设定和研究结论,可以发现,是否考虑农民的适应行为以及适应期的时间长短是争议的焦点。因此,本文研究了目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方法,发现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计量工具从单一模型通过纳入新因素实现拓展以及多模型框架的嵌套综合成为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应对气候变化是促进西藏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西藏已采取的适应措施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主要不足表现为农户主动性适应行为没有明显改善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市场能力相对较弱。为进一步提升西藏特色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文章建议提高农户非农业收入水平,完善对口支援模式并积极探索巨灾保险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目前适应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气候变化影响下东北农业生产变化将直接引起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从气候变化角度着手,梳理了气候变化对东北农业影响的关键问题,分析指出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农业4个最突出的影响:热量资源呈现增加趋势,旱涝灾害频次与强度增大,极端低温冷害事件下降,农业病虫害损失显著加重。针对这4个关键问题,从作物抗逆品种选育、作物应变耕作栽培、农田基本建设、种植结构调整、病虫害防治、农业保险等不同方面形成东北农业适应技术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长治市3个代表站1961—2000年气象要素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长治市近4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库曼斯坦Ashgabat,Bairam-ali,Chardzhou 3个气象站点多年月均气温、降水、日照时间等数据,得出土库曼斯坦近30a的气候变化特征,并综合分析气温、降水、日照时间等要素与农作物产量的相关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30a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气温以0.52℃/10a的速率在降低,平均降水以24.1mm/10a的速率在减少;气候更加干旱、少雨,农业生态环境及草场退化,农作物产量、牲畜数不稳定.可为土库曼斯坦适应气候变化,科学调整农业布局,合理配置农牧业所用的水资源,防治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提高农业经济、农业区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近50年来河北省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河北省农业的影响分析,提出河北省农业的应对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发展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培育抗逆性强优质农作物品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灌溉,协调用水,增强抗御气候变化而造成的缺水局面的能力;实施虚拟水资源战略,合理农业布局;建立健全极端天气应急方案,强化监测网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灾害恢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对气侯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生态固碳,多部门联动,推进低碳城乡化,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气温不断增高,近50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了1.1℃,明显高于全球;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年代际波动较大,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计中国北方增温幅度高于南方,青藏高原增温最明显,年降水量增加显著区域为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其以南地区有小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使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的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有利于棉花生产,能提高北方棉花产量和品质;三熟区面积将扩大约22.4%,一熟区面积约缩小23.1%,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的布局将发生变化;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呈加重趋势;对温带和寒带的家畜生长是有利的,对热带和亚热带家畜和牧草生长不利;中国四大海区主要经济鱼种的产量和渔获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气候变暖将使中国各类自然植被发生明显北移,土地荒漠化危害范围加大,土壤肥力下降,并增加农业灌溉的需水量,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应减缓和适应并重。  相似文献   

9.
《科技智囊》2010,(7):94-95
6月18日,从农业部在京召开的低碳农业研讨会上获悉,农业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产业。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灾害使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如不采取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水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南部降水增加,北部减少,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的不平衡.迅速的气候变化将加速物种的绝灭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促使陆地物种向两极方向和高山地区转移.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增加.因此,气候变化将影响着未来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及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素质低是制约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业科技培训是欠发达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区别于一般地区农业的主要标志,不在于农业本身有什么不同,在于农业结构、功能和发展水平等等方面的差别。像大城市小郊区的上海等地的农业不同于一般地区的农业,具有鲜明的大都市农业的特点。 在我国,对传统的农业,人们一般认为,经济功能是其唯一的功能。这是由特定国情和解决“温饱”的社会基本任务决定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农业的发展简单划一,抹煞了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殊性,尤其限制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适合当地需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电脑农业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实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将极大地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电脑农业的深入发展。本文从论证电脑农业与农业科技教育的互动关系出发,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教育现状.最后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电脑农业推广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大力推行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模式以及不同运营机制的农业科技园,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对新疆南疆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进行简单介绍,重点分析新疆南疆地区农业科技园建设对新疆南疆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作用,从而促进新疆南疆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海江  吕新  胡晓棠  雷咏雯 《科技资讯》2010,(36):200-200,234
农业气象学是农业院校本科教学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农业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本文针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学提出新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使学生明确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适应性概念演变,农业适应性影响因素,适应性措施,适应性评估,适应性政策形成框架等多个方面,对农业适应性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地梳理,并对相关模型进行归类和重点阐述.梳理发现,农业适应性研究,理论上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形成了农业适应性政策框架体系和农业适应性科学雏形;在方法上,既包含简单的定性定量分析,也存在复杂的集成评估模型;空间尺度涉及全球,地区,国家,地方和个人.基于此,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修订了农业适应性科学的研究框架,提出了未来农业适应性研究的方向,包括:形成农业适应性科学,构建农业适应性的方法论体系,展开农业适应性决策行为的研究和拓展农业适应性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聊城市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的方法对聊城市42年来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找出了主要农业气候学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特征,论证了气候变化对聊城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为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培育西部地区特色农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阐释了培育特色农业对西部地区的重要意义,并就西部地区培育特色农业的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培育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地区68个国家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国家信息通报、技术需求评估报告等公开文献,系统梳理"一带一路"8个主要区域,即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东非和西非的气候变化特征、受到的主要影响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需求。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地区普遍面临着以平均气温升高、降水时空变异增强以及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其中中亚、西亚、北非、西非等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剧烈,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地区。气候变化已经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因为温度升高和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气候变化对一些地区(例如中亚)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温度升高增加了灌溉压力,"一带一路"地区普遍面临着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安全风险。降水时空变异增加将加大各地区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风险,东亚、南亚、中亚等依赖冰川融雪的地区,会因冰川萎缩面临较大的水资源压力。农业和水资源是"一带一路"所有主要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领域,提交技术需求评估(TNA)报告国家中90%都提交了这两个领域的技术需求。其中农业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育种、作物品种改善和灌溉(包括喷灌和滴灌),水资源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雨水收集,海岸带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海堤和护岸以及沿海湿地恢复,监测预警部门的共性技术是预测和预警系统,但是不同地区偏好不同的预测预警系统。发展中国家在开展适应技术开发和转移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与市场、管理与制度、能力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与技术四个方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聚焦于水稻、玉米和小麦3大粮食作物,就生长期的定义、界定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基于局地、区域尺度视角,描述了我国不同品种、不同地区对生长期界定所存在的差异;对应用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生长期的变化规律和气候变化特征这2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作物生长期的起止日期主要依据界限温度或现实经验进行界定,界限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气候指标,我国主要以0、5或10℃为阈值;采用滑动平均方法准确估算作物播种和收获的具体日期,适用于局地尺度范围内生长期起止日期的界定.参考我国农业种植制度和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选定某时段作为生长期,便于开展区域尺度范围内气候因素的长期演变研究;改进作物生长期的界定,可准确分析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为气候变化研究的指标选取和参数优化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农业种植制度的制定、作物品种的布局优化等相关工作,能更好地保障作物产量并提高作物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