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阐述了翁方纲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认为翁方纲的"肌理说"及其在创作上的反映是:(1)对王士祯"神韵"的批判及牵制;(2)以"理"和学问为基础的诗学;(3)学术诗:以考据为诗.最后,提出了关于翁方纲的诗学及"学术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张问陶是清中叶继袁枚之后性灵派重要诗人.后人探讨其性灵诗论多从性情、天性、血性入手,而忽略"性灵说"另一要素"趣".本文从创作主体之真趣、创作过程之灵趣、创作客体之逸趣三方面揭示张问陶"趣"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性情"与"学问"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两大命题,如果说中国文学强大的抒情传统决定了"性情"是古典诗歌占据主流地位的诗学主题,那么"学问"则是古典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中静默潜流的另一支。与诗歌性情化课题的蔚然成风不同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对古典诗歌学问化问题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片段、不  相似文献   

4.
随着宋代道德形上学与心性学兴起,宋儒重新阐释了人性,并提倡涵养性情之正。由此传统的诗学命题亦受到改造,“吟咏情性”一变而为“诗本源于性情之正”,诗歌从性情的写照变成性情之和或性情之正的自然流露。考察了宋代主流性情论的特点及其对诗学的影响和渗透,并展示性情之正要求在为人与为诗上的一致体现。  相似文献   

5.
选择王夫之与金圣叹的诗论思想为比较,是因为二人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两种貌似不同的诗学理论:金圣叹以分解法论诗,强调诗的起承转合的文法;而王夫之则反对格套法式,主张情景交融,即景会心之作。但这两种相对的诗论,实则共同体现了古典诗论的基本精神,即有法与无法的体用不二之说,是乾坤之道在诗学领域中的体现,终而同归于易,二者互参,更可加深对古典诗学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诗歌艺术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历来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艺术表现论的一个重要话题.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独特新颖的意见,其中之一即是著名的"一意"一笔"说.这个诗学见解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是别具一格的,是联系船山诗学"以意为主"和"诗道性情"两个命题的内在枢纽,旨在创造一种纯净的诗美.  相似文献   

7.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把<诗>视为承载王道政教的政治教科书,这也是汉<诗>经学特点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这一特点,又以<韩诗外传>表现最为突出.不过追根溯源却会发现,汉代诗学的这一经学特点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甚至可以说,孟子的"迹熄<诗>亡"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汉诗解经释旨的诗学方向.  相似文献   

8.
明中后叶以来,受前后七子复古派诗学的影响,诗坛普遍充斥着一股模拟剽窃的诗风,成为清初诗论家批评的重点.作为学者的黄宗羲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宋以来折衷之学大行其道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导致学诗者被"入主出奴"的门户家数所束缚,模唐拟宋.另一方面,部分学诗者认识到"随事摹拟"(明高启《独庵集序》)所带来的诸多弊端,提出以不学为学,以致又产生准的无依的困惑.归根结底,这二者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诗与学的关系所致.由此,黄宗羲正面提出了学通过治理诗之性情而介入诗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翁方纲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认为翁方纲的“肌理说”及其在创作上的反映是:(1)对王士祯“神韵”的批判及牵制;(2)以“理”和学问为基础的诗学;(3)学术诗:以考据为诗。最后,提出了关于翁方纲的诗学及“学术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钟惺在《诗论》中提出的“诗乃活物”的卓越见解,使读者的阅读活动直接进入诗学的研究范畴,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独树一帜。这不仅是向传统的以作家为中心的创作美学提出挑战,同时使人们对文学的理解,有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把握途径。因而,重新评价钟惺的《诗论》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称兄道弟"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辞海》(修订版)、《辞源》(修订版)、《汉语大词典》均未收.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收.《古代汉语》编者注云:"兄:本指哥哥,这里用于同辈间的尊称."又注云:"弟:同辈间男子年纪小的.这里是同辈间的谦称."鲁迅《两地书》中称许广平为"广平兄".章炳麟写给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的信的开头,称杨为"遇夫(杨树达字)兄鉴",而自称"弟章炳麟顿首".旧时代,很多人家的堂屋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师"虽排在最后,但却与"天地君亲"并列.这说明,师生之间确实是论辈分的."称兄道弟"的准确释义也就出来了,即: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不计年龄大小,不论辈分高低,尊称对方则称"兄",谦称自己则称"弟".  相似文献   

12.
理初学派,是清代嘉道时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该派的创始人为皖派著名学者俞正燮。理初学派以俞正燮、程恩泽为首,其他核心成员有汪文台、汤球、程鸿诏等。该派在历史地理研究上既承续乾嘉学派,又独具特色。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考据,但又能将考据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在边疆地理学和地名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为清代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传媒正日益成为一个“超级文化问题”,其影响力几乎已经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文学也不例外。文学与诗学事实上的传播学转向,使“主体论文艺学”渐次式微,也使“诗学重构”必然成为媒介时代的诗学策略。随着文化研究的崛起与“泛文学时代”的来临,现代传媒的操纵作用愈益彰显,文学的媒介性也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工具论文艺学”必然会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走向媒介诗学”,是当代诗学突围困境的一种有价值的尝试与拓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论之“文”与西方现代诗学之“文学”是两个异质的谱系,前者一直都是在杂文学观念的视域中,而后者则有鲜明的学科分类意识,基本上属于纯文学观念的视域。然而,从晚清至“五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政教型文学观和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超功利审美型文学观的建立,促成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向西方现代诗学的“文学”谱系转型。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诗论》是距今大约2257年左右,即公元前三世纪的重要出土文物。它对《诗经》学中的基本概念,如"风"、"雅"、"颂","诗言志",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在《诗经》发展史上,是儒家诗学系统的产物。在先秦儒家诗学的发展链条中,它在孔子与孟子之间补充了一个新的环节,从而为研究先秦儒家学派对《诗》的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论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一个系统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社会改革的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政治思想纲领,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中国17世纪最伟大的民主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他的“君为民害”论和“民主君客”论,批判了君主专制,伸张的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他提出“藏天下于天下”“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之说,具有民治、民享、人权平等的思想倾向;“公其非是于学校”的主张,则是对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肯定。  相似文献   

17.
青年壬阳明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复杂而曲折的,经历了"遍求百家"、"出入佛老"、"五溺三变"的思想漫游历程.而青年王阳明的思想漫游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从其少年时期就一直伴随着王阳明的"成圣"追求的心路历程.正是青年王阳明所经历的这种复杂而曲折的思想漫游,不但构成了其早期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而且对其以后成熟形态的思想格局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我们解读阳明心学的奥秘也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洪刍在豫章诗社内部与徐俯同为众人服膺,他交游广阔,形骸放浪,诗歌有酷似其舅之称。但山谷诗法对于他而言是不合适的言说方式,他本身修养未到,强作奇峭超群之笔,难免空着皮相之弊,江西流弊在其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是"宋四家"中表现艺术自觉意识最强的一个,他的"字中有笔"论,实为其"心不知手,手不知笔"论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