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认为:在现代汉语词义这个共时的系统中也存在历时的问题,所以属于历时范畴的“本义和派生义”及“历史义和现存义”也同样适合于现代汉语的词义系统而成为现代汉语词义着眼于“历史时-词义学”角度的两种重要类型。除此之外,“基本义和一般义”及“贮存义和使用义”也是现代汉语词义的两种基本类型,前者着眼于“共时-语义学”的角度,后者则着眼于“共时-语用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词 ,其意义在词典中都是有限的 :或单义项 ,或多义项 ,这种词义是语言中的词义。但在实际使用中 ,词义却又会发生变化 ,或具体化 ,或有新的所指 ,或临时变异。这时的词义即为言语中的词义。本文拟对言语中的词义变化作一简单分析 ,找出其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3.
"以"字考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是一词多义的解释.弄清词的多个义项在特定语体环境中的具体运用,有助于对古代文选的熟悉和对词义的把握.要正确把握词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及其引申、假借而产生的变义.古代汉语中常用虚词"以"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考释"以"字的源流及其演变轨迹.了解怎样掌握词义的方法,对于人们把握或研究古代汉语词义定会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4.
义位与义项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但在词典编纂中却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为了使词典的释义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词义的实际内容,就需要利用义位归纳的成果合理地编排义项,使两者的内容尽量相符,以显示词义的全貌和义位之间的引申脉络。  相似文献   

5.
根据副词"可"的重音、替换、共现词等形式特征对"可"的义项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可1"表示程度高,"可2"是终于义语气副词,"可3"是推度义疑问副词,"可4"是转折连词,"可5"是转折副词,"可6"是辩驳义语气副词,"可7"是重要信息标记。以形式特征对副词义项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减少分析过程中的主观任意性,还可以显示出各义项间的紧密程度。  相似文献   

6.
翻译主要是译义,形式风格次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意义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和分类,其中概念义和情景义、描述义和感情义、本义和喻义、主动义和被动义、主题义和次要义是五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意义。辨析这几对意义直接涉及到翻译中对意义的正确理解及恰当表达。在翻译中译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动态的策略。否则,就会影响到语际间信息意义的转换,影响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诂经精舍、学海堂是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分别在杭州、广州创建的两所重要书院。这两所书院都重视词义训诂教育,其词义训诂教育成果体现在各自的课艺集中。这两所书院师生在词义训诂方面善于使用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文例证义的方法:通过以形索义来求得词的本义、辨析近义词以及校勘文字,通过因声求义来破通假、探语源,通过文例证义来作比较研究而求得词义确解。诂经精舍、学海堂重视质疑问难的教学方式,对词义训诂的不同观点兼收并蓄,有利于开发生徒的智慧,提高生徒独立思考的能力。诂经精舍、学海堂中的词义训诂教育价值不小,关注清代训诂学的当今学者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牛津大学英语词典》采用新型的原型义项排列法。但是,一些原型义的设置不合理,缺乏统一标准。因此,探讨原型义的确立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原型义的确立应遵循经验原则和扩展原则,具体可采用问卷统计和分析词义间语义理据的方法,从而使原型义的确立有一个可依据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词义引申是指词从本义派生出引申义的过程。这是一种有规律的词义运动。本文拟就古词义引申的规律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一 一个词除了本义之外为什么还会有引申义,并且有的词还有众多的引申义?这是探讨词义引申规律时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 在古汉语中,字词大体相当,词义基本上就是字义。本义是指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用以表达的意义,即字的造字意义。这种意义能在字的形体结构上体现出来。例如“追”,甲骨文作辱,沙为趾,%为自。罗振玉以为目即师字,“自行以追之”就是追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缘”原为名词,本义是衣裳鞋帽等的镶边。由此引申出“沿、循……(运行)”义(动词性)。在汉语史上,介词“缘”有三个义项.即“依据”、“因为”,“沿着”,均从动词义项中发展而来。“缘”衍“依据”、“因为”义始于战国末期;“沿着”义的介词“缘”最早见于晋代。  相似文献   

11.
《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释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一、义项的建立仍有不完备者;二、义项的划分有些字条未能达到“准确清楚,防止义项之间的词义交叉”的要求;三、义项的排列有因不明本义而使某个多义词义项的次第错乱或分类不清者;四、在引证方面某些例证与释义不合,或书证与释义不一致者;五、有时用模糊语言来解释模糊概念,也能收到准确的效果。若用精确语言解释模糊概念,有时反而会显得不准确。  相似文献   

12.
说“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人多认为“军”字的“驻扎”义系名词活用为动词。本文根据“军”的古文字形、前人对“军”字本义的说解及古书用例,确认释“军”的本义为“环绕”是正确的,因此其属性本来就是动词;并根据对“军”的词义系统的梳理,由“环绕”义引申为”驻扎”义,词的属性未变,根本不存在“词类活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清代钱绎的《方言笺疏》①是注释汉代扬雄《方言》的集大成著作。钱氏注意吸收清乾嘉以来段、王等朴学大师“因声求义”②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紧紧抓住语音的线索,扣住词义的关联,“以声韵为经,以词义为纬”③,对《方言》中涉及到的同源词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分析论述。该书论及同源词的地方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同字形的同源词这种同源词是用同一个字形表示的,由同一来源发展而成的词。一个很词产生后,词义因引申而分化成为许多义项,这些义项之间有明显的联系,但又未造新字形,于是形成了…  相似文献   

14.
韩吉利 《科技信息》2012,(7):410-41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词多义现象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模式实现的,是由基本词义向其它词义的引申,而且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相互关联。本文以red为例进行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外语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梳理了英汉词义历时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结合大量的古汉语文言文,现代汉语和英语词汇作为语料,为二语习得者对英汉一词多义现象辨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视角,即词义的本义和词源义。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通常一个字就记录一个词。甲骨文象形性极强,往往可以借助字形的分析而推知字的本义。本义是词义引申的出发点,掌握了本义,就可以提纲率领地掌握一个词的各种引申义。但甲骨文中大量的专用为专有名词的字,其字形意义与其所反映的名词意义没有任何联系,仅是以假借字来表示人名、地名等名称,因而无从由字形推知其词的本义。这样,我们对甲骨文名词本义的研究范围,只可能在250个左右普通名词中进行。一、甲骨文名词本义使用情况《说文解字》是通过字形分析来讲述字的本义的字书,是研究甲骨文重要的桥梁。我们…  相似文献   

17.
词义问题时常困扰词汇学习.词与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同义关系、蕴含关系直接干扰我们对句义的准确理解.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解析二语习得中的一些词义问题.通过对词义变化、词义聚合关系及词义通感现象的分析,揭示词义关系的特点及影响词汇习得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汉语外来词的分类与译介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外来词的界定,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颇存争议的问题,汉语言学界如罗常培、高名凯、刘正琰、王力、岑麒祥,以及意大利学者马西尼(Masini)等始终不断地更新和充实着汉语外来词的研究。我们认为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在词音、词形、词义上的借用外语词汇的借词;二是仿译词,这类词主要显示出外来词的构词模式;三是由外来成分与本族成分共同构成的混合词。其中借词又分为四个小类:1.音译词,这类词是借音词。也就是说,这类词所用的汉字只起到一个单纯表音的作用;2.词形借词,指在词的义和形上都吸收了外语词汇的词;3.可算作意义借词的意译词;4.在翻译时一半依据了原词的音,一半依据了原词的义的半音半义译词。我们还提出了“外来词的译介原则”这一概念,这一系列原则是从更为宏观和抽象的角度对外来词各类型的具体译介手法做一个概括,它涵盖了音、形、义三方面,包括简约、系统、承袭、通俗四种。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英语词义进化过程中的重要认知机制。隐喻思维的结果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在客观世界的身体体验中,人们通过发现和创造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创造新的意义。词义进化过程中的隐喻思维有抽象化趋势。从隐喻义到本义是一个动态连续统。  相似文献   

20.
《说文》贮存的词义大系统由成百上千、成千累万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单个词的词义系统交织而成。《说文》是单个词的词义系统表现为;全书众多的词的相互联系可以解说、印证本义与本字的统一;以本义为起点发展出多层多向的引申义列。这种统一和义列,在先秦语言中可以找到丰富的用例来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