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结线虫属一新种(垫刃目:根结线虫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inanensis sp.nov.)新种,雌虫会阴区图纹圆到卵圆形,线纹光滑、连续、稍有点波形。弓部中等高度,常呈梯形。内侧线中有许多短的缘饰样线纹。在两条内侧线之间常有一条弯曲的线纹互相连接,在这条连接线纹的上方,通常几乎没有线纹。在肛门与尾尖之间有一刻点区。肛门附近有一明显的肛门褶,侧尾腺孔之间的距离与阴门宽相比较窄等特征与本属已记载的其他根结线虫的会阴区图纹显著不同。此外,雌虫的排泄孔在口针基部球以后,相当于离头端3.5个口针长处;口针较短(13.6μm);雄虫的口针、交合剌和引带皆较短(分别为19.6、28.3和7.2μm);侧尾腺口在泄殖孔的后侧离尾端3.2—12.8μm;侵袭期幼虫的背食道腺开口较后,在口针基部球后4μm 处;半月体在排泄孔前边1—2环纹处;尾部较长(53.5μm),c=8.1,c'=5.0等特征与近似种阿登根结线虫(M.ardenensis)不同。寄主植物目前仅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 Sello)一种。  相似文献   

2.
作者自1986年5月至1987年11月对山东蒙阴县境内天麻林场等地的楸树根结线虫病的感染率、危害、症状及其病原线虫种类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对病原的雌虫、雄虫和二龄侵袭期幼虫的形态观察、测量、寄主反应及北卡罗来纳鉴别寄主试验,确认中山寺林场楸树根结线虫病病原为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Treub,1885),Chitwood,1949),杨庄苗圃病原为北方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1949),而天麻林场与蒙阴县苗圃病原主要为以上二种根结线虫,其中以爪哇根结线虫为优势种,偶见极少量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 Chitwood,1949)。本文还对二种主要病原线虫的重要鉴别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为楸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穿剌芽孢杆菌防治根结线虫的盆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番茄、辣椒和鸡冠花中进行的盆栽试验表明:穿剌芽孢杆菌对感染根结线虫的植物都有保护效果,大约可使虫口密度降低75%~80%;同时该菌使根结线虫致根变重的情况有所缓和,从而根冠比倒转的症状有很大改善.各组试验的解剖结果证明,穿剌芽孢杆菌的寄生都导致虫瘿、卵块、雌虫、雄虫以及各期幼虫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4.
穿刺芽孢杆菌防治根治线虫的盆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番茄、辣椒和鸡冠花中进行的盆栽试验表明:穿刺芽孢杆菌对感染根结线虫的植物都有保护效果,大约可使虫口密度降低75% ̄80%;同时该菌使根结线虫致根变重的情况有所缓和,从而根冠比倒转的症状有很大改善,各组试验的解剖结果证明,穿刺芽孢杆菌的寄生都导致虫瘿、卵块,雌虫,雄虫以及各期幼虫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侵染对癞皮夜蛾(Gadirtha fusca)幼虫的影响是否因龄期而异,本研究以南方根结线虫侵染乌桕(Triadica sebifera),选用该植株叶片饲喂癞皮夜蛾大龄幼虫,以未受南方根结线虫侵染植株的叶片作为对照,比较不同龄期幼虫生长指标和食物利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癞皮夜蛾幼虫体质量、取食量及发育历期呈上升趋势;相对生长率呈下降趋势;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先上升后下降,而近似消化率则呈先下降后略微上升的趋势。线虫侵染处理后,与对照相比,癞皮夜蛾4龄幼虫的相对生长率、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显著提高;5龄、6龄幼虫的虫体质量和5龄幼虫的相对生长率以及6龄幼虫的取食量、近似消化率、化蛹率显著降低。南方根结线虫侵染对癞皮夜蛾幼虫生长及食物利用的影响因发育阶段而异,主要通过抑制两个末龄龄期幼虫的生长发育及化蛹,从而间接减轻癞皮夜蛾对乌桕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二球悬铃木根结线虫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市二球悬铃木受根结线虫严重为害。该线虫会阴花纹近圆形,条纹密致,近侧线处条纹呈“Z”字形,甚至卷曲;口针长17μm,基部球与针杆分离,呈球形;只能侵染烟草、番茄和西瓜,在辣椒上形成根结甚少,不能侵害棉花和花生。这些特征与Hedwig Hirschmann(1982)描述的美国梧桐上的根结线虫一致。鉴定青岛二球悬铃木根结线虫为Meloidogyne platani Hirschmann。该种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茶苗根结线虫的季节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茶苗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uita)虫口密度的季节消长规律和在不同深度根系中的分布,以及茶圃杂草作为其保虫寄主的感染情况。感染率10~12月最高,8月最低,平均感染强度10月最高,7月最低;从上到下在第10~15 cm处雌虫最多,第20~25 cm侵袭期幼虫最多;10种杂草感染该虫种。虫口密度随月积温的上升而上升,而雄性比则随月总雨量的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大庆温室蔬菜根结线虫的分布与危害、寄生种类及症状、根结线虫种的鉴定,作者曾作过研究,本文则阐述生物防治。 1.生物防治的基本原理 土壤中的某些菌,对根结线虫的卵、幼虫、成虫有侵染力,卵、幼虫、成虫因被寄生而死亡。将某些寄生力强的菌,从根结线虫的卵、幼虫、成虫体内分离出,经培养繁殖再回至土壤中捕捉线虫、寄生卵、成虫,减少土壤中的线虫数量,达到防治根结线虫病的目的。 如淡紫拟青霉菌(Paecilcieomyeoces eieacinus)属寄生性线虫真菌,菌丝伸入卵内,长  相似文献   

9.
家蝇幼虫饲料残渣防治植物线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表明,感染有根结线虫的土壤或植株,施用家蝇幼虫饲料残渣及其浸渍液,能显著减少线虫虫口密度;并使病株对病虫害抗性提高,明显促进生长.用1∶4浓度浸渍液直接处理多种植物线虫成虫和根结线虫幼虫,4~5d可致死亡.这与饲料残渣中含有蝇幼虫分泌物及其蜕的皮等几丁质物质有关.蝇幼虫饲料残渣既具有优质有机肥,又具有防治病虫害、促进植物生长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BC2001生防菌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和卵囊孵化影响,及对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的影响。结果表明BC2001对线虫分散卵的相对抑制率达87.3%、对卵囊的相对抑制率达40.50%,而对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92%;从显微结构上看,BC2001对卵和二龄幼虫的抑杀作用主要是通过菌体附着,引起卵和虫体内物质泡化聚集,最终消解。在人工接种条件下,BC2001菌在大田防治中对根结线虫虫口基数的相对抑制率达57.8%。  相似文献   

11.
雪茄产业是近年来中国烟草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雪茄烟种植中根结线虫病危害严重.然而,目前国内外雪茄烟病原线虫的种类尚未明确,对该病害的绿色防控也鲜有报道.基于雌虫、雄虫和二龄幼虫的形态特征、PCR扩增特异性条带及科赫法则验证结果,将普洱市江城县雪茄烟叶“云雪1号”品种上发生的根结线虫病病原鉴定为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评估了4种食用菌(金针菇、杏鲍菇、香菇、姬菇)菌渣脲酶催化尿素释放氨气熏蒸土壤对雪茄烟叶爪哇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致死100%二龄幼虫(J2)所需的NH3最低质量浓度为136.8 mg/m3;将含4%尿素的4种菌渣分别与土壤按质量比为1∶18的比例混合,在水分含量约60%、28℃下放置3 d时,各处理组释放的氨气质量浓度在130.9~218.7 mg/m3,对根结线虫病的防效在75.7%~92.3%.研究结果显示“菌渣+尿素”熏蒸土壤对防控雪茄烟根结线虫病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上发现长尾属一新种,命名为福建长尾线虫(Seinura fujianensis n.sp.).福建长尾线虫与李氏长尾线虫(Seinura lii)最为相似,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雌虫热杀死后尾部微向腹面弯曲,后者弯曲明显;前者口针较短(雌虫分别为13~15 μm,16.3~20.1 μm,雄虫分别为12~15 μm,16.8~18.7 μm),口针基部微膨大,后者口针无口针基部球,亦不膨大;前者雄虫尾部较短(分别为26~36 μm,48~64 μm),c′值较小(分别为1.6~2.5,2.7~3.6).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前言 线虫是一类较低等的动物,寄生于植物根内的线虫,叫做根结线虫,在分类上隶属于线形虫动物门(Nemathelminthes)、线虫纲(Secernentea)、垫刃目(Tylenchida)、根结线虫科(Meloidogynidae)、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目前已报导83种,我国报导53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性别决定基因Bx-sex-1的表达特征和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Mega 6中的Jones-Taylor-Thornton (JTT)模型,采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对Bx-sex-1和其他线虫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构建。采用同步培养的方法分别收集不同龄期的松材线虫并提取总RNA,反转录获得cDNA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的方法,研究Bx-sex-1在松材线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qRT-PCR并通过绝对定量法分析Bx-sex-1基因在雌虫和雄虫基因组的拷贝数。采用dsRNA浸泡法对目的基因进行干扰,观察松材线虫后代卵的孵化率和雌雄比的变化。【结果】系统进化树显示松材线虫Bx-sex-1和其他两个植物寄生线虫成为一支,与自由生线虫和寄生动物线虫分别进化为不同的分支。松材线虫Bx-sex-1在不同发育阶段相对表达量有差异,在卵期相对表达量最高,而在2龄幼虫时期最低,从2龄幼虫时期到成虫时期相对表达量逐渐升高。qRT-PCR结果显示Bx-sex-1基因在雌虫和雄虫基因组中均为单拷贝。Bx-sex-1被干扰后,卵的孵化率下降,雌雄比降低。【结论】松材线虫Bx-sex-1基因在卵的发育过程和性别决定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云南烟草根结线虫拮抗真菌分离鉴定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云南省28个县采集152个土样及发病烟根,利用直接分离法和诱集分离法分别从根结线虫卵囊、卵、雌虫和幼虫分离到400株拮抗真菌,它们包括拟青霉属、镰刀菌属、普可尼亚属、木霉属、链格孢属、曲霉属、青霉属、柱孢菌属、茎点霉属、单顶孢属、钩丝孢属、节丛孢属、矛束孢属等21属及一些不产孢的拮抗真菌,其中淡紫拟青霉、厚垣孢普可尼亚菌、尖孢镰刀菌为分离频率最高,约占分离数的60%.卵囊、卵和雌虫寄生真菌种类和数量远远大于二龄幼虫寄生真菌种类和数量,不同县寄生真菌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在1份来自德国的松木质包装材料中截获一种伞滑刃线虫,经形态学观察、测量,以及ITS-RFLP图谱比对,鉴定为锥尾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conicaudatus Kanzaki,Tsuda & Futai,2000).该线虫属松材线虫组,与松材线虫(B.xylophilus)、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伪伞滑刃线虫(B.fraudulentus)、豆伞滑刃线虫(B.doui)等比较接近,但其雌虫尾较上述线虫更细长(c′=4.5),并且明显向腹面弯曲,尾尖突位于腹面,长约2~3μm;雄虫交和伞一般呈卵圆形或铲形.目前该线虫仅日本有报道,在德国尚无记载.作者对其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并与4个近似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近年来为编写我国动物志寄生线虫部分采集的一些脊椎动物寄生线虫和棘头虫标本。除过去己有描述外,计有线虫6种,棘头虫2种。其中一种是新种,二种是我国过去未报导的新记录,二种是过去只有雌虫或雄虫,三种是新宿主。其名称如下:福建华首线虫Kalicephalus fujianensis sp.nov.、威力华首线虫Kcolubri Ortlepp,1923、矛形异刺线虫Heterakis hastate Chandler,1926,尾无肛线虫Aprocta caudata Mendoca,1961、叫姑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chts johnirYamaguti 193、鱭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coilliae Yamaguti 1939、鸭裂口线虫Amidostomum boschadis Petrow.et Fedjuschin,1935、鸭瓣口线虫Epomidostomum anatinum Skrjabin.1915。本文对福建华首线虫进行了详细记述,并与K.chungkingensis Hsu,1934,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刚刺颚口线虫 Gnathostoma hispidum 第一、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共 38种。首次证明狲猴 Macaca mulatta可充当本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用刚刺颚?线虫晚第三期幼虫经皮肤穿刺感染小白鼠和家猫均获得阳性。5种哺乳动物和4种鸟类(其中家禽2种)用同上幼虫人工感染亦获成功。流行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表明本虫和棘颚口线虫G.spinigerum 的生物学和流行学特性十分相似,同样能感染人体,是人兽共患的重要寄生虫。  相似文献   

19.
将感染了隐匿管状线虫(Cyphcia obvelata)的小鼠分别与未感染的SD大鼠(Spragne-Dawley rats)、长爪沙鼠和金黄地鼠共同饲养在一个笼子里,这些动物被感染上了隐匿管状线虫。再将这些动物分别移到未感染小鼠的笼中,隐匿管状线虫又从大鼠、沙鼠传给小鼠。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鼠、地鼠和沙鼠对隐匿管状线虫的易感性。隐匿管状线虫是小鼠中'.s'见的烧虫,偶尔也寄生于大鼠、地鼠和沙鼠。感染隐匿管状线虫一般不致病,但严重的感染使动物不适合于精密的研究,因为营养和血液指标可能不正常。隐匿管状线虫的生活史是直接的。雌虫被宿主摄入后第五天即成熟受精,受孕的雌虫在第十二天从盲肠移行到肛门。虫卵产在肛门周围的皮肤和毛上。潜在期一般为n一15天。传播途径包括:通过笼中动物间的相互舔赶食入了肛门附近的虫卵;食入被含有胚胎的虫卵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及回归感染。小鼠的鼠龄和感染率呈负相关,感染率最高是在出生后的4一5周。诊断隐匿管状线虫有几种方法:死后检查结肠和盲肠的内容物;粪便漂浮法,粪便涂片以及肛门周围胶纸粘卵法。后一种方法是诊断活动物隐匿管状线虫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在诊断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种烧虫没有寄生在其固有的宿主体内,而是多次发现在其他实验动物中。例如隐匿管状线虫在沙鼠体内,这就引起了我们对几种实验啮齿动物烧虫的潜在宿主范围的注意。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报告愉匿管状线虫从小鼠(Musmuseulus)传播到金黄地鼠(Mesoeriee-tus auratus)、长爪沙鼠(Meuomesan君u ieulatus)、大鼠(Rattus,:oaegius),然后再回归到小鼠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 鼠管状线虫(Sypyhacia obvelala)是实验小鼠、大鼠及地鼠中最为常见的体内寄生虫之一。一般寄生于盲肠、结肠内,以其头部附着于肠粘膜上,发育成熟的雌虫,与雄虫交配后爬到肛门周围皮肤产卵,故在肛门周围皮肤能找到虫卵。在实验动物寄生虫检查项目中,它是主要检查对象之一。为了迅速、准确地检出鼠管状线虫,以次在不同等级(普通、无特定病原体)的动物检定中,筛选出相应简便的方法,笔者在普通小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