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不同取代的靛红为起始原料,通过和各种取代基的格式试剂反应生成3-羟基化氧化吲哚中间体,然后在氮原子和氧原子上用Boc保护,再在Pd/C条件下氢气脱OBoc,即得到3-取代-N-叔丁氧羰基氧化吲哚(3a ~3g),总产率为52%~67%,讨论了底物取代基对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采用MTT法研究了3a ~3g体外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5-氟-3-苯基-N-叔丁氧羰基氧化吲哚(3d)对PC-3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4.
利用3-甲氧基-4-苄氧基苯乙炔化亚铜(1)和3-甲氧基-4-羟基-5-溴肉桂酸甲酯在吡啶中进行缩合反应合成2-(3-甲氧基-4-苄氧基苯基)-5-[2-甲氧基羰基-(E)-乙烯基]-7-甲氧基苯并[b]呋喃(2),2经过催化氢化反应得到化合物3,3进一步通过胺化、乙酰化、还原、水解、Vilsmeier反应、烷基化以及部分去甲基化等反应合成一系列2,4,5,7-取代芳基苯并[b]呋喃类化合物4~15,并通过IR、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了结构.并采用四唑盐比色法试验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和细胞毒性测试,所测试化合物均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其中化合物(9)的细胞毒性在所测试化合物中最强,对人口腔上皮癌细胞KB-3-1 IC50为1.71 μg/mL,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取代苯胺为起始原料,与水舍氯醛及盐酸羟胺反应生成取代的异亚硝基乙酰苯胺(2a-2e),在浓硫酸作用下环合,经水解后以65.9%-80.3%的总收率得到5位取代的靛红(3a-3d),以39.5%的总收率得到7位取代靛红(3e)。化合物2a-2e的合成作为Sandmeyer法合成取代靛红的关键步骤,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1.5~2.5h。 相似文献
6.
依据邻羟基二苯醚及酰肼类化合物的抗菌特性,以"邻羟苯基"为分子核心,构建了一类N-取代酰氯水杨酰肼类化合物.以水杨酸甲酯为原料,先经溴化反应制得5-溴水杨酸甲酯,再经肼解反应、最后与酰氯反应.抑菌测试表明,在质量浓度为0.01%时,目标化合物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高于90.0%,具有较强抑菌活性;对白色念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表明该类化合物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特异性;构效分析表明,邻羟基苯环上引入Br原子能够提高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由活性酰胺N-取代苯甲酰苯并三氮唑作酰化试剂与氨基酸反应合成N-取代苯甲酰氨基酸,产率在60%左右,而且条件温和。 相似文献
8.
利用超声波辅助乙酸乙酯提取青黛中靛玉红,考察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对油脂氧化的抑制效果,并与柠檬酸和Vc作比较.用乙酸乙酯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10(g/mL),在40 W超声功率、13 kHz超声频率及250 W加热功率的条件下超声50 min,提取率达到0.12%.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能增加植物油的抗氧化能力,相同条件下对油脂的抗氧化效果强于Vc、柠檬酸. 相似文献
9.
以1′—(4—氯—2—氟—5—甲氧基苯基)—4′,4′,4′—三氟—1,3—丁二酮为原料,通过闭环、甲基化、溴化、脱甲基、烷基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取代苯基吡唑结构的新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过^1HNMR、IR、CIMS和元素分析确认。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对多种杂草具有除草活性,其中,吡唑环4位为溴取代的化合物的活性明显比吡唑环4位为氢的化合物的活性高。 相似文献
10.
以2-氨基-4-甲氧基-3-(3-氯丙氧基)苯甲酸甲酯为原料,经环合、氯代和取代等反应得到6种新型喹唑啉类化合物,总收率为45%左右;目标产物结构经GC-MS和核磁~1HNMR进行表征.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法具有原料廉价易得、路线简短、操作简便和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为后续的生物活性测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合成N-取代乙酰胺的新方法.在微波辐射、无溶剂条件下,1.5摩尔比率的乙酸酐和一系列胺发生反应合成15个N-取代乙酰胺,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产率高.更重要的是该方法适用范围较广(脂肪胺、芳香胺、杂环胺).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12.
13.
以2,4-二氯-5-氟苯乙酮为原料,通过β-酮酸酯化,与原甲酸三乙酯缩合,同2-氨基嘧啶发生取代反应,再经环合、硼络合和哌嗪化反应合成得到了N-嘧啶取代喹诺酮抗菌化合物,总收率为22.4%,并研究了其抗茵活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活性基团拼接原理合成了10个具有新型分子结构的N-甲氧基-N-2-{[2-甲基-取代苯亚胺甲基-硫亚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 NMR和LC/MS分析确认.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部分化合物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为原料,在碱性水溶液中与1,3-二羰基化合物反应得到吡咯衍生物,进而设计合成了6个核苷类似物.所合成的化合物经IR,NMR及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合成的核苷类似物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 相似文献
16.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各种生物中寻找天然抗肿瘤活性物质是抗癌药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生物碱类在已分离的各类天然抗肿瘤活性物质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有些已经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在已知的生物碱中,来源于芸香料植物山油柑心材和根部的降真香碱可能是最广谱的抗肿瘤活性物质,而从印度洋海蠕虫中提取的几种双甾体生物碱的抗肿瘤活性最强,对P388细胞(PS体系)的ED50为10^-6-10^-4μg.L^-1。 相似文献
17.
苯乙酰异谷酰胺作为抗癌酮(Antineoplaston A10)在体内的一种降解产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肿瘤活性。为此设计并合成了一些新的苯乙酰异谷氨酰胺类化合物以测试其抗肿瘤活性。合成中采用在酸性条件下,先选择性地对L-谷氨酸γ位羧基进行酯化,再进一步合成目标化合物,反应条件温和,收率好。所合成化合物结构经IR、^1HNMR及元素分析鉴定,对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采用MTT法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成活率进行了测试,初步结果显示有一定抑制肿瘤细胞存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氮烷基化、羟基保护、醛酮缩合三步反应合成了8个新型单羰基姜黄素类似物,结构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核磁共振碳谱等手段进行确认。并采用MTT染色法体外检测所合成的8个单羰基姜黄素类似物对人肺癌细胞H1299,结肠癌细胞HT-29,人体胰腺癌细胞BxPC-3和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抗癌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结果显示:所合成的8个姜黄素类似物对四种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A6在四种细胞中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均在0.65 μM以下,抗癌活性比姜黄素提高了4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新型VEGFR-2抑制剂的合成方法及抗肿瘤活性,合成了9个含喹唑啉结构的VEGFR-2抑制剂,以MTT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人结肠癌HCT-116和HT-29 2个细胞株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A03、A05、A06、A07和A08比阳性对照索拉非尼的活性更好(IC_(50)10μmol/L).为了阐明目标化合物和VEGFR-2的作用机制,分别将sorafenib和化合物A03与VEGFR-2(PDB:2OH4)的DFG-out构象进行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可能作为Ⅱ型激酶抑制剂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抗肿瘤喹唑啉衍生物的定量构效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DFT)及分子力学(MM )方法,计算了一系列抗肿瘤喹唑啉衍生物分子的电子结构、几何结构及分子性质(广义结构参数),并通过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因素,建立定量构效关系(QSAR)方程.发现该类化合物分子的抗肿瘤活性与一些广义结构参数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苯环18位碳上取代基(R)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r18,嘧啶环与苯环(C环)间的距离d,以及次低未占据分子轨道(NLUMO)的能量NL与抗肿瘤活性显著相关,可通过取代基的选择与计算来筛选药效最佳的先导物.QSAR方程的拟合相关系数(R2)及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分别为0.851 6和0.714 6,表明所得模型具有可信的预报能力,可用以精确预测该系列化合物活性,并为设计抗肿瘤活性更高的喹唑啉衍生物及作用机理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