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代诗歌努力对朦胧诗的诗歌美学进行颠覆与消解,拓展了现代汉诗的表现力与话语空间,给后人们留下了丰富的诗歌精神启示。但是,作为存在时间短暂的第三代诗歌运动本身,它基本上只是一种姿态,一种策略,一种“话语颠覆的激越方式”。论文在文化的观照下,以“姿态的偏至”加以涵括,它表现为:一是只提供成名作的代表性,创新超越不足;二是姿态多于创作,生活比诗学更重要;三是青春期激情式的嚎叫,激情消退而后继乏力;四是文化焦虑、影响的焦虑、创新焦虑与文学/诗歌史焦虑等多重交织的“综合焦虑症”。从整体来看,这些“姿态的偏至”严重暴露了第三代诗歌运动在文化选择上的缺失与局限。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史论著作及其修订版。重“写”文学史,最终要落实到文本纂写环节上来,即体现为一种文本活动。因而写作的特性在直接决定了文学史的不真实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其修改的可能。本文通过《中国当代新诗史》前后版本的比较,从变动当中着重探讨文学史写作问题中所包含的时间(当代)与历史、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矛盾,并由此深入到文学史观的高度来回望当下的文学史写作,以兹为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的写作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联系着新时期从朦胧诗到后朦胧诗的转变,于坚诗歌创作也在开辟着一个新的向度,主要表现为主体态度、表现对象和技术方式等三个方面的转变,为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4.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有人要铺设一条通往马楚·皮楚山顶避难古堡的空中索道。消息传来,顿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这个古堡位于秘鲁东南部,早在1983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这是一组用巨大石块垒起来的建筑物,雄踞于高达2430米的顶峰,俯视两侧群山。从11世纪到16世纪,印加人曾经生活在这个地区;人们认为,古堡对于这个地区十分重要。崇拜太阳的印加人在古堡中心广场周围修建了好几座神庙:有三窗神庙,有太阳神庙,还有印加神圣坛,层层阶梯通往圣坛顶部,  相似文献   

6.
关于当代诗歌的历史传统 ,有一些过去的定见需要纠正 ,“天安门诗歌”并不是当代诗歌的起点 ,这个起点 ,也即现代性的诗歌源流 ,应从 6 0年代算起 ,其代表主要有活跃在 6 0年代的“贵州诗人群”、以食指和“白洋淀诗群”为代表的地下的和非主流的知青诗歌 ;关于当代诗歌的分期 ,应该特别重视 1978年前的“前朦胧诗时期” ,并在 1978至 1985年的“朦胧诗”主潮时期之后 ,区分出两个时期 ,即以 1989年为界 ,分为“第三代”或“后朦胧诗”的蜕变期 ,与所谓“90年代”的弥散期 ,另外也要看到诗歌在进入世纪之交时期“70后出生的一代”崛起之后的新局面 ;关于当代诗歌的基本评价问题 :一是强烈的现代性向度与启蒙主义情结 ,二是必然的民间性与边缘化同在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第三代"诗歌在1986年的群体展现之前,与文学体制的裂缝有着复杂的关系。有关朦胧诗的多次讨论,以及《诗刊》等刊物发表的文章,都显示出不同文学话语之间的对立和杂糅。这给"第三代"诗歌的发展既带来束缚又带来时机,还影响到其文学形象的建构。思考裂缝与呈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文学历史的繁复面貌。  相似文献   

8.
神话与历史,通常作为相互时立的两个概念和学科而被提及.最近二三十年,西方史学界,尤其在后现代新史学,在叙述史学的启发之下,出现了"神话历史"(Mythistory)这一术语."神话历史"的出现,既体现了历史文学性的叙述与结构形式一面,也表现了诸如历史人类学之强调文化内容的一面.作为对兰克客观主义史学的反拨,神话历史更加强调历史的文化认同性,而不是对于史料的客观分析之科学与事实.这是一种纵贯西方史学的实践.从希罗多德开始到维柯的奠基,布克哈特还有本雅明等历史学家的推动.以色列历史教授约瑟夫·马里在其<神话历史--一种现代史学的生成>一书中论述了整个"神话历史"在西方的发展脉络.对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内涵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朦胧作为当代颇有争议、颇有影响、而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思潮,已有20余年历史。岁月使模糊的逐渐清晰起来。结合朦胧诗代表作,从认识论和美学研究的角度,审视朦胧的特征、表现方法、朦胧美的特质问题,并对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理论上的论述,提出了“真正的朦胧比清晰更精确”的主要理论命题,从而在时代和历史的视野中向人们提出了诸多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后的现代诗歌写作,开始立足于语言本体,语言是这一时期诗人和诗作自始至终集中关注的核心问题.现代诗人对语言的重新认识和反思,在诗意追求中显示了一种深刻的语言焦虑.不理解这个时期现代诗歌诗意表达的语言焦虑,不认识其中语言表征的矛盾与混乱和它对意义失落的无限追寻,就不能有效的理解和阐释当代诗歌面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2.
朦胧诗中包含诸多的现代主义因素,借鉴了大量的西方技巧。朦胧诗人的创作灵感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启迪,在思想上、手法上都能看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子,西方现代主义因素影响朦胧诗的创作和审美,在朦胧诗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现代主义因素之一的象征主义在创作思想和美学价值上对朦胧诗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朦胧诗歌中的象征主义表现在用暗示的方式来创造诗歌的意境上,使读者在欣赏时感受到了丰富性、多义性,使朦胧诗具有魔方般的迷人魅力。朦胧诗语言的审美价值在于其极强的现代感,朦胧诗语言的现代感的体现使朦胧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梁上泉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少有的持续写作的诗人,写作时间之长,作品之多,显示了一个诗人对诗歌写作的不懈追求,为诗歇创作集聚了有益的诗学经验;梁上泉诗歌始终与人民的心灵相通,这是他诗歌最可贵的品质和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5.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流结构的表现形式,二是意象化的表现手法,三是陌生而平朴的语言风格。朦胧诗以对传统艺术惰性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美理想规范,具有极强的文学变革意义。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并建立起了诗歌新的美学原则,开创了现代化艺术探索的多元景观。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前那场翻天覆地的辛亥革命,是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伟大革命.而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对这一段历史虽有所表现,但重视不够,也缺少研究.本文作者从各方面搜集了一批新资料,为研究整个辛亥革命文学史提供了新思路,也填补了近代文学后期研究中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到20年代,呈现出鲜明的苦闷和反思的特征.五四一代在历史的转折过程中,告别文学的目的性,隔离理性普遍主义,对其历史行为的反思与创作,构成了他们异常突出的心理性内涵和悲剧性感受的心理氛围.一方面,困惑、苦闷、彷徨,构成了这一时期文艺内容包括恋爱问题的真正主题和背景,另一方面,这一转折,为文学的发展拓展了新领域,提供了新动力,使社会解放、集体主义、阶级斗争、民族救亡成为当时文学的中心话语.正是这种对历史行为的反思以及多种价值范畴的涌现、对知识者自身的审视,为社会、文学的发展注入了股股动力.  相似文献   

18.
湖南女诗人杨亚杰20余年来一直默默坚守着诗歌圣坛,先后出版了诗集《赶路人》、《折扇》和《三只眼的歌》。她最近出版的《三只眼的歌》标示出她诗歌内容的深化和风格的转变,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独创性。其诗歌逐渐融入诗人生命的本真状态,成为一种朴素而带有诗性的生活方式,于是就有了从有意而为之的刻意“抒情”到自然而然的随意“书写”,从匆匆“赶路”的激情奔涌到俯仰宇宙的从容表达。  相似文献   

19.
过生日的时候为什么要吹灭插在生日蛋糕上的蜡烛呢?这一做法最早开始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月亮女神阿蒂梅斯的崇拜者们在庆祝月亮女神生日时,在圣坛上摆放插着蜡烛的甜蜜蛋糕。后来,  相似文献   

20.
思维只是意识的一种形式、认识中的一个阶段,它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和认识阶段的特点是能动性、创造性.马克思的思维特色表现在他的思维前提、思维方法、思维行程及思维依据上.马克思的思维特色为我们今天思维的任务以及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带来了启迪.要完成当前社会历史领域中思维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摒弃僵化的思维,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