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让科学家成为受尊崇、被向往的职业,鼓励更多人投身科学事业中来。在近日召开的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科学家施一公强调,科学精神的传播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青年科学家的力量。让青年科学家为传播科学精神代言,这并非应景之言,而是重要且必要的事。什么是科学精神?在我国最早提出"科学精神"概念的学者任鸿隽看来,科学精神为"科学发生之源泉","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在施一公看来,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求真、独立和合作、质疑。  相似文献   

2.
"赫森论点"文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森论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的第一次系统尝试,意图通过对牛顿科学工作的现实性溯源,寻找<原理>在问题选择和具体内容方面的决定性力量,从而颠覆人们对科学家创造性工作的唯心理解和精英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史观.但赫森论证效力不足,既无法证明社会经济-技术需求对科学家的问题选择存在"决定性"影响,也没有触及牛顿体系的科学内核.因此,"赫森论点"的价值仍然是"提出问题"意义上的,而不是"解决问题"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3.
从"旁观者"到"观察者" --狭义相对论的科学认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物理学的一个基本信念认为,科学家只能置身于自然界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观察世界.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创立,第一次在物理学中引入"观察者"的概念,使之成为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必备要素.此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认识主体的介入."旁观者→观察者→参与者",这一物理学研究主体地位的转换进程,体现了科学认识论的深刻变革及其认识论价值,狭义相对论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科技与社会(STS)的角度,探讨了公众不接受转基因科学表述、不信任转基因科学家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因素。从社会学角度看,科学家在转基因传播中表现出知识强势,忽视了公众关切,科学信息与媒体传播之间存在错位,这些因素导致了转基因科学家在舆论上的弱势。从心理认知角度看,科学知识在公众形成转基因态度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信任与价值则构成了影响受众接受科学信息的更重要的"认知通道"。由此,必须深刻反思现有的基于知识传播的转基因科普策略,把重点从"教育"公众转向系统性融合价值、信任与知识的公众参与科学模型上来。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获得作为一种社会体制的牢固基础以前,它需要合法化的外部来源."([2],p.18)17世纪的科学家们不得不为其工作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其中一个最有力的理由是为了"赞颂自然的伟大创造者"上帝而工作.这种"科学为上帝"的观念在很多科学家的言行上体现出来.玻义耳在其临终遗嘱中,他祝愿皇家学会的会员"在其值得称赞地致力于发现上帝杰作的真实本性的工作中,取得快乐成功".([2],p.127)而当时最著名的动物学家弗朗西斯·威鲁比,由于过分谦虚而不愿发表他的著作,只是当他的同仁一再坚持说发表这些作品是赞颂上帝的一种方式,才答应发表它们.  相似文献   

6.
"科学论战"为哪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颇有影响的"索卡尔事件"直接引发的公开"科学论战"(science war)[1],是以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阵营和以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女权主义者和文化理论家为代表的"科学论"(science studies)阵营之间的一场较量,其本质是科学与反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间的一场大战.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奉教士人与科学的研究现状表明,有关儒学与科学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科学译著文本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此,在科学著作的翻译过程和科学传播的社会影响两个领域所表现出的有关儒学与科学关系的研究亟待加强.科学著作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无意和有意两种变异可能,而无意变异又具体表现为传教士"理解变异"和"口授变异",以及中国人的"笔述变异".因此,对照翻译底本和今人译本钻研当时的科学译著并深入思考这些变异背后的文化含义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科学传播的社会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复兴两大领域.研究儒学与科学关系拟应把握的主要原则是:(1)以儒学、科学、基督教的互动关系为背景;(2)区分科学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表现形式;(3)把握中国传统科学与西学冲撞与融合的主线;(4)以科学译著的文本研究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社1915年创办的《科学》是中国近代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科学》尤为关注科学家,通过传记、轶闻、评论等形式对科学家进行介绍,构建了聪明、勤奋刻苦、热爱科学和科学真理的科学家形象。《科学》中科学家的描述力求客观、准确,并通过生活逸闻趣事对科学家形象进行补充,介绍的科学家以国外为主,但是对中国科学家也有所关注。《科学》对科学家形象的构建,有利于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提高民众科学素养,同时对于提升中国近代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鉴于科学家之于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却能力不足的现状,各国都在探索相关的应对措施,其中针对科学家的科学传播能力培训是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ESConet培训包含了异常广泛的12个方面内容,且理念先进,其着重突出了对科学与社会的广泛议题进行反思以培训科学家更加真诚和积极的参与科学传播的能力。此培训模式对我国科学家科学传播能力提升实践的开展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有神论是有本质区别的.本文从心理幻象、心理暗示、自我意识和相关的似清醒意识状态、灵感、直觉等方面对所谓的"神灵体验"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由浅入深、逐次解剖,揭开了它神秘的外衣,这对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实施"农业科技传播工程",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河北省根据"三农"工作的迫切需要,针对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功能趋弱的状况,在新时期构建全省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把农业科技成果送进千家万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而采取的重大举措.目的是实现科研单位、专家、技术成果与农民之间技术信息的"零距离"传播,更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依托河北省燕山科学试验站,2004年3月3日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业科技传播站--河北迁西板栗技术传播站.  相似文献   

12.
正"超级对撞机"该不该建,无论是杨振宁的反对还是王贻芳的力挺,都是学术观点之争,是君子之争。用"宫斗"来解读,是庸俗化科学家,也是对科学精神的解构。最近,一篇题为"杨振宁的最后一战"的文章(作者醋醋)广为传播。文章谈的是几年前的老问题——"超级对撞机"(CEPC)该不该建,但写作手法却极其"新媒体化"。中心思想就是盛赞了  相似文献   

13.
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学术结构悄然发生了改变,由传统学术体系逐渐向现代西学转变,在这一转向过程中,中国萌发了早期的科学家、科学学会、科学期刊、科学交流等科学体制化的标志因素,尤其"科学士绅"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较为广泛的传播,由此催生了科学体制化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在其《建构夸克》中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高能粒子物理学史所作的“社会建构论解释”,指出皮克林从一种新的视角来阐述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史,拟解释科学家在面对竞争的理论假说和不同的实验结果时的选择判断问题。他的解释导致了一些激进的结论,受到一些科学家及科学哲学家的批评。皮克林与科学家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科学形象的两种描述模式之争。理清这一争论的实质对于理解“科学大战”的根源,对于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21,(13):16-19
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海归,在新中国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1949年前我国去美国的学者及留学生有5000多人,50年代归国的有1200人.这些半个多世纪前的海归,在新中国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秋天,在中国科学院工作的王德禄和杜开昔开始了一项"19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的研究课题,他们先后采访了44位科学家. 这些采访形成的105盘磁带由于种种原因被尘封了20年.2013年,收录了31位科学家口述的《19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访谈录》出版.当年采访的这些科学家如今在世的不到10位.打开这些科学家的尘封往事,也就打开了他们每个个体的独特故事,更打开了那个时代下新中国科学的一段独特历程……  相似文献   

16.
让失去的肢体再生,目前仍是电影中超级英雄的"专属能力".但据近期《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科学家用一种混合药物成功让失去腿的青蛙重生新腿,让人们离再生医学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在科学的社会影响加大,科学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互动增强情况下,由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提出来的。在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反映了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加深。  相似文献   

18.
"看不见的手"与科学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不见的手”在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家个人的自利行为可以增进科学共同体的利益。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神奇作用,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不可或缺。唯有科学制度有效地发挥作用,科学家个人的自我目标与科学的制度目标融为一体,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和谐一致,科学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人类基因组中有多少个衰老调控基因?这些基因参与衰老调控的分子机制是什么?能否在分子层面"操控"这些基因以延缓机体的衰老?对于这些衰老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我国科研人员有了新的见解. 1月7日,中国科学家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最新发表了一项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利用全基因组CRISPR/Cas9筛选体系,在人间充质干细胞中鉴定出新的衰老调控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可延缓机体衰老的新型"基因疗法",扩展了学界对于衰老基因的认识,为延缓衰老、防治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干预靶标与新型策略.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一种传统的观点,科学的目标是解释而非理解.然而,包括爱因斯坦和亨普尔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科学的目标是理解.但一些人坚持认为,即使这些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用到"理解"这个词,他们只是随便一说;"解释是科学的目标"才是他们严肃认真的看法,至少对于亨普尔是如此.本文反驳了这一观点,探讨了"科学的目标是理解"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