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校园“言子”的兴盛表明了语言在变异中的流动趋向。在论及校园“言子”流行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谈及了其流行的基本条件,指出语言变异在向青少年人群逐步扩散中,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语用等是催生其发展的“土壤”,而对校园“言子”的规范,则应当立足于整个社会的语言规范。  相似文献   

2.
张筠 《科技咨询导报》2009,(35):192-192
流行语作为社会语言中较为独特的词语现象,越来越频繁地活跃于社会语言的舞台,并以其语言和社会文化的双重身份,展现着它特有的语言风格。本文试对流行语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3.
司仪芳  童悦  陆瑞丽 《科技信息》2011,(36):37-37,39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言语社团所特有的"言语标记"。语用顺应论认为,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这些语言顺应了当代社会、大学生心理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传播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变革中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对高校流行语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9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校园流行语的调查。通过调查结果,总结出了校园十大流行语。同时,我们也对流行语进行了分类。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流行语持认同态度,同学间的交流是流行语传播的主要途径,流行语多被用在宿舍、教室等场合,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流行语应用于日常生活而非正式场合。在对待脏话的态度上,男女生的态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晶 《科技资讯》2009,(22):229-229
本文从汉语流行语的多元研究意义展开分析,对汉语漉行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联秉进行论述,井时汉语流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一些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6.
解读校园流行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园流行语的内容集中表现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它主要通过旧词新解、谐音借字等方式构成,具有较强的群体性、封闭性、隐秘性等特点.这些新奇怪异的流行语是在社会文化背景和青年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它对学生构成了双重影响.部分流行语规范度比较低,对语言的纯洁和运用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对一些言语的流行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流行语也体现了一定的特征。如创新性,时尚性、娱乐性、时事性、网络性、社会化以及简约化等。这些特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语境。流行语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并对当今社会语言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流行语是人们在一定时间段内普遍使用的语言,它能反映出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人们对某种事物、某件事、某个现象的认识和感受。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时下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剖析汉语流行语中隐喻的认知功能,有助于探索隐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9.
“N”是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高频出现的一个新词,其用法相当于数词(或数量形容词)和程度副词。通过超常变异的形式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态,体现了“极量”的语义特征,以“N”为代表的青少年流行语在表述数量多少、级别差异和程度高低时,总是通过现有语言体系中某些词语的“移位”、不同认知范畴符号的“移域”或从不同语言体系引介形成的“占位”来构建新的表述体系,显现出模糊性、形象性、多变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校园流行语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方面,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文化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广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校园流行语的关注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高职学生创造出一系列充满活力且耐人寻味的校园流行语,反映出学生的与时俱进,也揭示了当今高职生的一些思想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界定,首先必须要解决"用什么"、"怎么样"和"向谁"来进行大众化的三个最基本问题。为此,可以从其内容指向、发展历程和客体指向三方面对其进行深刻把握。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不是一个单向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历程,而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不断交织、发展和完善的互动过程。全面把握和深入领会其内涵界定,还必须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重要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时尚词语的“闪亮”登场,为现代汉语词汇增添了强劲活力和新鲜气息。通过“打造”、“另类”、“工程”、“零距离”与“零x”词族等时尚词语的各个侧面的解读,论证了新时期时尚词语方兴未艾,在新闻媒体和“民间语文”中使用极其频繁,其结构的类推、词义的演变、用法的发展和社会语用心理的变化都十分迅捷,很值得语言学工作者跟踪、审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笔者从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思想入手,对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认为在新世纪重新学习和审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对大力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为数不少的古语词,并在释义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5.
通过总结牛仔装一年多年历史的发展与变革,分析牛仔装百年流行的原因,作对牛仔装流行趋势以及设计倾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孙旭彤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23-1426
颜色词是各种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产生稍晚,不能全部依附于具体的事物产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抽象性。在中国怒江、维西傈僳族比较聚居的地区,傈僳语在家庭、村落、集市和政府机构中广泛使用,是傈僳族的主要交际工具,阐述分析傈僳语基本颜色词的结构特点和隐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对傈僳语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否定词与程度词连用可形成两种语序:“否定词+程度词+V”(I式)与“程度词+否定词+V”(II式)。与普通话相比,湘方言中的I式和II式在句法形式、语义特征以及使用频率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并形成了不同的不对称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FIDIC条件中索赔应具备的条件、步骤,提出了业主或承包商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法史认识普法的意义是一种对法律、法治及其发展的特殊认知方法,这种认知方法一方面能够使我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建构一些理性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我们多层次认识普法的意义提供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知晓法律规则,为行为提供指南只是普法的最初意义;形成理性认知,培植法律理念是普法的深层次意义;确立法律信仰,维护社会正义则是普法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0.
杨军  李卫华 《科技信息》2011,(5):I0155-I015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与实践已经步入艰难的瓶颈期,国内宣传后劲乏力、国外质疑不断,这就需要以时下中国的整体形势为境域,立足我国经济转型大格局,深入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走向,高瞻未来中国的国际定位,切身关注全民福祉,大众化才能全面而有效的展开。从经济转轨、文化冲击及国际视野下来审视大众化,才能避免方向性错误,才能为整个大众化实践提供有效的途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