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科技工作摆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八项任务的第一条。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说明党对科技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加准确了。真正把科技工作融人经济工作之中,进一步凸显了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甘肃省科技创新主体要素、创新资源要素、创新环境要素的深入分析,指出甘肃省科技创新主体要素的创新能力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创新产出少、科技活动人员不足、科技经费投入增长缓慢、创新环境不佳等问题;提出甘肃省应完善科技创新要素之间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科研机构、大学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引进和培养人才的主体,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创新型银川建设,经市委、市政府决定,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4.
中美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理解和实践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关的研究认为,中国技术创新滞后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毫无疑问,主体问题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经济学界的研究已在中国掀起了一股重构技术创新主体的浪潮,在这股浪潮光涌澎湃之时,冷静全面地思考一下技术创新主体问题,对于我们正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推进中小企业和科研力量结合,激励中小企业参与创新是推进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市场竞争活力和形成地区综合创新优势.国外在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其中日本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开展创新的模式和取得的效果,对认识中小企业创新以及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基于创新要素集聚的基本内涵,从要素集聚力、平台集聚力、机制集聚力等3个维度构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分析2017年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情况。评价结果显示,珠三角九市形成梯度较为明显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格局,深圳、广州属第一层级,佛山、东莞属第二层级,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属第三层级。  相似文献   

7.
国家创新系统创新主体的合理选择和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主体问题 ,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本文从“主体”的概念分析入手 ,并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大量数据分析 ,对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创新主体的合理选择和确定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创新"结构-投入-绩效"的基础性SIP评价框架,从规模以上和大型工业企业两个层面,评价研究发现,内蒙古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且近年来有滑坡迹象,特别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与人员引进培养有待强化,专利申请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创新效率有待显著提升。对此,提出健全鼓励企业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等若干关键措施,以改革制约内蒙古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9.
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程 《创新科技》2010,(6):18-18
<正>国家和省在近期大力推动自主创新的政策文件中,都明确地提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为加快自主创新工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企业要想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除了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外,更重  相似文献   

10.
《科学管理研究》2013,(6):71-74
近年来,北京市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但是也存在着研发投入结构不均衡、投入强度相对国外较低、缺乏创新领军企业以及政策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北京市应从全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整体来考虑创新主体建设问题,把加强创新资源融合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并寻求在政策上的进一步突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走访调研,对桐城市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做法及成效进行介绍,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大人才引进和技能培训力度、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强化林业抗灾救灾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和工商企业流转林地准入制度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动态过程。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也是一个由众多动态因素所形成的相对系统和机制。有7个要素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是:人力资源、知识和技术储备、知识产权、基础设施、资金、政策与法规、国际贸易。不久前,波士顿一家创新机制研究咨询集团(BCG)集56位学者和专家研究成果提出:市场要素是对任何一个创新体系起重大作用的关键要素。因此,我们可以说影响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至少有8个。  相似文献   

13.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完善的创新人才体系,而明确构建要素及要点则是首要问题。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需要创新主体通力协作,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及相应的政策保障,抓住选拔、培养、引进、激励、管理等多个环节,为创新人才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民营企业创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营企业作为一种民事主体,它的发展既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也存在诸多障碍。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创新,才能消除其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障碍,才能抓住机遇,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5.
创新2.0和协同创新是信息化时代和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创新2.0和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论述了创新2.0背景下协同创新的各主体及其作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协同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过程及各主体在其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应建立各主体尤其是用户参与协同创新的平台,从而将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转为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6.
李斌 《创新科技》2019,19(5):9-15
中西部地区面临着研发活动"空心化"、科技成果"孤岛化"、创新资源"碎片化"等创新要素与产业要素"两张皮"的困境,制约了区域"产业经济—技术范式"的高级化进程,其根源在于对二者融合的内在逻辑认识不清,导致资源错配和低效率。本研究从创新要素富集度和产业要素承载力两个维度,构建衡量区域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融合程度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融合度将区域划分为4个类型,进而提出不同类型区域促进二者融合的模式及实现路径。最后,结合中西部地区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融合的目标,从开放式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学研合作、创新投入等层面提出推动二者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信 《科技潮》2006,(1):10-11
1999年,北京市委八届四次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意见》,提出实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并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首都创新服务体系是“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和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系统。2001年,市科委制订了《首都经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纲要》,经市政府同意,  相似文献   

18.
科创走廊是创新要素集聚的组织形式,建设的初衷在于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采用社会网络实证方法分析科创走廊在提升城市创新力和促进区域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科创走廊促进了创新要素在特定空间集聚,构成了要素流动空间;科创走廊通过增加城市间创新合作联系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够有效破解“核心-边缘”结构困境;科创走廊协同创新效应受到城市创新力、产业结构、高铁密度和地理距离等因素影响,其中城市创新力和高铁密度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研究结果看,G60科创走廊还存在协同度不高的问题,核心区城市节点的创新关联仍占主导地位,如何进一步增强核心区节点城市与边缘区节点城市创新关联,是提高协同创新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