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推进农村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农村体育需求的扩张和分野将农村体育治理问题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如何构建一个结构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顺应乡村振兴战略时代潮流,从农村体育治理的内在逻辑、治理模式及优化路径推动农村体育治理结构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农村体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增强农村体育治理效能。面对当前农村体育治理结构变革,要充分发挥“政治统领、法治保障、自治基础、德治先导、智治支撑”的合力作用,促进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优化;针对乡村异化的不同类型,创新治理模式,以求达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体育治理的现实需求,采取有力的优化路径予以应答。  相似文献   

2.
张祝平 《创新科技》2019,19(10):80-86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就是要大力推动科技兴农,就是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充分利用科技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统筹乡村生态化治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优化现代化治理体制、补齐乡村民生短板。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机械化生产得到有效推广、水利土木工程得到更新、农产品商品化不断发展、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循环利用、农业智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面临着机械化推广缓慢、产业化发展保守、发展模式较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融入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方政策碎片化、科技应用固有导向偏差、现代科技推广资金短缺、科技推广文化薄弱、科技推广人才奇缺等。因此,新时代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换效能;加强战略宣传,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氛围;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推广;加强综合教育,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骨干;加强智能建设,打造乡村振兴智能化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体育需求。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明晰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供给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面临的困境,构建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自组织能力为保障、农村体育精英领头作用为动力、以农民自主参与为基础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内生性供给体系,保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目标的实现,助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4.
法治乡村建设是深化农村社会改革的基本保障,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的传统因素影响了法治乡村的建设速度,乡村治理水平的不均衡阻碍了法治乡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依法治国迫切需要解决农村依法治村这一社会性矛盾,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涉农领域立法,规范涉农行政执法;强化乡村司法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法律文化品质;积极推进城乡依法治理,加强农村“数字法治”网络智慧型司法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着重从国家政策理论层面并结合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以法治功能与法治精神为引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视域下,探索乡村振兴与法治乡村之间的关系、法治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力争探索出实现乡村振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与治理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推进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下的民主管理被“虚置”、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错位”下的治理机制不完善、乡村治理资源“碎片化”下的治理功效不明显等问题。以协同治理有助于无缝隙服务政府的构建、有助于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激发农村治理活力、实现农村治理资源优化配置的价值特性入手分析,探索了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再造公共服务流程,打造无缝隙服务政府,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构建“一核为主、多元共治”的农村治理机制;激发治理主体活力,完善治理资源配置体系。  相似文献   

7.
平安乡村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局,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进入新时代后,平安乡村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对此,应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乡村多元治理体系,建立镇村组户四级安全维护网络体系,制定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科技赋能平安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推进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仍面临治理制度不完善、治理主体权责不清晰、治理体系法制不健全、治理手段落后等现实困境。提出健全社区体育治理制度、激发治理内在驱动力、优化治理能力架构、采取多元共治、健全法制体系、引入信息智能技术,提升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乡村德治即以德治村,它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高尚治理人格,使乡村治理行为和治理过程符合乡村善治的治理模式。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需要重塑以人为本的乡村治理目标价值,重视乡贤文化,壮大乡村德治主体,夯实乡村德治的内生基础,使乡村治理符合善治的伦理要求,从而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关乎民族地区团结和稳定的大局,加快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司哇”作为迭部民间纠纷调解人,熟识本土性资源和地域性规范,在新时代背景下其组成主体、解纷范围、职责功能均呈多元化转型趋势。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激活“司哇”的活力,以其特有的调解实践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宝贵经验,培养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裕的养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湖南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体育是中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立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创新理念,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绩效最大化,以促进农村体育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建设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乡风文明建设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提高社会治理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性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及村村间不平衡诸多难题.为此需要从资金投入、制度建设、人才建设、硬件条件建设等方面探寻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体育是促进农民身体健康、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社会环境、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江苏要实现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的转变,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体育的发展程度至关重要。本文以江苏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为着力点,运用SWOT-PEST分析模型,对影响江苏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经济、社会和科技等环境进行优劣势、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了通过调动农民、农村"能人",形成永恒的内驱力;加大农村体育"人、财、物"的投入;提高农村收入,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农村体育发展评估体系和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等发展江苏农村体育。  相似文献   

14.
1840年以来,随着中国国家性质的剧烈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以及中间环节(乡村基层组织)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乡村出现了衰败动荡的局面。后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乡村治理和经济衰败问题,这为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提供了成功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彻底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将现代政府权力下延到乡村、直接面对农民的乡村治理结构。"人民公社"虽能有效控制农民,但不能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在后来的改革中放弃"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2004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由以"取"为主向以"予"为主转变,中国农村的基层治理目标和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和政策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保证国家"反哺"资金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也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受建国后人民公社时期乡村治理国家一体化、现阶段社会转型加速和国家现代化战略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着乡村治理核心结构弱化、乡村人才缺乏、乡村治理结构服务功能滞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重点强化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推进村民自治;其次,应根据城乡现代化进程的节奏,实现乡村制度的有序供给和创新;第三,应增强乡村治理结构服务乡村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乡村治理,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三农问题和城乡统筹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个时代的新名词和新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农村社区教育具有与其他教育模式不一样的特殊功能,同时我国在统筹城乡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根据社区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不同社区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后陈村首创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是一项旨在应对乡村治理中的权力失控及其导致的治理危机所做的“需求—回应”型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分权制约、过程监督、制度规范、信息沟通,由此促进农村基层社会的协同共治。其实质是建构了一种以控制为主、协调为辅,控制与协调相结合的复合型权力管理结构,形成了制约、监督、沟通三位一体的权力运行机制,创造了村级治理权力调控的新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原则,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再创新,进一步突出村级权力调控的农村基层社会特点,凸现村级权力调控的群众性,彰显村级治理制度创新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农村体育文化的繁荣,从体育生态学视角对农村体育发展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重视学校体育,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生态体育观;要充分利用农闲时节,开展具有民俗特色、地方特色且易于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并加快以体育教师为主的农村体育人才服务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摘要:加强农村社区管理,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和谐发展。但政府能力的有限以及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服务与 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在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实现农村社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通过对三 亚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社会组织协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治理的实践及问题。 认为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过程中,扮演着农村社区治理参与者、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资源的整合者、农民利益的整 合与传递者等诸多角色,但也面临自身能力不足、参与环境与机制的缺失等限制,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等主体从制度、思想观 念、组织建设等方面入手,帮助社会组织更好地协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在广大乡村地区建立起基层政权,形成了一种单中心秩序。这种单中心秩序在人民公社时期得到了极大地强化。改革开放后,“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结构的确立,对单中心秩序带来了一定程度地冲击,但未能根本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我国乡村治道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从单中心秩序走向多中心秩序,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