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治理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由“单位”向“社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社会基础也由家庭走向社区发展。社区虽然已经失去很多传统功能,但是每个人仍然要生活在社区中,参与社区的活动。而文化是将每个人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所以,建设社区文化是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界定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是为一般人们信奉和接受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依靠于政府的引导和控制,才能健康向上地发展.而体育文化作为政府引导和控制大众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手段,凭借自身的文化的积极作用,在这个引导和控制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文就体育文化的积极性,论述了体育文化在这个引导和控制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徐志伟 《科技信息》2008,(8):273-273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达到语言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4.
从时代的发展过程看,国际关系在当前东南亚文化的发展中充当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的文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事态:在提升各国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区域文化共同繁荣。在其他方面东南亚的文化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更大,而各国的不同国情也使得其受到的影响不一样,于是东南亚文化在共同繁荣的前提下,各国又有着具有国家特色的文化状态。当然,东南亚文化发展的趋势也同样对国际关系产生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瑶族社会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80年代,部分南亚瑶族从老挝、泰国移居美国后,在和西方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其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根据笔者赴美调查所得,美国瑶族已基本从一个刀耕火种的山地民族演变为从事现代化生产的都市民族。究其原因,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是美国瑶族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而美国政府的支持与指导是其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时代性是文化的特点之一,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突出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当代文化时代性要鲜明,要满足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需要。从文化时代性角度出发,建设当代新文化体系,一方面要勇于革故,改革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大力鼎新,弘扬新的时代精神。在革故鼎新的过程中还要激浊扬清,反对消极文化,提倡高雅文化,旗帜鲜明地用邓小平理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大厦的基石和支柱。  相似文献   

7.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发展较为成熟的人类语言,各自从不同角度,层面承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互译也不是单纯的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而应该建立在了解原语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基础之上。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重视文化语境对语言的影响对于翻译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的文化思想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西方的文化研究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既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论背景,又有诸多方法论上的创新。这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文化传播论述的两个大方面:从个体行为探究民间社会集体记忆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从知识建构的角度勾勒民间文化的形态图式及其历史变化过程。通过对巴赫金问题意识的讨论,本文还试图引出有较普遍意义的、能启发我们反思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龚志伟  储峰 《凉山大学学报》2002,4(2):104-106,144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先进文化的开创性探索,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基础;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先进文化建设理论,面向新世纪,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而开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走上自觉和成熟。  相似文献   

10.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成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泽东同志从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古都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模型,将古都洛阳与西安在城市旅游竞争力各方面的要素与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西安相比,洛阳旅游竞争力的优势不突出,洛阳应该围绕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内涵来确定古都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并完善旅游体制创新.在保持古都特色同时,深入挖掘几千年来形成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另外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千年帝都"的品牌打造,提高洛阳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2.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其更具文化优势。邺城虽较洛阳经济上处于优势,但都于邺城的皆短命王朝,因而不被其选中。对迁都的总体评价: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对整个中国历史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洛阳伽蓝记》讲述了洛阳城的前生今世,不同朝代意象叠相交映,交相迸发,形成丰富的时空层面。迁邺是《洛阳伽蓝记》的时空临界点,杨衒之再三将事件的结局定格为迁邺,然而再不言迁邺之后果。《洛阳伽蓝记》构建了奇特的多维世界,各路神仙鬼怪在洛阳城轮番出场,并行生活。  相似文献   

14.
龙门二十品是北魏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二十种的统称,它继承汉隶向唐宗楷书演变,集中代表了北魏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碑书法从产生到衰亡又到中兴,是政治维新思想在书法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论洛阳古代墓葬在我国古代墓葬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洛阳古代墓葬资源丰富而独特,在全国墓葬中皇家墓葬堪称最多,是中国古代墓葬的“首善之区”;洛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适合墓葬的“风水宝地”;洛阳出土墓志,尤其是唐代墓志,学术价值高,可以补史、证史;洛阳出土文物精品多,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洛阳地灵人杰,有众多的名人墓葬。洛阳墓葬资源的综合实力在全国属于上乘,有独特的、持久的文化吸引力和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当代河洛文学的权力书写有着浓郁的河洛王都文化色彩。洛阳十三朝古都所形成的千年王都文化语境,对河洛文学所描写的“世界”和河洛作家产生深刻的形塑。河洛王都的战争频发与权力交替,使崇权唯上的权力文化极为兴盛也别具一格,它只关乎权力而没有正义感和道德感。王都文化里的权力叙事与生存苦难并行,以苦难来彰显权力的重要,以权力来反衬苦难的沉重,使我们无法从单一向度对当代河洛文学的权力书写作出扁平型的情感与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关于洛阳牡丹来历的两则错误说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关于洛阳牡丹的来历,许多人在同文同书中既主隋炀帝洛阳西苑牡丹说,又主武则天贬长安牡丹于洛阳说,所依据的是古代小说中的情节。两则说法不仅在时间上自相矛盾,而且考察小说的资料来源,古代牡丹的发展状况,以及古人对牡丹的记述,可知荒诞不经,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8.
南北大运河——兼论运河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在先秦就有运河开凿,隋炀帝时疏凿了沟通首都洛阳的通济渠和永济渠。通济渠循邗沟越长江,并疏凿通江南运河而达杭州。元朝建都于今北京(大都),疏凿南北大运河,沟通从北京到杭州的航运。事实上钱塘江以南在先秦已有运河,经历代疏凿,皆称浙东运河,从杭州越钱塘江经绍兴至宁波长期畅通。故南北大运河,通常称京杭运河,而终点实在宁波,故应称京甬运河。南北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丰富,因年代久远,多已破坏散失,实应修复保护。近年来绍兴市、县已经致力于此,成就可观,值得沿运各地的重视和仿效。  相似文献   

19.
邾国地理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邾国的地理变迁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难点问题。围绕邾国在邾文公之前的初封地、在迁绎之前邾国曾在何处建都以及黄冈之邾与山东之邾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一直有多种说法。通过梳理可知“邾凡有数迁”是有历史根据的。邹县应是迁至绎处前的最后的定居处。邾国从春秋延续至战国时期,当在战国后期被楚所灭,后被楚迁至湖北黄冈地区。  相似文献   

20.
《洛阳文化与洛阳经济》是紧扣洛阳未来命运而撰写的学术专著。专著作者纵论洛阳古今的沧桑变化 ,从古都洛阳文化的独特性出发 ,作出了振兴洛阳现代经济的战略思考。作为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的研究成果 ,专著高度重视对史实和资料作理论上的概括 ,从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出发 ,提出了一些带规律性的见解。专著采用文化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具有极大的开拓性和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