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研究了18个取向B2结构Fe3A1单晶室温真空条件下的拉伸塑性变形,发现随晶体取向不同,切应力切应变曲线出现不同数目的线性硬化及抛物线软化阶段.曲线上不同硬化率各阶段的形成与塑性变形中滑移系的数量、次滑移作用的强弱及二分超位错的运动和分解状态有关.第Ⅰ阶段为单系滑移的易滑移段;第Ⅱ阶段对应共扼滑移的出现,硬化率较高;第Ⅲ阶段表现为比较弱的次滑移作用,硬化率较低;第Ⅳ阶段除了多系滑移之外还伴随二分超位错的扩展及拖着反相畴(APB)的不全超位错运动,硬化率最高;第Ⅴ阶段与分解了的单个超分位错的交滑移相关,表现为软化.随拉伸轴取向所处区域不同,切应力切应变曲线硬化段的数目及同一阶段硬化率的大小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结构在长期使用中常常会产生裂纹,裂纹萌生时的尺寸一般很小,不容易被发现;当裂纹被发现时,往往已经扩展,甚至接近临界尺寸,危及结构安全.由于裂纹主要产生在结构的应变集中处,所以对“关键区域”的应变进行监测可以作为裂纹萌生的表征.传统的应变测量技术很难满足长时间、低成本、快速检测等要求.为克服传统应变传感器的缺点,本文对基于微带天线的应变测量技术进行了可行性探究.微带天线的中心频率与自身尺寸有关:当其变形时,中心频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偏移.因此,可利用微带天线中心频率的变化来表征应变.本文设计和制作了四种不同尺寸的微带天线,以探兖基于微带天线的应变测量技术,同时研究其影响因素.将天线黏附在悬臂梁上,并在悬臂梁自由端处施加载荷,进行应变测量实验.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得到回波损耗S-一曲线,并获得应变与微带天线频率偏移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应变与中心频率偏移之间存在近似线性关系,可利用微带天线测量应变.  相似文献   

3.
定向多壁碳纳米管-M140砂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140砂浆、定向多壁碳纳米管.M140砂浆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压缩、弯曲性能和折断面显微结构.使用市售普通材料通过变速搅拌工艺在常温水浴养护下制得M140砂浆,该砂浆强度尺寸效应不明显、后期增长缓慢;对定向多壁碳纳米管(A-MWNTs)的羰基化分散体和水分散体两种分散体增强M140砂浆进行了对比研究.添加0.01%(质量分数)的A-MWNTs后,A-MWNTs羰基化分散体-M140砂浆复合材料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分别比相同条件下制得的M140砂浆的增加了5-4%,8.4%.而A—MTWNTs水分散体.M140砂浆复合材料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分别比相同条件下制得的M140砂浆的增加了20.7%,15.9%.对A-MWNTs水分散体-M140砂浆复合材料断面显微分析得出碳纳米管与砂浆基体间界面结合适中;增强机理主要是碳纳米管对M140砂浆空隙的显微填料效应和碳纳米管的拔出、脱粘.在本文的研究中碳纳米管的水分散体与砂浆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4.
基于PPP-BOTDA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变与变形监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预泵浦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的测试原理、实现方法、技术参数以及温度对测试的影响,并用于钢筋锚固性能实验和混凝土梁受弯加载实验的应变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预泵浦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可对钢筋、混凝土的应变分布、混凝土的开裂进行较准确的测量和定位.将分布式应变沿光纤轴线进行累加还可推算出结构的变形量,由此得到了箱梁在加载过程中的挠度分布曲线.对预泵浦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应变、变形测量以及裂缝监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4种初始结构的银纳米线沿[1 1 1]晶向拉伸的行为.考察了初始结构对位错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其与最终断裂位置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单晶银纳米线的初始位错产生于表面并向两端发展,滑移面到达固定层后受阻,产生反射.应力持续集中于纳米线两端,进而产生颈缩,并最终导致在两端近似对称的断裂分布.与其相比,单孪晶界阻碍滑移发展,缩短了塑性形变的过程.位错在孪晶界迅速聚集形成局域熔融团簇,进而形成颈缩,而体系的其他位置则没有足够的应变响应时间,因此断裂集中在孪晶界,并呈理想的高斯分布.相对能量较高的小尺寸缺陷对纳米线初始位错的产生和发展无明显影响,仅在形变中期起到加强作用.单晶中的小尺寸缺陷没有改变应力分布,其对断裂分布的相对峰高略有影响.含缺陷的孪晶纳米线中,两者相互作用加强了应力集中,使最终断裂位置分布的半峰宽变窄.不同初始结构对金属纳米线的影响呈多样性,其相互作用的强弱也与具体微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浮动催化碳纳米管石墨化后的储氢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立式浮动催化法制备的碳纳米管在中压(10 MPa)和室温(25℃)条件下的储氢性能,从管径和形貌方面对碳纳米管的储氢量进行了初步评估. 根据储氢量的大小间接证明了氢分子在碳纳米管中不但发生了表面吸附和内腔吸附,同时也进行了层间吸附. 实验结果表明浮动催化碳纳米管在未来的车用储氢系统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最大m值法是获得高超塑延伸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采用最大m值法对Ti-23Al-17Nb(at.%)合金在温度为940~1000℃、不同方向的超塑拉伸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轧制方向、1000℃条件下进行超塑拉伸,获得的最高延伸率为2507.4%,是至今该类Ti3Al基合金所报道的文献中的最高值.随着变形温度和变形量的增加,原始长条α_2晶粒重复经历拉长、断裂和球化的过程,这是获得高延伸率的原因之一,也是各向异性始终存在的原因.在一定变形条件下,α_2晶粒尺寸和体积分数较大时更有利于Ti3Al基合金的超塑性.1000℃变形时大应变会诱发O相析出,增加了合金抵抗颈缩的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延伸率.  相似文献   

8.
透射电镜内的原位拉伸测试是研究纳米尺度的单晶硅材料的力学性质的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研究方法.开展了集成单晶硅纳米梁的微电子机械系统测试芯片的设计、制作,并完成了原位拉伸的测试实验.集成的微电子机械系统芯片由基于静电梳齿结构的驱动器、测力悬梁、单晶硅纳米梁及电子束透射窗等结构构成.利用SOI硅片和普通硅片采用体硅微加工工艺及硅键合工艺加工完成了芯片制造.通过透射电镜样品杆上的电极与微电子机械系统芯片导通,实现了对静电梳齿结构的驱动,完成了与其相连的单晶硅纳米梁的拉伸观测.对此微电子机械系统芯片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加,单晶硅纳米梁逐渐被拉动,原位拉伸实验得到了该纳米梁的应力.应变关系,对实验结果拟合后得到杨氏模量值为161GPa,在误差范围内与体硅一致.  相似文献   

9.
从应力为应变、应变速率和温度的函数的状态方程出发, 导出包含应变硬化指数、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和本文引入的温度敏感性指数、温度起伏指数, 建立了分析超塑性拉伸载荷稳定变形的微分本构方程和几何稳定变形的变分本构方程, 并根据塑性基本理论的普适条件, 进行了温度连续上升条件下和沿试样轴线存在温度不均匀条件下的载荷稳定变形和几何稳定变形的理论分析. 结果表明温度连续上升的快慢和温度的不均匀的大小对稳定变形有影响, 温度上升越快, 温度越不均匀, 载荷稳定和几何稳定所对应的均匀应变越小; 应变硬化效应是超塑性拉伸变形稳定性的必要条件, 在载荷失稳时并不同时产生几何失稳, 而是能持续一段均匀变形才出现; 在超塑性温度区, 恒温不是呈现超塑性的必要条件, 但是在变形过程中温度上升的越慢, 温度越均匀, 变形的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考察了单晶金属纳米线的断裂行为.基于大量模拟样本,纳米线的断裂位置和断裂应变表现了分布特征.其中约95%的样本符合高斯形式的概率分布,其余无明显分布规律的可归结为偶发样本.相比较可以预测的概率事件,偶发事件的行为特征更具研究价值.本文追踪了在纳米线中间断裂的一个偶发样本,详细考察了以其8个不同应变时刻为初始构型,共计2400个样本的断裂位置分布特征.初始构型处于屈服区时,尽管体系已产生系列滑移面,但断裂位置和断裂应变的分布与单晶相同.以塑性形变初期为初始构型,虽总体分布与单晶相似,但断裂应变分布峰向更大的断裂应变方向移动.以塑性形变中期为初始构型,原偶发样本的断裂位置附近出现分布,即偶发事件逐渐演化为概率事件.以塑性形变末期的纳米线为初始构型,原概率分布消失,原偶发样本的断裂位置出现了一个半峰宽极窄的分布,即此时该偶发事件已经转化为必然事件.本文所提出的大数据分析方法为纳米材料或器件寿命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和聚苯乙烯材料研制了具有与天然砂岩相似孔隙分布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的孔隙体模型,通过不同孔隙率模型的SHPB冲击实验和CT扫描实验观察和分析了孔隙体中应力波的传播特性以及传播过程中内部孔隙和固体介质的变化.研究表明:1)孔隙率显著影响应力波的传播特征.相同应变率时,孔隙率越大,反射波幅越大、波峰越多、透射波幅越小;孔隙率降至5%时反射波接近于单峰;应变率越高上述现象越明显;2)孔隙体的能量耗散率WJ/W1随孔隙率增加而线性增加,WJ/W1对应变率较敏感;3)应力波传播性质和能量耗散行为的差异与孔隙的演化机制有关.孔隙率低于10%时内部机制表现为固体介质破裂或形成新孔隙,应力波能量主要被消耗形成新开裂面或新孔隙,原有孔隙变形不大.此过程中应变率对改变孔隙形状的作用不明显;孔隙率高于15%时孔隙演化机制与应变率有关,低应变率时仍以固体介质开裂或形成新孔隙为主,但新增开裂面或新孔隙的数量相对较少;高应变率时内部结构变化同时存在固体介质开裂和孔隙变形两种机制,其中孔隙变形占较大比例,应力波能量大部分被消耗于孔隙变形,表明只有在高孔隙率和高应变率条件下内部孔隙才会发生明显的变形.孔隙离心率e可以较好地刻画应力波作用下孔隙的变形.  相似文献   

12.
基于碳纳米管的超级电容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通过不同工艺手制造备了碳纳米管的固体电极。以这种电极为基础的超级电容器的体积比电容达到了107F/cm^3,证明这种电极是超级电容器的理想候选材料。在碳纳米管表面沉积RuO2.xH2O,制备出碳纳米管和RuO2.xH2O的复合电极。采用复合电极的电容器的比电容较之于纯碳纳米管电极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长期时效的SnBi/Cu界面出现的Bi偏聚导致的界面脆性大大限制了Sn.58Bi低温无铅焊料的使用,因此有必要在理解其产生机制的基础上研究抑制界面Bi偏聚及时效脆性的方法.本文首先根据SnBi/Cu焊接界面在液态反应(回流焊接)和固态时效过程中的Bi偏聚行为讨论了偏聚形成的机制,而后阐述了Cu基体合金化和回流温度对Bi偏聚行为的影响,并讨论了合金化抑制Bi偏聚的微观机制.此外还比较了SnBi/Cu和SnBi/Cu.X焊接接头的拉伸、疲劳性能和断裂行为,证明了在消除界面Bi偏聚之后SnBi/Cu界面在拉伸和疲劳载荷下均不会出现脆性断裂,最后基于以上理解提出了消除界面脆性的新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14.
确保网格应用中大规模资源共享和复杂任务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文中从形式化方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状态Pi演算的网格服务链模型作为对网格中服务协作与组合进行建模和分析的理论工具.其中,状态Pi演算针对Web服务资源框架(WSRF)的思想,协调了系统状态与行为间的关系,扩展了Pi演算对系统状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了模型验证技术对网格服务链进行设计和运行时的逻辑性质分析.通过材料形变与断裂过程动态分析的网格应用案例,展示了采用上述方法对网格应用进行需求验证和可靠性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冷冻过程中热应力和断裂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温断裂是血管低温保存遇到的重要问题.在降温过程中,特别是水的冻结引起体积膨胀,产生很大的内应力.提出一种分析方法,可用来计算血管冻结过程中的温度场、热应力场和可能发生的低温断裂.用此法对母羊的主动脉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得到的断裂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Pro/E中建立旋转刀的三雏模型,并在ANSYS软件中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证明了旋转刀在工作过程中刀刃部的应变最大,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计算分析结果为旋转刀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单晶硅基底上制备定向生长碳纳米管阵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单晶硅基底上制备出了定向性好、与基底结合牢固的碳纳米管阵列, 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定向生长碳纳米管阵列薄膜的影响. 研究发现: 生长温度在750℃, 催化剂厚度在10 nm左右易于形成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薄膜. 在混合气中乙炔的浓度为27%(体积百分比)时, 可以获得管型准直、管壁较厚、与基体结合牢固的碳纳米管阵列. 另外, 对于碳纳米管的定向生长机制及提高其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力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摘要低剂量水合物抑制剂替代热力学抑制剂应用在油气开采和集输过程中已成为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一种趋势.而国内相应的水合物抑制剂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相应的应用几乎没有.本文通过实验摸索开发出一种复合水合物抑制剂(HY-1),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该抑制剂对四氢呋喃(THF)水合物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60。C,反应时间为6h,单体与溶剂配比为1:2,引发剂用量为1%时生产出来的样品对气体水合物具有最佳的动力学抑制效果.在此基础上对该抑制剂进行中试放大,并将工业级产品(HY.10)成功应用到气田天然气生产过程中.中试样品其抑制性能较室内合成有略微减弱,仍然好于国外同类产品.在陕北长庆气田现场试验的应用过程中,2%的抑制剂即可以起到良好的水合物抑制效果.通过对各种抑制剂使用的经济性分析,使用HY一10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利用有机化学气相沉积外延方法在c面宝石(α-A1203)衬底上两步法外延生长的氮化铝薄膜.缓冲层采用氮化铝成核层.原位反射谱表明氮化铝成核过程有别于氮化镓缓冲层成核,在优化的条件下显示出单一晶面取向.同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氮化铝初始成核过程中,缓冲层存在着压应变;随着成核时间的增加及退火,压应变逐渐得到驰豫.结合透射光谱分析发现,在外廷层的生长过程中,较高的的Ⅴ/Ⅲ比能够提高氮化铝薄膜的晶体质量,但是生长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三甲基铝与氨气的寄生反应加剧造成的;另外,对氮化铝外延层进行适度的Si掺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薄膜表面形貌.  相似文献   

20.
激光层裂法定量测定薄膜界面结合强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定量测定薄膜界面结合强度的激光层裂技术. 分析了激光诱发薄膜层裂的物理过程,在基于薄膜内部应力波多重反射、透射基础上,建立薄膜层裂数学模型,推导出薄膜层裂条件下的界面结合强度和相应层裂应变率的计算公式. 对Cr不锈钢/TiN, Al/EPOXY, 纯Fe/EPOXY三个体系的界面结合强度进行了测定.提出直观判别薄膜层裂的波形分析法,直接确定层裂时刻、层裂深度、层裂强度.实现了单次激光冲击,一次确定薄膜界面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