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组播技术随着高带宽一对多多媒体应用的普及而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技术。IPv6中通过组播代替了IPv4中的广播,更加坚定了组播技术的地位。研究IPv6下组播技术的有关问题,主要包括组播地址,组播管理协议,组播路由协议,以及有关组播安全等,从而为IPv6环境下实施组播技术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2.
组播与单播在安全性方面有着相似的需求,但由于组播自身的特点,实现其安全性要求有更复杂的技术难度。针对组播网络存在的安全性问题,研究了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络的安全组播的实现方案,提出了群组密钥管理应考虑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简要阐述了IP组播的基本原理,分析了IPv6组播的新特性,对IPv6组播核心技术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从而为这些技术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5.
基于IPv6协议测试,给出了一种用于多媒体组播的密钥改进技术.仿真结果显示,改进后的密钥更新策略对加人节点后的系统延迟有很好的提升,能应用于视频会议和视频点播系统.  相似文献   

6.
IP组播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介绍了IP组播技术的一些概念、IP组播的优点、IP组播编址技术和IP组播的路由协议,并分析了IP组播技术的工作原理和IP组播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移动IPv6协议在切换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阶层式组播技术的方案,从而改善了移动IPv6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单播技术是IPv4网络下视频传输的主要手段。在诸如视频会议的多客户端应用中,单播耗费了很多网络带宽和服务器资源。随着下一代网络的快速发展及视频业务的飞速增长,单播技术构建的视频传输系统已无法满足这类业务在带宽及服务质量方面的需求。使用IPv6组播技术进行多点数据传输,能有效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提高服务质量,并极大减少网络及服务器负载。基于IPv6组播和微软DirectShow视频处理架构,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视频流媒体的组播传输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满足IPv6网络下实时视频传输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彭春燕 《甘肃科技》2007,23(4):68-70
基于IPv6组播技术的特性与原理,对校园网流媒体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且实现了其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
袁婧 《科技咨询导报》2010,(22):145-145
网络带宽一直是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IPv6组播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在探讨IPv6网络过渡策略和总结现有校园网基本组网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校园网架构的IPv6网络升级方案。结合济南大学IPv6网络的建设过程,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在济南大学校园主干网和学生宿舍网中进行了部署,并同CERNET2连通。  相似文献   

13.
许绘香  王浩川 《中州大学学报》2006,23(3):114-115,126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IPv6协议将取代IPv4协议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协议具有许多新的特性与功能,如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支持网络节点的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等。本文主要探讨了IPv6环境下地址自动配置机制,并以嵌入式IPv6为例探索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实际应用中,当对IP数据包应用AH或ESP协议时,会导致传输的IP数据包长度增加,加重网络负载,数据包被再次分段,增大数据传输的时延等问题。介绍了使用IPComp协议对经过IPsec处理的数据包进行压缩的方法,并实现了在支持IPv6协议的Linux平台下数据包经IPComp协议压缩后的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5.
在IPv6网环境下开发了一个虚拟ping程序,可以实现ping通构造出的虚拟IPv6地址,并阐述了具体的实现方法,详细分析了各函数模块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龙冬云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4):31-32,90
主要讨论目前IPv4佰地址空间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方法,即采用具有更大地址空间的新版本的IP协议(IPv6)。对于IPv6的介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IPv6地址空间的大小、格式,IPv6中地址的类型(单播、组播和任播),以及IPv6地址空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17.
针对任播(Anycast)的扩展局限性问题,在IPv6模拟环境下,扩展了原有IPv6中的Anycast概念,提出了一个IPv6中的k-Anycast通信模型,该模型允许k个服务器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项服务,实现了k-Anycast 对象动态加入和离开,并且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此外,在该模型中k-Anycast服务请求消息会被距离最近的k-Anycast 对象处理,这样使得k-Anycast服务请求均衡地分布在k-Anycast 对象之间从而得到高效处理.在IPv6模拟环境下,将k-Anycast模型应用到内容分发网络技术中,实验数据证明:k-Anycast模型的应用不仅大幅度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有效节省了网络带宽.  相似文献   

18.
IPv4向IPv6过渡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4在Internet的高速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地址不足,路由表膨胀,安全性不高及移动性不够灵活等。新一代IPv6协议则提供了一些新的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了IPv6的特性以及IPv4向IPv6过渡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