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年前,国内出土一个商代末期的铁刃铜钺,几经鉴定不得其果,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找到了柯俊先生,柯先生通过各种新方法证明它是陨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是柯俊先生跟古代铁的最早接触,这一偶然的机会使柯先生与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柯先生为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创立了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冶金史研究所,领导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系统的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研究,成绩显著.他用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科技史研究人才,为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李延祥教授1985年9月起师从柯俊院士,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于1995年6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是中国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建立了通过炉渣揭示古代炼铜技术流程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湖北大冶铜绿山、辽宁凌源牛河梁、南京九华山等多处古矿冶遗址进行了研究.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率领研究团队对晋南、河西、辽西、长江中游地区百余处早期青铜冶金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近期还开展了早期绿松石开发与产品流布、汉魏时期南方块炼铁冶炼技术、宋元时期煤炼铁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并参与的甘肃张掖西城驿炼铜遗址、北京市延庆水泉沟辽代炼铁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冶炼遗址与墓葬发掘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李延祥教授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多项教育部、科技部课题,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讲研究生课程有冶金考古学、科技考古专题、世界史;主讲本科生课程有世界史、冶金史,2013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曾任民盟北京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兼宣传委员.李延祥教授多次来南宁与广西民族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指导科技史学科建设.2006年4月起被聘为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指导岭南地区冶金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3.
由孙淑云主编、李延祥副主编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一书以考古发掘材料、古文献资料、国内外冶金史研究成果为基础,集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近30年在冶金史上不断探索与深入研究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具有独特制作技术体系的中国古代金属的冶炼和制作技术,不仅是一本深入浅出、不可多得的优秀的教科书,而且也是非常适合历史学、考古学和科技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所使用的一本参考书。  相似文献   

4.
2004年12月4~5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30周年庆典暨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该校逸夫科技馆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师昌绪、柯俊、席泽宗、陈先霖和葛昌纯五位中科院院士,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教育部原党组成员朱新均,教育部科技司长谢焕忠,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相关学术机构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共250余人。  相似文献   

5.
冶金史研究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冶金史是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方法与其他科学史、技术史的研究方法具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在其30年来的研究工作中摸索出一些方法、经验和教训.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献的收集整理方法.包括古代文献和近现代地质矿产文献资料.2调查研究的方法.包括矿冶遗址考察和传统工艺调查.3检测与实验的方法,包括样品的检测分析和实验模拟的方法.4综合研究与社会发展史结合的方法.5多学科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1956年,为了支援边疆,李迪先生从当时的东北师范大学调到内蒙古师范学院任教.到了内蒙古以后.他自然地想到了蒙古民族在古代的科技成就问题,于是把蒙古族科技史研究选作固定课题.就这样,一直沿着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之路走了近50年,李迪先生认为.搞科技史研究没有什么诀窍和捷径.只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归纳成“专”、“恒”、“勤”三个字.少数民族科技史要研究的内容很多.李先生将其归纳为三个大方向:第一,民族科技文献研究;第二,科技考古研究;第三,民族传统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7.
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于2005年7月24日至3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中外科学史学者参加了这次北京盛会.这次国际科学史大会是中国科学史的一件盛事.《科学时报》周刊为这次北京盛会特别开设了“中国科学史巡礼”专栏,逐一介绍国内各知名科学史研究机构,梳理中国科学史发展的状况和脉络.该专栏共介绍了全国八所有名的科学史研究机构,分别是: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3.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4.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5.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6.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7.广西民族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室;8.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本文为转摘《科学时报》科学史大会专刊2005年7月29日发表的介绍广西民族学院科技史研究室的特稿.小标题为编者所加.[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韩汝玢先生自1977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现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任职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的研究,在应用金相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系统研究古代钢铁制品、并阐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贡献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是国内外知名的金属史家.  相似文献   

9.
2004年4月15~17日,全国中青年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并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马普伙伴小组、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所共同组织和资助。来自北京、合肥、呼和浩特、武汉等地的5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韩汝玢教授是国际著名的中国古代冶金史与冶金考古专家,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组织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与全国各地文物单位密切合作,用现代实验方法对出土金属文物与冶金遗物进行系统研究,阐明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时代的冶金学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多次应邀赴日、法、美、英、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或作学术报告,并成功组织4届世界冶金史大会,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望很高.  相似文献   

11.
依托优势进行改革,是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发展的思路,在发挥中国古代冶金与材料史的研究特色基础上,拓宽专业方向,增加面向现实和未来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与社会”两个方向,使科研与教学蓬勃发展,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坚持开放办所、面向世界,实施人才战略,是研究所长期坚持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当前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希望与相关单位更密切合作,得到更多专家的指导和支持。1创建特色、依托优势、改革拓展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学科的建设已经走过了33年的历程。这33年大体可以分…  相似文献   

12.
值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建所50周年之际,回顾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历史,总结经验,推进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我国科技史研究的龙头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50年来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史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高等院校的科技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对我们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技史研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帮助。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李迪先生研究科技史之初,就得到过李钱二老及严敦杰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史家的多方指点。近20多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学史学科建设得到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国内外…  相似文献   

13.
由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主办的中英冶金考古暑期研习班(图1),于2009年7月20-31日在北京科技大学成功举行.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埃克塞特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国内外矿冶考古专家,用英语为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名学员系统讲授了冶金考古的专业知识,并全面展示和探讨了国际冶金考古研究的最新发现和进展.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是一个综合性科学史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数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天文学史也是重点方向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天文学史研究方面有80多项成果,主要包括:中国天文学家传记与综合研究;中国天文仪器史的研究;天文台和天文观测史的研究;中国历法和考古天文学的研究;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的研究以及中外交流史与对外国天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何丙郁先生是海外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漂流学者的回忆录:科学、人文和李约瑟》是2005年出版的何丙郁先生的英文学术性自传。这本回忆录非常值得一读,不仅因为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珍贵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海外中国科技史研究近五十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有关李约瑟研究所近年来的发展动向及其背景,更因为从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位海外学人对中国科技史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的执着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6.
以1928—1937年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与1949—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为个案,对比分析了两者间的科研工作.结果表明.从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它们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说明中央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具有不同的科学价值观,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金正耀先生1982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科学史专业,师从钱临照院士、李志超教授进行科技考古的学习和研究.期间在国内首次将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方法应用于上古青铜文明金属资源的研究,在分析商代青铜器的工作中发现地质与地球化学上罕见的高放射成因铅,并据此提出安阳前期青铜生产中大部金属原料产地的“西南说”.90年代他与美日学者合作,持续这一研究.2006年金正耀先生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科技考古实验室,将研究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金属资源考古和金属史研究以及现代释光技术的考古应用,在引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金正耀先生曾师从任继愈教授进行道教科技史的学习和研究,也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于 1983年 ,是一个综合性科学史研究机构 ,主要研究数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 ,天文学史也是重点方向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在天文学史研究方面有 80多项成果 ,主要包括 :中国天文学家传记与综合研究 ;中国天文仪器史的研究 ;天文台和天文观测史的研究 ;中国历法和考古天文学的研究 ;少数民族天文学史的研究以及中外交流史与对外国天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功贯古今的著作。作者在评价这位伟大的英国科技史学者为中国科技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就《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辨析,从而纠正了该书中出现的错讹。这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淑云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72年到北京钢铁学院工作;1974年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冶金与材料史;1987-1988年,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冶金与材料系进行冶金考古合作研究;1992-2004年,历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该项目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和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中国早期铜矿开采与冶炼技术的发展”、“铜镜’黑漆古’形成机理研究”、“冶金技术的社会功能研究”、“北京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金属器的科学研究”、“早期冶金技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作用”、“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并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完成了“中日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比较研究”和“中日古代文物产地来源研究”两项中日合作项目及“中国冶金起源与早期交流”的中美合作项目;发表“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作技术的研究”、“铜镜表面'黑漆古'中痕像的研究”、“广西、云南、贵州古代铜鼓锈蚀产物的研究”、“中国传统响铜器制作工艺考察”、“商代早、中、晚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黄铜表面着色研究”等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阐明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古代独特的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