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3年夏,发现天津地区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肝胰腺中有具包膜的短杆状病毒粒子。其大小明显不等,短径80-100nm,长径200-280nm。病毒粒子寄生在肝胰腺管壁肌细胞和腺管之间的间质细胞核内,致使宿主肝胰腺超微结构发生严重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对未感染中国对虾,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后3h,12h,24h和36h及96h和136h,进行了系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病虾的多种组织细胞呈阳性反应,说明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具有广泛的宿主靶细胞,其中最易感的靶细胞是鳃、胃、后肠中具有合成和分泌几丁质动能的细胞,于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侵入虾机体的体途径,使对虾致病和死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市售的甲壳上带有白斑的冷冻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 on)中提取到一种杆状病毒,并用它感染了活体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 幼虾和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这2种对虾均发病死亡.从死亡的对虾中再次提纯出此杆状病毒.此种杆状病毒的核酸为DNA,衣壳的主要结构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9 .8 kDa.通过对此杆状病毒悬液负染片的电镜观察,对其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对虾杆状病毒衣壳超微结构的模式图. 相似文献
4.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发现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肝胰腺上皮、肠上皮和甲壳下表皮细胞质中1种杆状病毒粒子,为中国对虾杆状病毒(CBV).该病毒直径44~45nm,长度170~200nm,中央是高电子密度的核心,外裹的衣壳不明显,但囊膜清晰可辨,在囊膜与核心之间有一个中宽端窄的间隙,本病毒仅在胞质中增殖,不形成包涵体,但形成封人体,它们所造成的靶细胞病理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6.
利用台湾报道的WSBV的PCR引物,成功地扩增出了1400bp左右的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的DNA片段,与预计的产物长度吻合,该引物对经初步离心处理的病虾组织出能扩增出特异性DNA条带,而在对正常虾组织DNA、昆虫杆状病毒DNA进行了扩增,均获得阴性结果,说明该引物的特异性较高,对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实验结果同时说明WSBV与中国对虾的杆状有同源序列存在,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质中杆状病毒增殖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中国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指出:对虾杆状病毒可在肝胰腺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增殖,与以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为特征的增殖方式明显不同。溶酶体在增殖过程中内吞濒临解体的线粒体和病原体,利用线粒体内嵴提供的能量,有规律地组装成杆状病毒的包涵体。这一结果为探讨对虾暴发大面积死亡的病因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与肝胰腺细小样病毒在三种对虾中的感染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M B V) 和肝胰腺细小样病毒( H P V) 在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中的感染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M B V 在斑节对虾的仔虾、稚虾及养成期虾中的感染率均接近100 % ;在日本对虾养成期虾中平均感染率为750 % ;中国对虾仔虾未检出 M B V 包涵体 H P V 在中国对虾仔虾中感染率为5600 % ;在斑节对虾仔虾中感染率为2875 % ,稚虾为3611 % ,养成期虾平均为6525 % ;日本对虾养成期虾的平均感染率为2000 % M B V 与 H P V 在斑节对虾中可出现合并感染的情况,其合并感染率为:仔虾2857 % ,稚虾3568 % ,养成期虾6454 % 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中未发现 M B V 与 H P V 合并感染的现象结果表明, M B V 是斑节对虾的主要病原体,而 H P V 是中国对虾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9.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探究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MBV)感染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指导虾病的防治 .方法 :利用索氏 (Soxhlet)提取法对养殖健康斑节对虾和MBV感染斑节对虾的中肠腺脂肪含量进行了检测 .结果 :健康对虾中肠腺脂肪占干重平均 34 2 8% ,占湿重平均 9 60 % ,含水率平均 71 0 6% .MBV轻度感染的中肠腺脂肪占干重平均 31 52 % ,占湿重平均 9 58% ,含水率平均 69 31% ,三者与健康对虾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30、P >0 90和P >0 4 0 ) .MBV重度感染的中肠腺脂肪占干重平均 56 4 2 % ,占湿重平均 2 4 14% ,两者均明显高于健康虾和MBV轻度感染虾 (均为P <0 0 0 1) ;含水率平均 57 2 2 % ,明显低于健康虾和MBV轻度感染虾 (均为P <0 0 0 1) .结论 :严重感染MBV的斑节对虾可出现脂肪代谢紊乱 ,造成脂肪堆积 ,进而影响中肠腺的消化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用取自发病虾塘的患白斑病斑节对虾为材料,对健康的万氏对虾(Penaeusran-namei)进行人工投喂和注射感染.结果显示白斑病的病原白斑杆状病毒可以通过投喂和注射感染健康的万氏对虾,在3~5d内使受试对虾发生大量死亡,虾体出现典型的甲壳白斑症状和白斑病特征性组织理变化,从病变细胞观察到白斑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1.
以虫白蜡为原料制备及纯化二十八烷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虫白蜡为原料,采用醇相皂化法制备长链脂肪醇.通过采用多级分子蒸馏技术制备高纯度二十八烷醇,该技术大大降低了蒸馏温度,减少了物料停留时间,从而能有效降低在常规减压蒸馏条件下影响二十八烷醇产品品质的分解产物的含量,提高馏出物中二十八烷醇纯度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黏着斑蛋白Supervillin(SVIL)是一个细胞膜结合蛋白分子,定位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接触面的黏着斑。为了进一步研究 SVIL蛋白分子在细胞内的功能,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原核细胞表达质粒 pGEXKG SVILC302和pHIS8 SVILC302,并在细菌 BL 21(DE3)中用 IPTG分别诱导表达 GST SVILC302和 HIS SVILC302融合蛋白。用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胶柱亲和层析纯化 GST SVILC302蛋白,然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 SVIL多克隆抗体,并用 Ni NTA柱子结合 HIS SVILC302蛋白,对其进行交联,纯化抗体。WesternBlot(WB)和 Immunofluorescence(IF)实验证明该抗体可以识别外源的 GFP SVIL和内源的 SVIL蛋白,并且可以用于蛋白免疫沉淀实验。表明此SVIL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进一步研究黏着斑蛋白 SVIL在细胞内的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温室内的人为控制温度试验,观测温度对羊草(Leymuschinensis)无性系分化和生长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温度是影响羊草株高的最主要生态因子,适宜的高温显著促进单草的伸展;温度也是促进单草分蘖的主要因子之一,羊草的生物量积累受到温度变化极值的限制,适宜的温度范围显著促进生物量积累.羊草无性系的分化和高温的天数明显正相关,无性系对高温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甚至在高温已经抑制羊草生物量的积累的情况下,仍然对无性系的生长和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充分表明了羊草无性系对温度有较强生态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石蜡切片观察接骨草叶片的结构及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乌索酸的含量.结果显示接骨草叶为异面叶,横切面观上表皮细胞体积明显大于下表皮,中脉维管束鞘明显,维管束周围具异细胞.随着发育的进行,异细胞体积逐渐增大.乌索酸在叶片中的含量在0.4%~0.5%之间,含量随叶片的发育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拓宽工科硕士生的物理基础和提高其实验技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校开设了近代物理实验课。针对学生被动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经过调整、尝试、摸索了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的教学方法 ,使教与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外感病的病因因素的相对性、可变性、多层次的复杂性进行定性定量的形式化描述.方法:采用可拓理论对常见中医外感病的病因因素进行可拓分析和优度评价.结果:风量大小与温差在外感病的发生中相关度最大,分别为0.151、0.063.结论:风量和温差与外感病的发生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组织蛋白酶B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组织蛋白酶B作外源基因重组构建克隆载体,自重组菌株HCB-DH10Bac、Histag-HCB-DH10Bac中提取穿梭质粒,脂质体法转染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系Sf21细胞,转染液再感染细胞,收集感染3~4d的上清液,提取芽生病毒的DNA,PCR法鉴定外源HCB基因,感染上清进行SDS-PAGE、Western-blotting、蛋白酶活性检测.结果:感染上清中的芽生病毒的DNA作模板扩增出预期的1700bp片段,SDS-PAGE、westem-blotcing检测均在28ku处有明显表达产物,且表达产物有蛋白水解活性. 相似文献
18.
用组织研磨涂布法对中国红豆杉中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得到45株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一株产紫杉醇的菌株Tax-4进行鉴定,其结果为黑团壳属(Massaria)。表明从中国红豆杉中分离得到了一株产紫杉醇的黑团壳属内生真菌,丰富了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9.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的实验和实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深入国内部分高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地位、实验教学经费、实验设施及实验教师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即增加实验经费,逐步完善实验实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