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文学书写的历史呈现为"历史寓言",其真正的意义表现于具体的"历史文本之外".暗示着文本的客观历史性内涵.中国大陆的新历史主义文学作品由于创作上的客观环境局限,却依然试图表达出新维度新思想,打开新的话语环境,本文以<白鹿原>为例阐述新历史主义文学对新时期发展道路的启发性贡献.从新历史主义的定义和影响入手,阐释了<白鹿原>的象征手法和主人公的价值观影响以及该文的成功意义.  相似文献   

2.
受到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的影响,新历史主义文论凸显了文学文本与物质实践、文化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创造出独特的"文本政治学"的文论形态。对文学文本特殊性的取消并将之政治化,使得新历史主义文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功能的看法带上了极其功利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刘凤 《科技咨询导报》2010,(28):238-238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历史独特的分析和定位,新历史主义将大写的﹑单数的历史改写成小写﹑复数的历史,认为历史是以文本形式存在,历史的编撰是一种文学式的写作方式。新历史主义在创作实践方面丰富了作家们的历史观念,挽救了一批湮没已久的史料,使他们注重从人性和生命的角度切入历史。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的批评实践中,体现了对福柯"权力关系"理论的运用,对阐释人类学"厚描"方法的借鉴,以及对"社会能量"流通方式的关注。"社会能量"概念的提出,是力求避免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实践陷入"权力的宏大叙事"。格林布拉特善于从各种非文学文本记录入手,寻找其与文学文本相互"厚描"的结合点,从而生发出关于剧本所处权力关系的独到见解。他依据福柯的理论提出的"即兴创造"概念,勾勒出权力关系从颠覆到巩固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突破了“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建立了文本与历史的整体联系。文章以美国作家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中涉及的一段历史,即二战期间作家亲身经历的“德累斯顿大屠杀”为例,考察这段历史对文本的建构以及文学文本对这段历史的重建,以阐述新历史主义关于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突破了“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两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建立了文本与历史的整体联系。文章以美国作家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中涉及的一段历史,即二战期间作家亲身经历的“德累斯顿大屠杀”为例,考察这段历史对文本的建构以及文学文本对这段历史的重建,以阐述新历史主义关于文本与历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不仅为翻译在历史认知和文化建构中的意义提供了新的参照,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探讨了新历史主义对翻译研究的渗透和参与。在翻译本体论方面,认为翻译是对历史文本无限阐释的实现途径;在策略论方面,提出厚重翻译是新历史主义厚描理念在翻译领域的策略实践;在批评论方面,指出翻译批评的历史维度和多重视野映射出新历史主义批评观的影响;在翻译史论方面,强调翻译史研究旨在发掘社会能量在翻译文本和社会历史之间的双向流通。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开始盛行并迅速成为文艺批评界备受瞩目的后现代文学理论派别。它强调文学与历史是互动的,文学文本本身也在参与着历史的发展与建构。海明威这位天才作家善于对有限的历史材料进行文学加工,并且用自己简洁的风格将其展现出来。《世界之都》中巧妙地隐含了作者对伦理和价值主体的思考。从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在阐释新历史主义理论历史的文本性特征、小写的历史和历史的现时性特征三个概念的基础上,发掘作者对伦理和价值主题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就<直说通略>中助词"得"的使用格式、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横向描写和纵向对比,以理清<直说通略>所处时代助词"得"的发展面貌和助词"得"的历史发展脉络,明了蒙古语对汉语助词"得"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弗·雷·利维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利维斯的文学批评也由浅入深经历了四个阶段。《伟大的传统》是利维斯从"道德意识"和"人性关怀"出发对200多年来的英国小说进行点评的历史奠基之作,唤起了人们对小说的重新思考,谱写了英国文学评价史上的伟大传统。  相似文献   

11.
运用女性精神分析法,从精神与实际上的奥德赛之旅、独立自主性、两个黑暗角色的对比三方面对当代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小说<黄金国度>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进行对比,认为无论身处什么时代,知识女性都应当在求索之路上回归到一种身心放松、和谐、完美的理想状态,从而达到与另一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字化时代借用新叙事学“视窗”概念,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开启文学研究及其意义阐发的多元之窗。借助叙事学、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解构论等理论方法,可以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莎士比亚《暴风雨》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当代西方文论丰富多彩的理论话语烛照,能够矫正当前文化研究转向后忽视文学本体的理论偏颇,践行文化语境与文学文本研究辩证互动的文化诗学,提升我们对人类精神结晶——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13.
邵艺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3):106-107
言语反讽、命运反讽、文体反讽、情节反讽、情境反讽等这些反讽表征下面,隐匿着新历史主义小说家对历史和生命的态度和探索,体现了对文本和历史的解构和重释,彰显了在浩瀚文学中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4.
谢晋电影创作的泛亚意义,可以"家国"模式、文化"原乡"与离散叙事为切入点加以讨论.<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为代表的家国一体化叙事源自中国电影的传统审美经验,丰富了亚洲同类型电影的美学形态.<最后的贵族>开启了导演的创作转型,在疏离政治宏大叙事的同时,尝试拓展个体经验之外的影像表述.论文以泛亚电影语境中的离散书写为背景,通过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比较阅读,分析<最后的贵族>与亚洲电影"离散"叙事的类型对接,由此凸显谢晋电影的泛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约瑟夫·海勒作为有着影响力的文学作家,他对我国很多作家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比较有代表的就是莫言,本文的主要视角就是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是海勒和莫言共同的风格诠释,这一点就成为了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立足点,所以本文就是通过新历史主义角度对于海勒和莫言之间的写作对比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16.
以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具体作品的评论为依据,总结和分析他的诗学观:首先是对<尚书>提出的"诗言志"传统诗学观进行了反叛,使他对<诗经>的解读回归到文学审美的轨道上来;其次是对"温柔敦厚"传统的儒家诗教顽固的维护,又使得他对<诗经>的解读带着浓重的卫道者色彩;再次是对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原诗人始意"诗学观念进行探究,认为这一观念实际是从文学的特点去看<诗经>,而不是从历史的、经学的范畴去阅读和理解<诗经>,从而使<诗经>终于从经学回归到了文学,从道德说教回归到情感熏陶.无论是在清代还是在当代,这一诗学观念都具有指导阅读<诗经>原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荀子·劝学>"肉腐生虫"之下句作"鱼枯生蠹",唐时见存之<孙卿子>及唐杨倞所见本<孙卿新书>皆如是,而唐马总录<荀卿子>却作"木枯生蠹".此异文至少于唐代就存在.基于荀子时代之观念已清楚"蠹"为"木中虫",又无"鱼""肉"对举的习惯,而<荀子>此处作"鱼枯生蠹"皆违背上述两条,故当以作"木枯生蠹"较符合荀子原书之原貌.  相似文献   

18.
《金翅雀》是美国作家唐娜·塔特耗时11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从互文的角度解读小说《金翅雀》的多重文本指涉,挖掘小说与其他文学文本、同名油画和历史事件的相互映射,可以增加其阅读张力,进一步揭示小说深刻的艺术、文化、教育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罗伯特·库弗的《公众的怒火》刊出之后在评论界引起一番热议。库弗颠覆历史,重新审视历史的态度使这部小说带上了明显的新历史主义色彩,该小说的创作与新历史主义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注重文本与历史现实的关系也不谋而合。因此,试图从新历史主义的两个基本方面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来解读该小说,以此阐明历史不仅是过去事件的模式也是故事写作和语言结构的陈述,解构历史只为重构一种和平、自由、开放的新历史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她的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中展现出一个看似荒诞,但却真实无比的未来景象.小说中男权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残酷压迫、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抗争,展现了阿特伍德独有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给世人敲响警钟: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然和女性的"边缘"地位,培养人们的生态整体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