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航空镁合金稀土化学转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稀土盐"代替传统"铬酸盐"进行航空镁合金表面化学转化处理,用金相显微镜对稀土转化膜表面形貌进行观察,通过极化曲线和浸泡挂片试验对基体试样和膜层试样进行模拟腐蚀试验。实验表明,室温条件下,在3g/L CeCl3·H2O、5g/L KMnO4等物质组成的稀土盐转化液中进行化学转化处理,镁合金试样表面生成一层黄褐色转化膜,且该膜层具有很好的耐蚀性能。用化学热力学原理对稀土盐化学转化膜组成及膜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稀土盐化学转化膜层的成分有MgO、CeO2、MnO2、Mg(OH)2和Ce(OH)4等物质。在稀土盐化学转化初期,试样增重率随时间快速增长,化学转化进行到30min时,试样增重率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纯镁的腐蚀速率和赋予镁材料较好的细胞亲和力,通过溶液浸泡法在纯镁表面成功制备了单一聚多巴胺(PDA)膜和Mg(OH)2-PDA复合膜,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两种膜层制备的最佳工艺,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动电位极化法分析了DA质量浓度与成膜时间对膜层形貌和耐蚀性的影响,利用傅立叶反射红外分析研究了两种膜层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制备PDA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DA质量浓度1. 0 g/L、成膜时间12 h,制备Mg(OH)2-PDA复合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DA质量浓度1. 5 g/L、成膜时间20 h;最佳工艺参数下基体的耐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Mg(OH)2-PDA复合膜的耐蚀性最好;在纯镁上获得的PDA薄膜有明显裂纹缺陷;水热处理得到的Mg(OH)2膜层的微观结构为与聚多巴胺结合提供了更好位点,得到了更均匀的聚多巴胺膜.  相似文献   

3.
用正交实验法对新型环保硅酸盐-钨酸盐复合体系镁合金微弧氧化电解液进行优化处理,研究了电解液中各个组分对膜层外观形貌和周腐蚀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溶液配方,并对最佳配方得到的微弧氧化陶瓷层的表面和截面形貌以及电化学腐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的硅酸盐-钨酸盐复合体系溶液配方为硅酸钠(Na2SiO3)15g/L、钨酸钠(Na2WO4)2g/L、氢氧化钠(NaOH)3g/L、甘油8mL/L,此时膜层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4.
在pH 2.0±0.1、温度70±2°C和时间10 min的条件下,采用5 g/L K2Cr O3+0.5 g/L(NH4)2Si F6低铬钝化液对化学镀Ni-P层进行钝化。以钝化试样的耐硝酸变色时间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钝化液有机类添加剂进行筛选和优化,得到的有机添加剂的最优组合为植酸12 ml+一乙醇胺35 ml+丙烯酸树脂12 ml。同时借鉴于实验室前期对无机钝化剂的研究成果,将无机与有机添加剂进行正交复配,得到钝化添加剂的最优组合是:16 g/L钼酸铵+4 mg/L氧化钇+18ml植酸+35 ml一乙醇胺。采用最佳添加剂后,钝化膜试样的耐硝酸变色时间和中性盐雾腐蚀时间各为465 s和48 h,膜层表面平整、致密,综合性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尝试用高压静电成囊装置(静电喷雾法)来制备一种强度高、生物相容性好的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液芯微囊.在初步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考察了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以及氯化钙的浓度对成囊过程中微胶囊膜厚、粒径等的影响.同时结合不同制备条件下微胶囊的成囊性,优化海藻酸钙-羧甲基纤维素钠微胶囊制备工艺.在优化的工艺参数中海藻酸钠、氯化钙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30,15 g/L.  相似文献   

6.
不锈钢着黑色工艺及着色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种不锈钢着黑色溶液的组成及工艺参数:NaNO3 67 g/L,NH4NO3 67 g/L,MnSO4 70 g/L,H2SO4 250 mL/L,CrO3 40 g/L,添加剂A 20 g/L,添加剂B 40 g/L,光亮剂钼酸铵1.5 g/L,着色时间8~10 min,着色温度95~100 ℃.讨论了该配方各组分的作用及其对黑色膜质量的影响,分析了着色发黑的可能机理是不锈钢基体的溶解形成大量的Me2 (Me代表Fe,Cr,Ni),金属溶液界面上的Me2 与Cr3 水解形成合金氧化膜沉积在基体表面上.电镜扫描和能谱结果显示膜层的厚度约为0.5631μm,膜层为块状结构,着色膜主要成分是Fe,Mn和Cr等元素,表明着色膜提高了不锈钢的耐磨性、耐蚀性.  相似文献   

7.
熊伟  赵艳艳 《科技信息》2012,(28):131+133-131,133
采用微弧氧化方法在LY12铝合金试样表面生成了黑色的氧化膜层。研究了添加剂铵盐的浓度和时间变化对黑色膜层的影响。研究表明:硅酸钠浓度为60g/L、铵盐浓度为6.5g/L、电压为550V、氧化时间为9min的条件下,膜层厚度为38mm,呈黑色。膜层扫描电镜(SEM)显示:表面有很多微孔且它们互不相通,微孔呈火山口状堆积分布。能谱分析(EDS)显示:其主要成分为O、Si、Al、V,其中Si、Al主要以氧化物形式存在,V在氧化膜表面以一定的形式出现,最终表面颜色为黑色。  相似文献   

8.
运用溶剂萃取法,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响应曲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的影响因素提取温度、液料比和提取时间,对铜藻中岩藻黄质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高提取率可为0.72 mg/g,相对应的提取条件为温度70℃,时间127 min,液料比68.3 m L/g。正交试验(0.71 mg/g)与响应曲面试验(0.72 mg/g)所得出的最佳条件接近。铜藻中含有一定量的岩藻黄质,试验优化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以为岩藻黄质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制金属泡沫材料电沉积制备所需的导电泡沫基体,以孔径为0.3 mm的微孔聚氨酯泡沫为基体进行化学镀铜新工艺研究。探讨镀液组成、温度、pH及超声强化对化学镀铜工艺的影响,得出化学镀铜优化工艺条件如下:硫酸铜质量浓度为16 g/L,酒石酸钾钠质量浓度为30 g/L,Na2EDTA质量浓度为20 g/L,α,α′-联吡啶质量浓度为25 mg/L,亚铁氰化钾质量浓度为25 mg/L,PEG-1000质量浓度为1 g/L,甲醛含量为5 mL/L,镀液pH为12.5~13.0,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镀液稳定性好,镀层光亮平整,镀速可达0.102 mg/min;超声强化可有效提高镀速20%~30%;化学镀铜后的导电泡沫基体经电沉积工艺可制备得到孔隙率为92.2%的三维网状金属泡沫材料。  相似文献   

10.
采用表面活性剂协同超声法提取地骨皮中的总黄酮。研究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超声功率和时间、提取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地骨皮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吐温-80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2 g/L,液固比20 mL/g,在140 W下超声20 min,然后在85℃恒温槽中提取45min,地骨皮总黄酮的得率为2.70%。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该方法在提取效率和得率上都有较大优势,具有得率高、省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金属拉丝用低温快速磷化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PC钢绞线用热轧盘条在线生产中对其焊接区表面拉丝性能的要求,开发了一种低温快速磷化处理工艺与配方,探讨了磷化液中组分及磷化工艺对磷化膜质量的影响,并对磷化膜有关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低温快速磷化处理液的组成:Zn(H2PO4)2·2H2O为55~65g/L、Zn(NO3)2·6H2O为70~85g/L、浓H3PO4为5mL/L、氧化剂NaNO2加入量为0.2~0.4g/L;经40℃、10min的快速磷化处理后, 获得的磷化膜膜重大于10g/m2,结晶细小致密,与基体结合力强.  相似文献   

12.
薄膜-基体复合材料在许多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膜基界面处容易产生裂纹,裂纹的扩展导致膜层的脱落是使膜层完全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主要用划痕法定量地测量膜基的结合力。先参考划痕法的试验过程建立分析薄膜力学响应的模型。然后在FEPG(有限元自动生成系统)平台上,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并计算分析了裂纹在不同基底TiN薄膜中的影响和裂纹位置不同对TiN/Au/HSS双层膜的影响,以及裂纹长短不同对TiN/HSS单层膜的影响,表明薄膜应力与裂纹的存在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镍包覆铜复合粉末的化学镀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用联胺做还原剂,通过化学镀制取镍包铜基复合粉末.试验选取了6个主要参数,并以此设计了L25(56)型正交试验.通过实验,优化工艺参数为硫酸镍初始质量浓度:30g/L,联胺初始质量浓度:70ml/L,pH值:13,镀覆温度:82℃,铜粉加载量:15g/L,保温时间:35min.采用SEM(包括EDS)、XRD对选用上述参数制取的镍包铜粉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复合粉末表面较原始粉末粗糙,颗粒明显长大,包覆层未引入杂质元素,并对所得粉末进行化学及工艺性能测试,表明所得的复合粉末,性能指标优良.  相似文献   

14.
以菌丝体生物量和多糖产量为主要指标,对桑黄(鲍氏层孔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碳源、氮源,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桑黄液体深层发酵的培养基。结果表明:蔗糖为最佳碳源,氯化铵为最佳氮源;最适培养基各成分的质量浓度为蔗糖70g/L、氯化铵10g/L、磷酸二氢钾0.5g/L、硫酸镁0.5g/L、氯化钠1g/L,pH值自然,以此条件发酵最大菌丝量为2.814g。在接种量5%、装液量50mL、28℃发酵过程中发现,发酵120h时桑黄菌丝体生成量最大,随后呈下降趋势;发酵液pH值随着发酵进程呈现明显下降,在120h后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次硝酸铋制备过程中产生污染环境的有毒气体二氧化氮及大量氨氮废水等问题,提出采用液相球磨转化法制备次硝酸铋新工艺,运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方法对氧化铋球磨转化制备次硝酸铋工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转化率影响性由大至小的顺序为液固比、球料比、硝酸浓度、反应时间;氧化铋球磨转化制备次硝酸铋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硝酸浓度为0.5 mol/L,液固比为15:1 m L/g,球料比为10:1(质量比),反应时间为1 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氧化铋的平均转化率为90.71%。制备的次硝酸铋主要呈棒状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16.
以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和响应面设计两种方法优化金针菇多酚的提取工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正交试验与响应面设计对各因素影响程度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液固比、微波时间、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质量浓度;正交试验法最佳工艺下的提取量为7.144 3 mg/g,响应面设计法的优化结果为7.241 2 mg/g,较正交试验法高1.4%。正交设计试验次数少,工作量小,而响应面优化结果更精确,所得数据信息更详细,两者各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粉体钛盐作表调剂,对电镀锌板进行表面调整处理,研究表面调整工艺参数对电镀锌板磷化膜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表调时间为3min、表调液浓度为3.5~6.0g/L、表调液温度低于30℃、表调液pH值为8.59~9.89并尽量缩短表调液存放时间,可使磷化膜晶粒尺寸控制在2~3μm,磷化膜在NaOH溶液中保持5min的失重小于0.4g/m2,所获电镀锌板磷化膜层均匀致密,耐碱蚀性强。  相似文献   

18.
天冬总皂苷的超声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天冬总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优化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菝葜皂苷元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的含量,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超声提取工艺。结果菝葜皂苷元质量浓度在5.2~52μg/m 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4),总皂苷平均回收率达到98.83%(RSD=1.88%)。最佳超声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0%、料液比1:20(g/m L)、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0 min。结论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简单、易行、准确,超声提取工艺高效、快捷,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9.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微弧氧化制备表面形貌较好、粗糙度较小的BaTiO3薄膜的工艺参数,对最优工艺参数下制备的薄膜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溶液浓度、电流频率、电流密度和反应时间对薄膜表面形貌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工艺条件下(Ba(OH)2溶液浓度0.5mol/L、电流频率100 Hz、电流密度2.0A/cm2、反...  相似文献   

20.
采用碱溶酸沉法对从葡萄籽中提取蛋白质的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进行了碱液浓度、碱液温度、浸提时间和料液比对蛋白质萃取量的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L9(45)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溶液浓度1×10-5mol/L,温度40℃,浸提时间40min,料液比1∶15,葡萄籽蛋白质得率为6.2g/L,提取率为60.78%。并测定了葡萄籽蛋白质的等电点(PI)为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