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西溪南村的选址、空间布局,结合人文环境、经济需求,应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以及统计数据,利用ArcGIS数据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AHP)对研究区域的用地建设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西溪南村高度适宜建设的用地面积为3.92 km2,集中分布在村落北侧;中度适宜建设的用地面积为6.76 km2,分布村内道路通达处;低度适宜建设的用地面积为21.56 km2,呈斑块状分布在西溪南村中;不适宜建设的用地面积为56.14 km2,成片分布在村落中心、东南侧和丰乐河中心绿地。由于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的限制,西溪南村用地建设适宜性较低,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乡村发展方向,应合理规划建设用地,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
朱健计  汤江龙 《江西科学》2021,39(6):1035-1040,1055
以江西省贵溪市为研究区,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个方面选取了6个影响因子构建了贵溪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分级体系,使用几何平均法、特征值法、算术平均求得权重,通过ArcGIS平台对各影响因子加权叠加,分成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4类再叠加生态安全区域.本次评价结果可以为贵溪市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用地的开发布局提供参考,有效地为各乡镇的建设用地发展政策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以GIS为技术支撑,采用"取大值"原则与"成对明智比较法"加权进行因子叠加分析,对连城县进行了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按照先安排非建设用地,再安排建设用地的顺序,分析确定其用地的建设适宜性等级,对研究区划分"4区".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用地向中心城区西部扩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镇规划布局的基础,为城镇用地提供参考和依据.评价过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设定最为关键,是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根本差别.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土地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地形和地质条件.我国近年大量开展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呈现以下特点:评价尺度以县市为主,并呈变小趋势;研究重点由平原转向山地,更加注重生态;新的评价模型、分析方法、研究视角不断出现,多因素综合叠加模型得到最广泛应用;评价因子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多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GIS广泛用于评价中,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精度.总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越来越成熟,理论和方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 rcM ap空间分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多项因子,并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李亚奇  席广亮  秦天 《河南科学》2010,28(1):105-107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从建设经济性因子和自然生态因子两个方面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探讨了评价方法与步骤,并以嘉兴市凤桥镇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物种加速减少和灭绝的重要驱动力,合理的建设用地布局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极为重要.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对西鄂尔多斯地区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原有建成区周边、工矿用地最适宜城市建设,山前平原、低丘陵地区具有一定的建设优势,而农田、沙地、湿地、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和鄂尔多斯半日花(Helianthe-mum soongoricum)保护区、藏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和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分布区等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地区不应进行开发建设.(2)就以现有城区为基础的城市扩展而言,最适宜城市建设用地分布于海勃湾区的北部和南部、海南区东北部和东南部、棋盘井东部地区、乌达区南部,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应合理规划注重生态环境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在加强耕地保护的背景下,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已成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必然选择.本文运用GIS技术开展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研究,以期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9.
麻永建  夏保林 《河南科学》2009,27(8):1011-1014
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我国有限土地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借助GIS手段对南阳市西峡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生态敏感性因子进行叠加分析,从而科学确定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可作高强度开发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6.1km^2,可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21.5km^2,不适宜和不可用作建设用地的土地面积约27.3km^2,在此评价的基础上,将全区划分为适宜建设区,较适宜建设区,不适宜建设区和不可用地区,并提出用地分区发展管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大连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ERDAS8.7支持下,对大连市域2004年TM(Thematic Mapper)影像进行了解译,提取河流、林地、耕地、建成区等有代表性的多因子图层;在Arc GIS 9.0支持下,通过1∶50000地形图建立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坡度、高程等地形因子;同时将人口、经济等数据在Arc GIS 9.0平台下建立空间数据库,运用成对明智比较法确定权重,并通过Arc GIS 9.0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因子叠加分析,对大连市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用地(含建成区)占16.93%,适宜用地占17.01%,基本适宜用地占20.01%,不适宜用地占18.67%,不可用地占27.38%.结合评价结果对不同等级的用地类型进行提议,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用地拓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研究区实际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运用试算法和专家经验打分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研究区的评价模型,最后结合GIS技术,对银川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54%,较适宜区占51.44%,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区分别为10.67%、10.53%。  相似文献   

12.
为从定性转为定量进行机场功能区规划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将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应用于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与GIS技术结合,并以某机场的功能区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为例,探索了定量评价的方法;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机场各功能区规划的内在要求,评价模型最接近地表现出了各因子对功能区规划适宜性的作用;为最终实现机场规划计算机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布局和选址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土地、社会、环境、政策4个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沈阳经济区开展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 1)沈阳经济区适宜进行建设用地开发的区域总体不多,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占全区面积比例约23.95%,主要集中在各地市行政中心所在地及外围区域; 一般适宜等级集中在沈阳经济区的东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在全区呈现出分散分布的特点. 2)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和平区和沈河区等地;一般适宜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西湖区和明山区等地;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分布较多的区域包括法库县和辽中县等地. 3)现状建设用地分布总体上较为合理,约73.33%分布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内;然而约8.76%的建设用地分布于不适宜和禁止建设等级内;另外在最适宜和较适宜等级范围内仍存在大量的区域没有被开发建设.研究成果可以为确定沈阳经济区建设用地增长方向和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探究我国适宜建设用地的空间差异性规律.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基于土地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 提出以生态敏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要素, 选取14 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其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因素层、派生因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 并引入模糊隶属度函数改进模型算法, 形成综合评价法、模糊评判法和RS/GIS 相结合的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结果分等级显示土地生态敏感程度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的空间分布, 根据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 划定区域建设用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 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 基于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 定量评价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 根据评价结果得到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的建设用地格局。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 对于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鹏  李峰  庞君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5):162-164,186
经对文山盆地实地调研,从工程地质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是分析了对于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评价,土地在建设时候使用的程度是评价的主要标准。我们从城市建设计划和土地使用计划关系为起点,探究了建设用地的力度。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也被大面积地开发利用,城市开发的力度也是一直在不断地增加,用地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因为缺少合理的利用计划,很多的土地是被盲目开发的,造成土地的浪费和破坏,对于未来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很不利的。所以,对于土地的利用是一定要合宜的。要想达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就必须有一定的科学合理的制度,要以保护土地为前提,合理地开发土地。只有合理地利用土地,才能既保护了环境,也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皖江城市带作为研究区域,选取面积大于100 000m~2的城市建设用地斑块作为研究扩展的源地,将评价指标具体到斑块这一微观尺度,探索不同因素对城市扩展的作用,并确定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研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选取地形、生态敏感性、景观类型、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建设用地扩展阻力面,生成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图,并利用Arc GIS中最佳路径的算法得到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小耗费成本路径网,评价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的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用进行功能分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以中敏感性区域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扩展适宜性分区中主要是适宜扩展区和较适宜扩展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区域;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小路径网呈树状分布,研究区北部扩展成本较低,且扩展的路径相对较多。根据研究结果提供的参考,对芜湖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于城市的科学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地质环境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切实相关,城市地质灾害调研与建筑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开发意义重大.结合工程实例,总结了地质灾害调研与建筑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思路、原则与方法,旨在对城市的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综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及技术方法,探讨了GIS支持下,叠加分析、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提出了应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郧县为例,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等要素,构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郧县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进行适宜性评价,将全县的低丘缓坡土地分为4个等级:一类用地为适宜建设用地、二类用地为基本适宜建设用地、三类用地为基本不适宜建设用地、四类用地为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别占低丘缓坡土地的比例为9.48%,42.97%,35.39%和12.17%.全县适宜进行低丘缓坡土地开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安阳镇、杨溪铺镇、梅家铺镇、茶店镇及刘洞镇、五峰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