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翻译理论界的研究中,"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这两种"间性"之外,还存在一种"文化间性"。从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证,得出结论:"文化间性"应是翻译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文本间性","主体间性"与"文化间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任意一方的考察都不能忽视与其他方面的关涉,以此希望对汉籍外译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于群 《科技信息》2011,(18):I0145-I0145
模糊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翻译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因此,翻译具有模糊性。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在对近几年自然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理论、实践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然语言中翻译的模糊性作了简要归纳。  相似文献   

3.
首先探讨了武术文本的特征,指出武术文本属于莱斯文本类型划分中的信息型文本,然后指出功能翻译理论和目的论可以指导武术文本的翻泽,文末作者强调工具型翻译和文献型翻译属于不同阶段的武术文本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它是将翻译研究置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大背景下的翻译理论新视角。本文主要概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局限性,并客观分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翻译研究经过古代时期的发展形成了基本的理论雏形。到鸦片战争以后,在翻译实践广泛开展的背景下,翻译理论研究也不断拓展、深化。近代中国的翻译研究表现为两条较为清晰的主线:翻译"科学论"的萌生与翻译"艺术论"的确立。从此,中国翻译研究者初步认识到翻译活动的两大基本属性,触及翻译活动的本质,翻译学在中国开始逐渐具备较为完整的轮廓。  相似文献   

6.
翻译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历来中外对什么是翻译、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翻译的研究方法存在诸多争议。中西译论的对比研究一直广为受人关注,中国译论是远远落后于西方还是东风压倒西风?翻译中理论可以脱离实践?有所谓的独立于具体语言的纯翻译理论?对上述问题深入展开讨论有助于人们认清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种,通过图像和声音向人们客观和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和反思。纪录片翻译属于影视作品翻译的一种,除具有一般影视作品翻译的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文章拟从翻译文化效应视角,以《美丽中国》为例,探求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纪录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中国的国粹,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联中包含着大量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有些词汇在英语中属于文化空白。这些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这给准确翻译对联造成了困难。以功能为导向的功能翻译理论能够指导对联中文化空白词的翻译,转化策略也能很好地应用与对联翻译。  相似文献   

9.
张茵 《科技信息》2010,(2):178-178
本文拟从法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着手,对法国的翻译理论和法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的理论研究进行阐释;在法国,众多优秀的翻译家总结、提炼了很多精辟的翻译理论,把这些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指导并推动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中国的国粹,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联中包含着大量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有些词汇在英语中属于文化空白。这些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这给准确翻译对联造成了困难。以功能为导向的功能翻译理论能够指导对联中文化空白词的翻译,转化策略也能很好地应用与对联翻译。  相似文献   

11.
文体学的发展为翻译带来了启示,本文以中国古建筑书籍,特别是苏州园林英译介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体学和翻译关系相关理论,探讨中国古典建筑书籍的文体特点和翻译策略,以进一步认识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白丹 《当代地方科技》2010,(18):160-161
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基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从译者的译材选取和具体翻译策略的采取,以及翻译理论研究建设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要坚持以民族性特征为指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建立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翻译理论。从本国语言文化特征出发并不意味着拒绝外来翻译策略和理论,而意味着将我国及外来优秀成果结合,使之成为中国翻译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4.
翻译活动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醉语翻译理论的研究已经存在了超过2000年,本文重点概括研究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的发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盛雪滢 《科技信息》2009,(10):119-120
公示语向来被称作"城市的脸面",是给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人士留下第一印象的中国名片。目前在许多城市,公示语逐渐采用双语来表示。然而我国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公示语翻译的错误比比皆是,这大大影响了公示语作用的发挥,削弱了城市形象。作为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和实践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根据功能理论,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何琳 《泰山学院学报》2011,33(1):104-108
本文依据文化翻译研究理论,对新中国重要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翻译选材进行研究,探究该刊物的研究价值以及文化翻译理论在原语环境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翻译实践活动历史悠久,各种关于翻译的观点、思想和理论也随之产生,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些翻译家的翻译理论的分析,并与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相对比,进而指出中国翻译史上也是出现过"等效翻译"思想的,只是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在中国译界引起过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翻译伦理从属于道德观范畴是道德观的一个方面。对于翻译伦理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道德观的选择。就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观而言,其具体的伦理标准分别体现了绝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带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而准则功利主义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出现,为翻译伦理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这个问题在批评界引起很大争议。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杨宪益夫妇对《红楼梦》的英译以及林语堂对《浮生六记》的英译中,三位译者迥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后面隐藏的是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目的决定方法,这正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因此功能翻译理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可以而且也应该作为我们评价文学翻译好坏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丘晓芬 《长沙大学学报》2014,(3):105-106,110
功能翻译理论重视翻译目的,把翻译拓展为一种交际行为,并将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重要因素,将功能翻译理论引入商务英语翻译具有重大意义。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为商务英语翻译提供了方向,实现了翻译的交际功能。连贯和忠实法则从属于目的论,又相互作用,实现了原文信息的尽量忠实和译文的连贯与精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