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知识创新体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历史使命,确保21世纪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现有的农业科技体制,建设国家农业知识创新体系。一、必要性、指导方针和总体目标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机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其弊端集中表现为:一是观念陈旧,致使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二是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和支持系统严重错位、扭曲,资源供给渠道单一、狭窄,供给量严重不足。三是结构性失衡,研究重点过份偏向于种植业产品(特别是粮、棉)… 相似文献
2.
3.
欧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让更多的学者与政策制定者关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问题。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述评了创新体系理论的演化过程;从创新调查、创新投入、创新中介培育和创新政策监测四个方面阐述了欧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最后从理论本土化、实践协作化和政策多元化三个角度对我国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启示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小枫 《科技导报(北京)》2004,(9):35-37,30
本文分析了经过20年改革以后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新闻题,进入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致富农民、繁荣农村经济、农产品国际竞争对农业科技的新需求,百年来国际上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历程、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我国加快建设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家创新体系通常可以看作是由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社会机构组成的网络,其活动的目的是为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国家创新体系对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和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创新体系也得以逐步构建起来。本研究旨在研究和分析国家创新体系内容和框架,以及我国和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国际分工大规模重组,资源配置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凭借其科技优势,利用科技创新即将 相似文献
7.
国家创新体系下农业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到来已表明,以科技创新、人力培养等为依托的创新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农业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讨论了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面对新的国际竞争环境 ,我国必须加快创新体系的建设 ,实现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9.
10.
首先对协同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和国内外的研究背景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其定义提出了建设协同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的评估模型,并针对评估模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1.
凌来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邀请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Suzuki(2009)对美国大学生邀请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结果为依据,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邀请言语行为在中美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运用情况,尤其是在邀请策略的话语结构等方面有哪些相似点和差异性。研究发现在中美不同文化语境中,邀请言语行为的基本序列存在相似性,但在策略使用的具体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必须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讲实效、重人才的美国科技创新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来看,当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全球各国是如何创造条件,促进本国自主创新的?敬请关注。——编者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在探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义与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发展的经验,分析了中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面临的使命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体制创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层面认真分析了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不分,所有权实现形式不清晰,风景名胜资源产权虚置等,并预测了我国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在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构建新的风景名胜资源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