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应用几率方法推导而得的加聚反应统计理论对没有终止反应的聚合过程,即活性高聚物体系的反应动力学与分子量分布进行处理,得到了不同引发速度的分子量分布公式。 以苯乙烯-丁基锂-苯的反应体系作为对象,研究其动力学行为,订定了在一定温度、浓度范围内的引发反应和增长反应的反应级数,测定了有关的动力学常数。 根据反应动力学特征,应用理论分析所得的分子量分布公式计算了分子量分布的理论曲线,理论曲线与实测的分子量分布曲线基本重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虑了共聚反应的引发、终止过程的贡献,也就是分子链端基的贡献,用几率方法与动力学方法推导了链段分布和分子量分布函数,两种分布都可用几率来表征,根据两种分布函数,可从合成条件与动力学常数出发,推算共聚反应过程中链段分布与分子量分布,为共聚物分子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合成了八个有机硅化合物,均可用作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基团转移聚合(Group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GTP)引发剂,在相同单体、催化剂、溶剂配比和聚合条件下,进行反应,所得产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作了分子量及分量分布的表征,引发剂的结构和活性对产物的分子量和分布宽度均有显着影响,所用引发剂中以1-甲氧基-1-(三甲硅氧基)-2-甲基-1-丙烯和双(乙氧基)-3-甲氧基-3-(三甲硅氧基)-2-甲基-2-丙烯-1-磷酸酯引发剂,所得产物的分子虽分布最窄,分子量的绝对位与理论值相近,分子量与理论值的偏离是随产物分子量分布宽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首先建立了聚合过程的动态模型,并以计算机仿真作了检验,以揭示分子量分布控制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了单官能团分子对A-B 型、A-A、B-B 型二类线型缩聚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影响的偏微分方程,并用Laplace 变换法求解,得到此二类缩聚反应类型的分子量分布.文中还详细讨论了缩聚反应产物中端基结构不同的分子的分子量分布.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MonteCarlo方法研究了逆反应对线性缩聚反应产物分子量分布和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模拟结果说明有逆反应的线性缩聚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仍服从Flory分布;逆反应对反应动力学有较大影响.模拟结果与用数值解析方法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严格解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方法,求得了任意官能度多官能活性聚合物的分子显分布函数和平均聚合度的一般表示式,也处理了星型、双十字型和梳型活性聚合物的平均支化数和支链长度分布等问题。作为特例,我们讨论了引发剂的官能度分別为1至3时的具体情况,并将线型活性聚合物的有关公式和前人的公式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高效凝胶色谱法(HPGPC),蒸汽压渗透法(VPO),酸价(AV),格氏管粘度(ηG)及漆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比研究了工业生产配方的长油醇酸树脂催化酯化工艺与原高温酯化工艺过程中分子量(Mw),分子量分布(MW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树脂性能的关系,实验表明:两种工艺过程中分子量分布具有相似的规律,lgMw 和 lgd 与反应程度 P,重均分子量 Mw 与分散度 d 及 lgηG 与 Mw 之间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糸,在达到相同分子量和分布时,催化新工艺所需时间比原工艺缩短.反应温度也比原工艺为低.在相同反应程度下,固体酸催化醇酸树脂具有较低的粘度和较好的贮存穗定性,表明两种工艺树脂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构型.在相同粘度下固体酸催化醇酸树脂的漆膜硬度及干性均比原工艺树脂优异是由于其分子量较大所致。  相似文献   

9.
关于聚酯的分子量分布问题,至今未有完全一致的结论。P.J.Flory用统计方法,唐敖庆等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聚酯等缩聚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得到 _w/_n=1+PP为反应程度,当P→1时,_w/_n→2。另一种看法,如等认为,由于裂解反应和交换反应的结果,分子量分布变窄,即尽管反应程度P→1,_w/_n不可能趋于2。我们曾经应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綸树脂)的分子量分布。现就分子量分布宽度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最近唐敖庆等提出用統計方法計算交鏈产物的重均分子量又再由重均分子量趋于无穷大,便是凝膠产生的临界条件,建議了一种計算凝膠点的簡便方法。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不知道分子量分布函数,因而避免了分布函数的推导,以及由分布函数计算重均分子量时所会遇到的数学困难.然而,在其他一些問題中,如反应动力学,及某些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MonteCarlo方法研究了逆反应对线性缩聚反应产物分子量分布和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淀粉的分子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了谷类、薯类、豆类等14个不同品种淀粉的分子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淀粉的分子量分布差别很大,分散度都较高。即使不同来源的同种淀粉样品,它们重均分子量虽很接近,但其分子量分布和分散度差异也很大。在各类淀粉中以块茎类淀粉的分子量最大。研究有助于了解淀粉的分子特性及指导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分子量分布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分子量及其分布对注射成型聚丙烯样条的密度,结晶度、拉伸性能、冲击性能的影响,不同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的聚丙烯样品由化学控制降解制得,用数学方法分析了实验数据与分子量分布之间的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凝胶渗透色谱(GPC)是一种液相色谱。它是利用高聚物溶液流过填有多孔凝胶的柱时,高聚物在桂内按其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方法。由于GPC测定高聚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具有速度快、准确、重复性好、可自动化等优点,所以自1964年Moore发表了第一篇关于GPC的论文以后,该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国外GPC已仪器化、自动化。我国也于1976年生产了第一批GPC仪。 GPC用于合成纤维,特别是用于测定滌纶(PET)分子量分布,所见报导还不多。我们采用简易GPC仪测定PET分子量分布。担体为国产青岛海洋化工厂的微球硅  相似文献   

15.
用凝胶层析法研究了肝素的分子量分布及平均分子量.非高斯分布峰的平均洗脱体积可以按V_c=sum from i=1 to n(W_j/W)/V_(ci)来计算.肝素种类的K_(αV)对分子量的双对数图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用凝胶层析法测定的肝素平均分子量是10,500,用粘度法测定的是10,700.二种方法测定的平均分子量间的平均偏差小于±2%.并发现猪肠粘膜内有分子量为46,000的“大分子”肝素及分子量为2,400的“小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在前报中叙述了用简易GPC测定涤纶分子量分布的工作,本文是上述工作的继续。用GPC法测定腈纶(PAN共聚物)分子量分布所见报导不多。由于腈纶大分子中含有可电离基团(例如当以丙烯磺酸钠为第三单体时,分子中将含有一SO_3~-Na~+基团),使之具有聚电解质性质,並使其分子在溶液中的流体力学体积随电离基团的数目及在分子中的分布而变化。因而使淋洗曲线的位置及形状出现异常。为了克服这一难困,  相似文献   

17.
以PEO-Br为大分子引发剂,通过ATRP法合成了一组两亲性两嵌段共聚物PEO45-bPtBAx(x=28,35,53).采用HNMR、FTIR、SEC和T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讨论了投料比对控制产物的分子链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tBA的转化率较高,1 H NMR结果显示成功制得目标产物,所得嵌段共聚物均具有极窄的分子量分布(Mw/Mn≤1.07).在tBA相对于PEO-Br的投料比较小时可以对嵌段共聚物结构进行精确调控.tBA投入量的增大会导致分子量分布变宽及引发效率下降.PEO45-b-PtBA35被成功水解为PEO45-b-PAA35,在中性水溶液中PEO45-b-PAA35自组装形成了分散较为均匀的球形胶束.  相似文献   

18.
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水溶液静态聚合法,用平板式反应器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通过选择合适的分子量调节剂、引发剂用量和聚合温度,可以有效防止爆聚现象发生,且反应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研究了分子量调节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物粘均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n-C12SH/mM=0.04,mI/mM=0.04,wM=0.30,温度60°C,反应3 h时,可合成分子量5 000左右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分子量分布较窄,且单体转化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个工业化聚酯(PET)生产过程中的分子量分布模型。选择影响指标的主要工艺参数作为决策变量,以产品理想分子量分布为目标,采用序贯二次规划(SQP)算法对缩聚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控制。应用仿真结果表明,工艺优化值和输出指标与工艺分析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虑到链引发过程和引发剂的初级终止作用,通过图形方法求解具有单体链终止过程的加聚反应动力学方程组,得到了分子量分布函数,平均聚合度及平均官能度等分子参数的表达式,并建立了由反应的初始条件和单体转化率计算上述分子参数的方法。本工作的理论结果适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极性单体在极性溶剂中的阴离子型聚合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