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约瑟在其论述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系列巨著中,展示了他对迷人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明的概念细微差别与成就的敏锐。另外,他就思想与实践从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所作的思考可谓不同凡响。尤为人注目的是,他在天文学、数学、炼丹术及其它方面对印之间科学传播的阐述。虽然为了解印度科学,他大体上依赖于其他学者的研究,但他对待印度科学的客观态度却令人耳目一新,并且由于其巨著对古代印度科学的某些方面提供了相当透彻的见解,因此这部巨著对印度科学史家来说确有价值。事实上,李约瑟精心筹划的多卷本系列形式以及各卷本内容上的旁征博引乃是印度科学史家们灵感之源泉。  相似文献   

2.
印度气候怪异,高温热死人,低温冻死人.在这种气候之下,聪明的印度人有很多土办法降温. 初夏高温热死人 印度每年几乎都有几百上千人热死.2000年约1000人,1998年1359人.印度热死人的季节在初夏,大约5月上旬至6月上旬,即印度全年热季的后期.热季中印度每年可出现45℃至50℃左右的高温.6月中旬,干季结束、雨季开始,气温迅降,就很少再有热死人的事发生.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09,(1):72-73
法显西游取真经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法显家中兄弟四人,其中三人都于幼年死亡,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便在他3岁时送进佛寺度为沙弥,史称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才识过人,世人观之莫不佩服。佛教本源自印度.两汉时期由西域传人中国后,逐渐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原文化相融合。由于印度佛经基本上口口相传,不立文字,从印度传到西域,  相似文献   

4.
佛教入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大事,带来的不仅仅是佛教义理,还有整个印度文化。星占、医学这些掌握在印度婆罗门家族的专学,通过佛口向古代中国的人们宣说。《虎耳譬喻经》是最早入华的星占类佛经,包含了古代印度种类繁多的星宿占卜信息,反映了古代印度地震理论体系的成因、分类、按星宿日按时辰的地震占卜等。印度以凯拉什山中心宇宙模型影响下的雷、水、风、火四大引起地震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阴阳失序引起地震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在印度古代占卜类文献如《广集》、《阿闼婆吠陀注》中也有类似记载。地震占卜记载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灾害意识。  相似文献   

5.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08,(10):26-28
在印度走路,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踩塌"一座庙.土堆上摆上一只铁盒,里面撒些花瓣就是一座"庙".地上画个图案,旁边竖一块木橛子也算"庙".老树旁摆一块椭圆型石头,树就成了膜拜的对象.这些场面搞得人神经兮兮的,生怕冒犯了人家的大神.在城镇乡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是庙宇.神庙里面花香弥漫,吟唱和祈祷此起彼伏.在10亿多印度人口中,印度教徒占80.5%,印度教文化习俗自然就成了印度文化的主色调.对于印度人而言,印度教信仰就像空气一样自然,而神庙更是他们终其一生徜徉其中的精神花园.  相似文献   

6.
从印度孔雀王朝开始,佛教传播的洪流便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蔓延。南传佛教主要影响了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北传佛教又分为两支,一支从印度抵达西域,在汉朝时传入中国,称为汉传佛教,另外一支则主要在西藏地区传播,称为藏传佛教。而从西域到达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佛教传播又称为佛教的东传。这条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融合的佛教传播之路,浸染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这条传播线路上的众多石窟,不仅是佛教史上的奇葩,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构筑了佛教传播的路标。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欧几里得《原本》曾在11世纪由毕鲁尼试图介绍入印度,但遭受挫折。其阻力来自两方面:印度传统的文言至上观念和数学的实用学科的定位。后来,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和君王个人的兴趣,《原本》终于18世纪由伽嘎那闼从阿拉伯语译本翻译成梵语。此译本于20世纪初经图利韦丁校注后得以出版。对梵语版《原本》Rekhāga■ita的初步解读后发现,译者在行文、用词等方面努力淡化《原本》的异域色彩,力图使之融入印度传统。然而从留存抄本的较差状态可以看出,梵语版《原本》最终未能在印度产生显著影响。推测其原因有传统的阻力,但也有译者的因素,如其未能很好地理解和强调出《原本》的特点,即在逻辑演绎方面的训练功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句古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濒临太平洋对面印度洋的印度,尽管与中国山水相连,却有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较为突出的是饮食起居,穿戴佩饰等等。看过印度电影的人,一定对印度女子泼辣妩媚的眼神、放浪明快的舞蹈、嘹亮甜润的歌声,以及珠光宝气的服饰所倾倒,尤其忘不了印度女子特有的“鼻饰”。  相似文献   

9.
凯拉萨神庙印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宗教王国。在这片恒河水哺育的南亚次大陆上,秉承着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们的虔诚给印度的历史、宗教和建筑文化留下了无尽的宝藏,而位于德干高原上的埃洛拉石窟群  相似文献   

10.
《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近代学术勃兴以来,医史学者对中外医学关系的探讨就一直没有降低过兴趣,而在近年“新史学”口号下倡导的“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研究中,它更成了需要重点讨论的课题之一。其中,由于历史上中印文化的异乎寻常的亲密接触,中印医学的关系史几乎就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的辉煌篇章中,中印传统医学的交流确实占有了灿烂夺目的一页。像印度文化的诸多其他因子影响中国一样,印度医学对中医的  相似文献   

11.
这只是水掠夺的一部分:世界性淡水资源紧张,国家地理淡水新闻系列特别报道了从贫穷的人们、从处于危机中的政府以及从子孙后代手中掠夺土地和水——这种行为是如何威胁到了全球粮食安全、环境承受力和当地文化。Suresh Ponnusami在路边的自家门廊里休息着,他家位于印度南部的纺织之乡Tirupur。但是并不富裕的他在这个发展中国家的边远地区还是拥有一块两英亩的农田,因此他过得还不错。他有一台电视机、一辆车,还有一个女仆给他拿饮料,并且确保他那传统的白色印度长袍每天早上都会被洗干净。他说,他的财富来源于屋旁的一个大  相似文献   

12.
正3月8日,2018年普利兹克奖揭晓,获奖者为91岁的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对于他的获奖,有媒体评论称,和中国本土首位该奖获得者王澍有些类似,"多西的建筑也在寻找一个古老东方国家的现代身份"。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的普利兹克奖这样褒奖多西的本土化实践,"凭借对印度建筑传统的理解,将预制模式和本地工艺结合,发展出与印度历史文化和本地传统相和  相似文献   

13.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远古时代的埃及、巴比伦、中国以及印度对人类早期数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古国地处不同疆域,拥有各自文化,但它们关于零在早期数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却都拥有着各自独到的历史渊源。以古印度宗教哲学为视角,通过对古印度宗教哲学的深入认识来分析零产生的思想本源和实践价值,并在数学与哲学相交融的过程中得出对零的思考启示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11,(24):4-6
那加兰邦位于印度东北部,生活在当地的人叫作那加人,他们分为16个部族,有着12种语言。为了展现那加人独特的部族文化,那加  相似文献   

15.
罗强 《科学大观园》2014,(11):70-71
正一群山莽苍,雪岭连绵,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之中,唐宋以来,就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之路——滇藏茶马古道。千百年来,从普洱到印度,单程数千公里,道路险阻,常消英雄之气;关山难越,每寒壮士之心。  相似文献   

16.
<正>在印度的游乐场中,有项非常受人欢迎的设施,那就是"人力摩天轮",这里的人力指的不是用手转转滑轮而已,而是直接用身体跳到空中后抓住杆子将摩天轮往下驱动的超危险绝技!现在辛格的人力摩天轮风靡新德里,他现在正准备向印度其他邦发展,他说3至5年内要在印度普及他的摩天轮,他还要建立像"迪斯尼"  相似文献   

17.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三年前花大价钱从俄罗斯购买的T90主战坦克,已经暴露出一系列的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印度陆军装甲部队的作战实力。  相似文献   

18.
印度国防部发言人宣称,当地时间2月26日13时左右,印度自主制造的首枚K-15(也称"海洋")潜射弹道导弹从水下浮筒中发射"成功".但还没等印度国人开始庆祝,就有更加惊人的消息传来--这枚被寄予厚望的"争气弹"发射者竟然不知所踪!迄今为止,印度军方仍未能找到导弹的踪迹.印度的潜射导弹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一时间,各国军事爱好者对此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9.
正哥伦布把辣椒从新大陆带回西班牙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这种"比胡椒好、产量很大、当地人觉得很下饭"的农作物,会在此后的几百年间迅速风靡全球。辣椒在1493年到达西班牙,1548年传至英国,16世纪下半叶传遍欧洲,同期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传入印度、日本,16世纪末辣椒由秘鲁经墨西哥来到中国,同时由于壬辰倭乱(万历朝鲜战争),辣椒从日本传入朝鲜,17世纪才传至东南亚各国。是的,辣椒从来就不是中国本土的产物。作为"酸甜苦辣咸"五味中最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09,(8):I0002-I0004
洒红节大致在公历2~3月举行,庆祝时间的长短不一,是印度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代表春天的开始。当然,印度的春天其实相当于中国的夏天了。在洒红节当天,从一大早到中午时分,印度人不分男女老幼,争相向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的脸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