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阐述了翁方纲的生平与学术成就.认为翁方纲的"肌理说"及其在创作上的反映是:(1)对王士祯"神韵"的批判及牵制;(2)以"理"和学问为基础的诗学;(3)学术诗:以考据为诗.最后,提出了关于翁方纲的诗学及"学术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鉴于学人或有把翁方纲诗学主张“肌理说”与他的创作实践“以学为诗”混为一谈的倾向,文章对翁方纲“肌理说”的本来面目作了探讨。认为翁方纲“肌理说”是一种在修正补充“神韵说”基础上提出的、探讨如何创造出具有“神韵”艺术境界,探讨义理、文理之“理”的诗法理论,而其诗学指向则在实境宋诗甚至是学问诗。  相似文献   

3.
毛振翧《西征集》藏事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既是对历代边塞诗的承继,又是引领清代藏事诗的滥觞。毛振翧作为第一个自觉且全方域大量创作藏事诗的诗人,他将中国古代文学边塞诗开掘到了继盛唐之后的又一新高地。集大成者的《西征集》蕴藏着丰富的诗学价值:其一,“藏地”“西藏”成为边塞诗除西域、蓟辽边关等表现意象群之外的又一“新意殊象”;其二,扭转清初颓废诗风,让清诗重拾风骨;其三,对藏地历史事件的记载、对藏地民族融合的吟咏以及对藏地民俗的描述,开创了清代藏事诗的叙事传统。厘清《西征集》的历时(纵向)、共时(横向)和西游东归(空间)诗学价值,有助于学界对边塞诗、藏事诗相关学术问题予以切实的研判。  相似文献   

4.
清代嘉道时期处在历史巨变的前夜,绵延两千年的传统学术发生着裂变重组,诗学思想也随之悄然变化。与学术精神的经世致用相联系,嘉道诗学突出诗歌的社会现实性;同学术的兼容、开放相一致,嘉道诗学不仅是对古代诗学思想的多元继承和总结,而且为诗学的近代化打开了疆界;和追求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相一致,嘉道诗学在士人人格崛起的基础上,强调“诗与人为一”的本质论;和创新的学术追求相一致,嘉道诗学倡导求变开新。  相似文献   

5.
汉代诗学其主导的、典型的诗学思想可以一言尽之,曰:“诗”与“经”的矛盾.汉人以《诗》为“经”,通经致用,《诗》成为现实政治讽谏的张本.汉代诗学便在以“经”解《诗》的矛盾中确立起来.“诗”与“经”的矛盾表现之一是“虚虚实实的历史批评”;表现之二是“拘拘挛挛的情性说”;表现之三是“是是非非的比兴论”;汉人从以经评《诗》、解《诗》中引伸出的文学理论与原则,又成为其衡《骚》评赋的标准.汉儒解诗形成的《诗》“经”精神,一方面涉及到诗的艺术本质,另方面又过分注目、牵附政教风化,以至于损伤了诗美,也未形成纯粹的诗理论与诗美学.  相似文献   

6.
徐有富教授从事诗歌教学与研究已有30多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徐先生跟随程千帆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时,学的是唐宋诗专业方向,曾对唐代妇女生活与诗歌的关系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出版了《唐代妇女生活与诗》(中华书局2005年版)这本学术专著。1995年,他专门为本校大学生开设了有关诗学研究方面的课程。经过多年努力,他将该课程的讲稿整理成了一部诗学理论专著——《诗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相似文献   

7.
“趣”是中国诗学中一个范畴性的概念。民歌作为诗歌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与“趣”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其“趣”之侧重点也与文人诗有所不同。具体而言:(1)发生:本真生趣的自然迸发;(2)内容:活泼意趣的素朴传达;(3)技巧:奇趣、机趣、天趣的交相辉映。“趣”是对民歌的诗性审美特质的概括,它不仅是俗世百姓的轻松逗趣、自得其乐,更是超越主流社会行为规范之自由精神的张扬,甚至还代表民歌所昭示的打破森严艺术规范、回归自然的一种永恒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8.
《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谭桂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是谭桂林教授(以下简称谭)在学术转型之后的首部著作,正如他在《后记》中的感言:在经历过宗教与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转型期中国审美文化批判、人与神的“对话”、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等等专题研究之后,他把学术视野转到更宏阔的中西诗学关系上来,力图以之为杠杆,重新梳理并整体地探讨现代诗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有1400多首,其中写雨的诗有50多首。这些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以“雨”命题的诗(38首);(二)写“雨”却不以“雨”命题的有《白帝》等;(三)诗中带有“雨”的句子的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纵观杜甫写“雨”诗,有三个特点”(一...  相似文献   

10.
“新诗二次革命”诗学主张是新世纪之初由吕进等诗评家提出的,旨在纠正早期白话诗理论构想中的某些偏激观念,以促进新诗更为健康的发展.分析吕进等诗评家提出“新诗二次革命”论的学术渊源、思维逻辑及其理论内涵,既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诗学观念的意义与价值,还有利于我们深刻反思近百年新诗创作的历史功过.  相似文献   

11.
清诗以学问见长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受清代繁盛学术的影响,二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清人在诗歌中不仅大量用事用典,而且引学术入诗。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诗(论)家对诗歌学问化是“爱憎相半”。赞成者不仅重视以学育诗,而且创作时大量以学入诗;反对者也主张以学育诗,但不赞成创作时直接以学入诗。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学界还没有认识到学问化是清诗的整体特征,对清诗“学问化”基本上持否定性意见。80年代中叶后.学界开始认识到学问化正是清诗不同于唐诗、宋诗的特征之一,改变了对清诗学问化一概否定的态度,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还有许多领域处于草昧广袤、人力未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是胡应麟在其诗学专著《诗薮》中提出的诗学发展观,所谓“体以代变”,是指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受时代的制约与影响,“格以代降”,是指诗格“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种精辟的文学史观,虽然承认诗文以代而变的必然趋势,但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崇古卑今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杜甫绝句数量不多,艺术成就也不如律诗那么显著,但却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这就是在语言形式方面“别开异径”,创新求变,以求独树一帜.这种探求体现于以下六方面:(一)以俗字入诗;(二)以虚词入诗;(三)以散语入诗;(四)以对句入诗;(五)以拗体入诗;(六)以连章入诗。  相似文献   

14.
文学艺术的“滋味”是考量艺术优劣成败的基本特征,由此也体现了艺术哲学作为“困惑诗学”的一种张力:如果艺术的滋味如此这般难以捉摸,诗学之“辨”又何以可能?但不对“困惑诗学”进行一点思考,美学也就形同虚设。事实证明,美学的根据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启动于一种审美困惑的“诗之思”,最终仍只能停泊于新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探究永嘉四灵诗派背后的地方诗学传统,可以发现,南宋光宁两朝温州诗坛由两大诗人群体组成:乾淳诸老而能诗者,光宗宁宗朝始以诗鸣者。前者以诗社唱和为纽带,将主流诗坛最新诗学思想带入温州;后者则吸取了前者重唐诗、讲求句律和苦吟的诗学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诗史思维”纵论杜甫诗学,详细论述了杜诗中诗与史的异质同构思维特征、诗史思维的精神指向、诗史思维的文化底蕴、诗的时事化与时事的诗化及诗史思维中的叙事主体及时间距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诗史思维”纵论杜甫诗学 ,详细论述了杜诗中诗与史的异质同构思维特征、诗史思维的精神指向、诗史思维的文化底蕴、诗的时事化与时事的诗化及诗史思维中的叙事主体及时间距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的诗学观表现在本质论、价值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五个方面.这一时期的诗学特点则表现为: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经世致用为目的,以“诗即史”和“诗言志”为核心.  相似文献   

19.
唐宋以后,中国古典诗学在范古问题上形成了“诗法”与“妙悟”两条路线的对立与纠结。严羽“妙悟”说对后期诗学形成主导性影响,但这并没有抵消“诗法”论存在的必要性。李梦阳等人推崇严羽却又大谈“法式”的矛盾现象,说明“诗法”是研习创作的客观要求;而“妙悟”作为一种鉴赏感悟活动,固然有指向独创性的积极意义,而其对于“诗法”论的渗透,导致后期“诗法”论过分注重对格调意趣的感悟式表述,远离了“诗法”本有的创作论主旨。这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诗法”和“妙悟”各有不同的适用方面。而“诗法”对于创作的研习尤其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读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章继光新著,1999年8月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陈白沙诗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得益匪浅,爱不释手。它全面、系统地对白沙诗学进行了论述,在白沙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羊春秋教授在“序言”中对该书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学术界过去在诗歌研究方面,言不离唐宋,口不离李杜,而对元明以后的诗歌涉足甚少,特别是对于理学家的诗,往往持否定的态度。……这本书出来以后,一扫过去的积习,为诗歌研究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一条新的途径。”“说继光是白沙先生研究的功臣,是白沙诗美的发掘者,我想是不为过的。”羊老先生这番评价,的确没有过誉。    我们知道,陈献章白沙先生不仅是理(心)学家,而且又是大诗人。从明代中叶以来,白沙先生的诗是驰名于世的。在明代,他的诗与庄 齐名,世称“陈庄体”。当代台湾学者黄桂兰女士说:“明代理学家多能诗,名高者,前有陈白沙,后有王阳明,而白沙影响尤大。”白沙先生写过很多诗,后来被收人《白沙子集》的诗共有五卷,计1997首。对于白沙诗的系统研究,历来很匮乏。先生的高足湛甘泉著了一本《白沙子古诗教解》,仅对白沙诗150首作了道学教义的教条解释,被后人讥为“经义化”,宣扬先生以道人诗、寓教于诗。直至近现代,国内也未见有白沙诗学专著问世。90年代初,华南师范大学关步勋教授曾选注出版《陈白沙诗文选》,辑117首诗作了题解和注释,算是论述白沙诗的专著;1998年,五邑学者陈奇思出版了《陈白沙诗笺》,选择100首诗进行内容分析,对诗作的环境、背景、史事作了较详的叙述,比关教授的专著又进了一步。但均是以诠注形式,照诗论诗,缺乏理论上的全面、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