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滞涨现象的出现,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既没有解释经济出现滞涨的成因,也无力拿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于是作为批判者面目出现的新古典主义主义者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其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学派最为著名。本文着重介绍了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主义学说其观点的渊源与演进以及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2.
郭君 《长沙大学学报》2006,20(1):115-116
在建筑设计中,传统与现代往往被界定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概念。本文对建筑设计中人们对于传统和现代这一对名词关系的误解进行了深刻剖析,运用东方“相反相成”的观点来看待和解释建筑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与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和逻辑分析对先秦时期的养生理论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动以养生"、"静以养生"及"医家养生"三种观点具有与现代医学及体育学所证实的科学内涵.同时阐明了三种养生观点与现代风靡全球的瑜伽健身运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本文旨在交流、挖掘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所蕴含的精华部分,古为今用,为人类的健康、保健事业和体育科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也旨在让更多人了解瑜伽的健身运动,使这项东方古老的强身术在推动全民健身浪潮中焕发更强的光泽,以造福更多的民众.  相似文献   

4.
王左立先生的基本观点是:无"是"即无三段论。但其观点远离事实,若按他的说法包括亚里士多德的无"是"的三段论与严复的无"是"的逻辑翻译而言,也是一个逻辑神话。王先生的症结是执迷于来自张东荪的语言主义逻辑观,把逻辑当语言规则,把逻辑的载体当本体;背弃了现代逻辑对三段论的正确解释。正确的解释是:三段论是类逻辑,类之间的基本关系及其规律才是三段论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期刊工作中至今仍沿用七十年代兴起的“一条龙”式的管理模式,面对当今激烈的社会变革环境,笔者用现代管理学的观点对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提出了重新审视实行改革的建议。本文重点从目前现状及环境变化对组织管理模式的影响出发,分析了改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并针对不同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三种不同程度的改革创新的组织结构友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存在着三种典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社会主义观、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新型社会主义观。这三种社会主义观是一脉相承的,经典社会主义观具有开创和奠基意义,传统社会主义观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经典社会主义观的继承和发展,新型社会主义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典社会主义观和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批判性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为己之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通过在书院所从事的教育与学术活动,特别是他亲自拟定《白鹿洞书院学规》,开启了书院的传统与精神。"为己之学"作为书院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强调修身治德,追求自我德性的完善,理想人格的成就;这种传统道德教育倾向在现代社会对于培养健康个体人格、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提高道德主体修德成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消解现代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有其特别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安全监督,是为了维护企业正常安全生产,运用行政力量、科技手段、制度机制等措施,对安全生产进行监督与管制的一种特殊活动,也是传统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行为。何为"监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察看并督促。""监者,临下也,领也,察也,视也";督为责成、催促。现代管理中的监督,是指管理主体为获得较好  相似文献   

9.
王桂秋 《科技信息》2007,(1):137-137
图式阅读理论融合了传统的认知观点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利用图式理论帮助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我应用图式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一位会通中西文化的先驱人物。由于其自身早年蒙受国学和后来留学英法等教育经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想时常在严复身上交织密切并发生碰撞。这体现在严复在引进和译述西学之时,时时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以期所引进之观点更符合中国实际之国情,易于被国人所接受。其中,他在翻译传播西方政治哲学家斯图亚特·密尔的政治学著作《论自由》时,用"群己权界"四个字的核心概念来解释liberty(自由)、right(权利)等概念,第一次将关于自由的理念引进国门,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进程。  相似文献   

11.
胡适认知、理解、解释老子的"道"应用了三种路径,即科学主义、实用主义、进化主义.因为此三种路径的应用,胡适提出了一些独特而新颖的观点:"道"是一种假设、"道"是一种过程、"道"意味着"天人不同类"等;也因为此三种路径的应用,胡适关于老子"道"的理解和解释存在诸多的偏颇:"道"含有阻碍科学发展的特性、"道"具有"重虚轻实"的特性、"道"具有"尚古淡今"的特性、"道"及其德性是无法证实的虚名等.因此,胡适关于"道"的认知、理解和解释,完全是科学主义方法的实践,而在科学主义方法应用过程中,"道"的人文内涵被无情地消解.  相似文献   

12.
<正>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唐代伟大医家孙思邈为我们提出了三点,要在医德、医术、医风上有一定的素养,下面是他的几段原话:一、医德:“凡大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惜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  相似文献   

13.
日本建筑自战后经历了以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为代表的三个发展阶段 ,用他们鲜明的建筑艺术个性融入到现代建筑思想体系中 ,构筑了日本现代建筑的开放式以及生命形式多样化的框架 ,表达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的幽雅意境。  相似文献   

14.
微分是微积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如同无穷小量、连续性等概念一样,是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十九世纪极限理论建立以后,微积分学的这些基本概念才开始有了严格的数学定义.但是,微分的本质是什么?人们的认识仍然是含糊的.历史上人们对微分的看法,大体上可归结为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以牛顿、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实在无穷小量说.他们把微分看作是不等于零,但又小于任何给出的量,即所谓“不可分的”量.另一种观点是以哥两为代表的有限常数论.他把微分看作是不等于零的有限常数.第三种观点是以古尔萨为代表的无穷小量说.他把微分看作是无穷小量,即以零为极限的变量.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几何学呈现出分支林立、支离破碎的局面,由此,用统一的观点解释几何学便成为数学家的重要任务.克莱因以变换群的思想统一几何学,希尔伯特提出了另一条对现代数学影响深远的途径——公理化方法,这两种思路已经远远超出几何学的范围而成为现代数学统一化趋势的重要推手.然而,这种统一化、标准化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生产方式"只是基础主义者一厢情愿的幻想.  相似文献   

16.
"内圣外王"思想系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之灵活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论哪家哪派都自认为自己所讲的乃"内圣外王"之道。就孔子而言,"内圣外王"在他那里主要表现为"修己安人"、"博施济众"的仁道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在孟子那里则又表现为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思想;而荀子内圣外王的哲学理论又以"化性起伪"来阐述。宋明新儒家的阐释主要是通过《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来言说和表达内圣外王思想,虽在理论上建构起了理想的模式,但其远离实际,无法实践的现实状况使得该理论又具有巨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阐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激发培养良好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没有错的。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学习,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时期,面对文化激进主义者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地位的理论观点。尽管其中有偏颇之处,但其"中西互补"等观点,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还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中的现代人回眸经典是对未来有更为深切的期待。中国传统礼治社会的既定秩序有利有弊。本文选取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三个极具代表性的视点——“长幼有序”、“男尊女卑”和祭礼——分别代表古代礼治社会的基本秩序、性别秩序和礼制,批判性地提出相对应的三个观点:1.《红楼梦》里“成人儿童化”是普遍现象;2.《红楼梦》中没有出现现代文化的重要特征——女性主义;3.祭礼的繁复程序并非一般的形式主义,而是承载了“尊祖”意义的传统。并总结出:中国传统的以“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没有没落,也不应没落。  相似文献   

20.
清初学者颜元在批判前人对"格物致知"解释的基础上,以"习动"、"日行践履"的求知观为出发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亲自动手去做实际的事情,真切接触事物。同时提出"知以物为体"的观点,强调以"六德、六行、六艺"为内容的"三物"为实践对象方能得到真知,并有利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