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体细胞电融俣技术因其融合效率高、对细胞无毒害作用而愈来愈普遍地用于细胞工程技术操作中。为了准确地确定实验参数,试验采用一个组的电融合仪和自制平行电极,以马苓薯和薯蓣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原生质体密度和不同电场强度件下的细胞融合效率。试验结果显示,以交变电场频率1.0MHz、电压140Vpp.cm^-1处理原生质体20-40秒,尔后施加瞬时直流高压(120kv)脉冲1-2次,可以获得73.5%-76.7%的融合细胞,其中11.5-14.4%的融合细胞可发生正常分裂。在本试验设计范围内,电场强度对细胞融合频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融合细胞能否发生分裂,而初始融合频率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核移植克隆动物技术中的细胞融合参数,进行了小鼠2-细胞期胚细胞的电融合试验。直流电场强度为2kV/cm,脉冲过程40μs时,效果较好,可以获得70.5%的融合率和64.5%的发育率,进一步提高电场强度,裂解死亡率也明显提高;采用非电解质溶液作为融合液。  相似文献   

3.
细胞融合技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58年Okada首次表明紫外灭活的仙台病毒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细胞融合形成多核体以来。细胞融合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以聚乙二醇(PEG)为代表的化学融合方法在生物、遗传、医药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1978年报道电脉冲诱导细胞融合成功以来.Zimmermann及其同事将细胞电介质电泳引入诱导细胞间接触,创立了物理的实用的Zimmermann电融合法。现在,电融合法已由非特异性的细胞电融合发展为特异性电融合法。激光诱导细胞融合技术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但此项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综述了PEG化学融合法.电融合领域的新进展和激光诱导细胞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4.
杨树体细胞融合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克服有性杂交障碍,利用原生质体电融合技术开发杨树体细胞融合研究。本研究选择杨树不同种或无性系分离原生质体,并应用IOA和X-射线分别对融合双亲处理,使其失去分裂能力,筛选杂种细胞,并探索杨树原生质体融合的最适电场参数与培养条件,建立杨树体细胞电融合体系。首次得到了美洲黑杨+胡杨、青杨+胡杨、美洲黑杨+青杨等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其中美洲黑杨+胡杨、青杨+胡杨、美洲黑杨+青杨等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其  相似文献   

5.
水稻原生质体高频分裂及基因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粳稻品系898和籼稻不育系珍籼A的悬浮细胞系中制备的原生质体,分裂频率分别达18.9%和35%。低压脉冲电泳仪介导外源基因转移的水稻原生质体,分裂频率也在10%以上,转化的小细胞团中检测到外原基因Gus的表达,对原生质体的制备、培养及转化作了下述改进:(1)添加2μg/L2,4-D的N6培养基培养悬浮细胞及原生质体可获高频分裂,添加0.3μg/L6-BA或0.1μg/L NAA不利于分裂;(2)  相似文献   

6.
小麦胚性愈伤组织酶解5小时后,原生质体产率可达6.3×106g.fw-1,酶种类和浓度对小麦原生质体的产率有影响小麦原生质体对不同浓度渗透剂的适应范围较广,在添加0.3mol·L-10.7mol·L-1甘露醇、山梨醇的培养基上,存活率超过50%所试培养基中,KM8P效果最好,实验表明可能与含丰富的附加成分有关除高浓度精胺外,小麦原生质体的存活率随腐胺、精胺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但对原生质体的分裂频率影响不大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小麦原生质体在培养35天后出现第一次分裂,20天后统计分裂频率为25.6%,3个月后植板率为28%,并形成较多的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7.
利用DR-1型多功能细胞电融合仪分别对烟草和元素(正常及黄化)的叶肉原生质体进行种内电融合研究。当正弦交变电场强度分别为40-50伏/厘米时,烟草,元麦的叶肉在生质全能在电极间排列成串;这时若施加电压分别为120-200伏,100-140伏和100-110伏,脉宽为25微秒的脉冲电场于烟草,正常和正常元素,正常和典化元素叶肉原生质体时,就会出现原生质体局部接触区发生质膜的可塑性击穿,形成融合体。  相似文献   

8.
埃斯基红豆草原生质体培养直接形成体细胞胚与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斯基红豆草花茎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在修改的KM8P和V-KM液体培养其中均能高频率地分裂和形成克隆,其分裂率为71.4%-76.19%,在KM8P培养其中,原生质体经不等分裂可以直接形成体细胞胚,在V-KM培养其中形成的小愈伤组织培养也有体细胞胚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担子菌LMPQ39与CSP的原生质体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有抗菌作用的担子菌CSP的高温敏感性为标记,将CSP的原生质体与经热灭活的LMPQ39原生质体融合.融合条件为30%的PEG-6000,30℃温度下处理20min.融合后得稳定融合子1株(F1),融合频率为1.1×10-4.对融合子的初步生化分析表明:其抗菌试验呈阳性;CMC(按甲基纤维素)酶活为0.308U;玉米粒上生长良好;其酯酶同功酶谱异于双亲但在双亲谱带范围内,并偏近于LMPQ39.对其外观形态、显微结构及超显微结构的观察表明:融合子的形态结构异于亲株但遍近LMPQ39.  相似文献   

10.
酵母嗜杀质粒融合转移──Ⅰ.融合转移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嗜杀酵母ERR1和啤酒生产酵母AS2420出发菌株,建立了供体菌MK2-3:K+R+Leu-ρ+(n)和受体菌AS2420-1:K-R-leu+ρ°(2n).对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两株菌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不尽相同;同一菌株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最佳条件也不相同.有利于融合再生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是MK2-3:菌龄30h,蜗牛酶解量30g/L酶解时间30min,此时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0%,而再生率达17.1%,这些条件对嗜杀活性无影响,再生菌落的嗜杀活性率达100%;而AS2420-1;菌龄24h,蜗牛酶量20g/L,酶解时间30min,原生质体形成率为81%,再生率为18.1%.对四种渗透压稳定剂的再生效果实验表明甘露醇效果最佳,氯化钾次之,考虑到廉价,氯化钾是很好的代用品,在30%PEG6000及Ca2+条件下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融合率可达8.9×10-6,对其中的融合子MAR4的遗传性状及嗜杀活性的稳定性检测,DNA含量及细胞大小测定,dsRNA质粒的提取及电泳结果分析和发酵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融合子MAR4具有较高的嗜杀活性并可以稳定遗传,有与供体菌MK2-3嗜杀质粒dsRNA相同的电泳行为,  相似文献   

11.
慈姑主茎和匍匐茎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慈姑主茎的初生加厚分生组织,腋生小鳞片的属性及功能,匍匐茎的发生与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匍匐茎的细胞中具有复合淀粉及筛管中的P—型质体中具楔形蛋白体均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矢车菊和大花金鸡菊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矢车菊和大花金鸡菊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矢车菊(Centaurea cyanus L.)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K(2n)=4x=48=20m 28sm,相对长度组成为2n=48=4L 24M2 12M1 8S,核型为“2A”;大花金鸡菊(Coreopsis grandifiora Hogg.)的染色体数目为2n=26,核型公式为K(2n)=2X=26=26m,相对长度组成为2n=26=14M2 10M1 2S,核型为“1A”.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薏苡的花序形态及其分化的过程。观察到薏苡可育雌小穗有两花均结实、雌蕊有三个柱头及雄穗有结实(无壳)的现象。将其穗分化过程划分为五个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4.
对鸭跖草属(Commelina L.)植物饭包草(Commelina bengalensis L.)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染色体数目为2n=22,核型公式为K(2n)=2x=22=12m 8sm 2st,相对长度组成为2n=22=2L 8M2 10M1 2s,核型为“2B”型.  相似文献   

15.
黄花蒿和青蒿精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立鼎  顾静文 《江西科学》1996,14(4):234-238
应用GC/MS/DS鉴定了黄花蒿和青蒿精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41个化合物,分别占两种精油总量的95.73%和98.01%,它们的主要成分为左旋樟脑,梓脑,1,8-桉叶油素,β-蒎烯、蒿酮,丁香烯、β-月桂烯和长叶烯等。这两种精油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有所差别。经轻工部香料工业研究所评定,为清凉带苦的药草香味、香气强烈,可用于调香。  相似文献   

16.
山东绣线菊属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山东绣线菊属(Spiraea L.)6种植物花粉的亚显微形态特征,花粉粒赤道面观呈近长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呈三裂圆形,具三孔沟;表面纹饰是条脊和覆盖层穿孔;花粉粒极轴长9.3-16.1um,赤道轴宽7.1-8.8um,研究结果表明,绣线菊属花粉的亚显微形态特征支持传统的属级和种级水平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朽木夜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效果。朽木夜蛾在河北省秦皇岛和唐山地区 1年发生 3代 ,以蛹越冬。其幼虫第 1代发生于 5月中旬至 6月中旬 ,第 2代发生于 7月上旬至 8月中旬 ,越冬代发生于 9月中旬至 1 0月上旬。幼虫共 6龄。采用除虫菊洗衣粉 (1∶2 ) 2 5 0倍液和苏芸金杆菌 2 0 0倍液喷雾防治 ,杀虫效果达 1 0 0 %。也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相似文献   

18.
稀土对薏苡种子活力及产量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稀土浸种对薏苡种子活力及构成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浸种能明显促进薏苡种子活力,并提高构成产量的因素,浸种浓度以0.005g.L^-1和0.05g.L^-1最好。  相似文献   

19.
用不同浓度的铬处理高粱,研究铬对高梁种子萌发和植株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铬对高粱的发育影响不同,同一浓度的铬在高粱发育的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效果,但所有浓度的铬最终都表现出对高梁发育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铅对玉米萌发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以玉米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铅处理,研究铅对玉米种子萌发和植株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铅对玉米的发育有不同的影响,同一浓度的铅在玉米发育的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但所有浓度的铅最终都表现出对玉米萌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