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安全经济地回收某矿山已充填采场中的残留矿柱,根据矿山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残矿资源赋存状况,提出人工砼柱置换残留矿柱的回采方案。运用三维有限元模拟软件MIDAS/GTS建立采矿模型,模拟采矿过程,分析在采矿作业扰动下不同结构参数采场顶板围岩、矿柱和人工砼柱的稳定性,结合经济因素对拟选的5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采场最大拉、压应力随人工砼柱尺寸的增大而减小;最大拉应力位于上盘围岩顶板中央,是影响采场整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模型4最大拉应力0.474 MPa,远小于其抗拉强度1.57 MPa,安全富裕系数大,经济合理。最终确定矿山置换残留矿柱的人工砼柱尺寸为3.5 m×3.5 m。  相似文献   

2.
夏甸金矿采矿活动已经进入深部,临近崩落法与充填法影响区域的采场受到多重扰动应力的影响,该区域围岩稳定性与采场尺寸的合理选取对矿山安全生产至关重要.采用先进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获取试验采场周围岩体结构面参数;并从多角度对采场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Mathews图表法与跨度经验公式对试验采场的参数进行优化;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对得到的试验采场参数合理性进行分析与验证.图表法优化的采场尺寸在矿山开采的成功应用,验证了图表法在复杂应力下采场尺寸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无底柱矿山长期以来,基本上采用10m×10m(分段高度×进路间距)左右的小结构参数,限制了无底柱采矿法优越性的发挥,大间距结构参数较小结构参数而言,对增大开采强度,减少采准工程量,降低采矿成本等均具有明显的效果。大间距无底柱采矿工艺更加适合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便于应用和推广。大间距结构为我国无底柱矿山首选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4.
在地表不允许崩落的情况下,松散破碎矿体回采,不能采用崩落法和空场法,而胶结充填成本又太高.文章以大宝山矿2#主井②矿体为例提出采用胶结充填回采矿柱、干式充填回采矿房,连续采矿、分步实施的采矿方法,就采矿工艺、充填方法、安全保障措施进行探讨,与传统方法相比,在安全、效率、成本、回采率、最低可采品位等多项安全、技术经济指标上取得了成效,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用长锚索锚固矿体上盘破碎带的锚固方法及参数,同时介绍了无底柱分段空场回采嗣后充填法的矿块结构参数.采准方法及回采工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矿山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无底柱矿山长期以来,基本上采用10m×10m(分段高度×进路间距)左右的小结构参数,限制了无底柱采矿法优越性的发挥,大间距结构参数较小结构参数而言,对增大开采强度,减少采准工程量,降低采矿成本等均具有明显的效果.大间距无底柱采矿工艺更加适合我国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便于应用和推广.大间距结构为我国无底柱矿山首选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7.
高洪彪  杨友  张琦 《科技咨询导报》2014,(4):127-127,129
随着采矿设备的大型化,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的发展趋势也是增大采场结构参数,因此现行许多矿山都存在如何使采场结构参数从普通问距向大闻距过渡的问题。以板石矿业公司上青矿4、5、6矿组为例,针对参数过渡分段出现的放矿问题,以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无贫化放矿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综合考虑多分段的优化放矿方式,得出与之相匹配的崩矿步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最优放矿的措施,即爆破优化,放矿管理及截止出矿矿石占有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针对厚大矿床阶段嗣后充填采矿设计采用单一和确定的采场结构型式和参数的局限性,提出采场逐段优化设计方法。以河北省滦县司家营铁矿南区为工程背景,综合考虑安全生产和矿岩稳固条件存在的差异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间隔式、对角式和点柱式的采场结构类型;从首采阶段开始,按照阶段开采顺序,以盘区采矿成本为优化目标,采场安全系数、地表岩移和矿石损失率为约束条件,借助FLAC3D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软件逐段建立阶段嗣后充填采场设计的优化模型,获得各个阶段的采场结构型式和优化参数。通过对最优方案的数值分析,研究和评价分段采矿设计地表岩移、围岩应力和采场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逐段优化设计是实现厚大贫矿床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技术,对矿床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该矿采用水平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方法的实际,依据两井定向测量原理和多年测量工作经验,结合现有仪器,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采场分层验收测量方法。解决了采场验收测量工作难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用长锚索锚固矿体上盘破碎带的锚固方法及参数,同时介绍了无底柱分段空场回采嗣后充填法的矿块结构参数、采准方法及回采工艺.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矿山的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留矿采矿法在格尔珂金矿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留矿采矿法在格尔珂金矿的应用.实践证明,格尔珂金矿应根据矿体的赋存变化特点,使浅孔留矿法朝着减少矿石贫化、损失,改善作业条件,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采矿强度的方向发展,大力研究新的留矿法变型方案,改进其回采工艺,提高矿山开采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充填体下隔离中段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填体下隔离中段大直径深孔采矿的难点,主要是充填体强度较低及充填质量分布不均匀,无法保证应力集中状态下采场顶板和上部充填体的稳定性,实现矿山资源的安全回收.采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模拟计算了阿舍勒铜矿充填体条件下450 m中段4种采场跨度下的3种回采方式,从位移、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3个方面对采场顶板和上部充填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场跨度12m时,充填体顶板稳定性良好;当采场跨度14 m时,充填体顶板沉降及矿柱主应力明显增大,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采场跨度15 m时,采场顶板的主应力急剧降低,最大垂直位移急剧增加,采场已失稳.因此,为保证450 m隔离中段矿柱的顺利回采,一、二步骤的采场跨度不宜超过12 m.  相似文献   

13.
尽可能降低间柱采场开采的贫化和损失、充分回采间柱矿产资源,是某矿山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控制间柱采场复杂边界的角度,运用显示动力分析软件LS-DYNA对间柱采场边排孔的装药结构、两帮和两端的边孔距进行数值优化,对比4种间隔装药结构方案边界处测点的x向振动速度方差,得到间隔比例为0.588最优装药结构方案产生的爆破振动最均匀;根据第四强度理论,得出最合理两帮和两端边孔距分别为1.6 m和1.2 m,此时对充填体和岩石造成的破坏最小。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试验间柱采场,验证了间柱采场贫损爆破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急倾斜薄矿体采用削壁充填法进行开采时采场矿石损失贫化较大,管理复杂的现状,以金陶公司二矿区的采场管理工作为例,阐述了急倾斜薄矿脉削壁充填法采场管理的要点,有效地减少采场贫化率,提高削壁采场的矿石回收率,提高矿石的出矿品位,增加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从采充均衡论煤矿部分充填开采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矿山充填开采中的3个采充均衡问题:采矿生产能力与充填生产能力、回填体积量与充填料供应量、充填成本与采矿效益;通过对比分析金属矿和煤矿的采充均衡问题,揭示金属矿选择采空区全部充填法可以实行采充均衡,煤矿淘汰该充填法的本质原因是不能实现采充均衡;提出的煤矿部分充填新概念是结合煤系矿床工程特点和充填目的的,从采充均衡角度阐述了部分充填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王长军 《科技资讯》2014,(14):87-87
本文通过介绍孝义铝矿矿床形态的复杂性,对各种采矿工艺进行分析,说明了采矿设备和采矿工艺有效结合在露天开采中的作用,对提高露天矿山矿石采出率并降低贫化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空区充填法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采空区充填工艺现状,总结了传统矿山采空区充填工艺的特点,对我国充填采矿现状和充填采矿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对充填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缓倾斜中厚矿体机械化采矿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过程中, 在地压控制和采场矿石运搬方面存在的困难, 从充分发挥无轨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回采作业的安全角度出发, 提出"大盘区、小分段"的设计理念;通过数值模拟, 分析了采空区顶板形状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 强调了优化采空区顶板形状对控制采空区顶板稳定的重要性. 试验结果表明: 在大红山矿区的岩层条件和原岩应力作用下, 采空区的跨度不应大于20 m. 工业试验结果证明,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小分段空场开采嗣后尾砂与废石混合充填采矿工艺充分发挥了无轨采掘设备的效率, 保证了采场顶板的稳定, 改善了作业人员的工作条件, 与传统的采矿工艺相比, 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大孔径预裂(光面)爆破技术在凤凰山铜矿无间柱连续采矿试验采场中的应用.根据矿山实际情况,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确定了合理的爆破参数,并用该参数指导现场爆破设计,取得了良好的爆破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解决莱新铁矿复杂地质条件下、矿岩破碎、裂隙水发育矿体开采问题。提出了六边形采场结构阶段充填采矿方法,并应用2D–σ数值分析系统对其采场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六边形采场结构与矩形采场结构相比,能够较好地适应应力转移规律;对六边形采场结构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应力分布、变形特征及塑性区大小等进行了数值分析。六边形采场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在莱新铁矿的模拟过程中,其采场围岩及充填体未出现较大拉应力和塑性区,证明该方法在莱新铁矿的可行性;并提出了该方法在莱新铁矿应用的最佳结构参数,该方法对类似条件矿山开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