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代位权制度是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为各国所广泛运用,但该制度在我国还很不完善。债权人代位权是为维护交易安全,保全债权的手段,其性质应为第二层次的请求权。 相似文献
4.
5.
6.
7.
8.
债权人的代位权为债的保全措施之一,是债的对外效力的表现,属于债的一般担保。《合同法》及《合同法解释》确立了我国的代位权制度,但其规定有不尽完善之处。本文以我国立法、司法的相关规定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和学说,对代位权的概念与特征、成立要件、行使方式、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代位权行使的利益归属以及代位权制度与相关民事法律制度的区别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保险代位求偿权是保险法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适用于财产保险,并且对此多无异议。然而,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上新的险种的诞生,对于保险代位权的适用范围产生了争议,主要在于人身保险能否适用保险代位权。鉴于此,本文从保险代住权的含义和性质,以及其理论依据出发,对保险代位权的适用范围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代位权与代位执行作为两种不同的制度,各国规定不尽相同.英美法系国家往往只规定代位执行,而大陆法系国家对两种制度都作了规定.但目前理论界对这两种制度的理解还停留在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浅层次上,对两种制度的起源、相互关系及两种制度该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还未作深入的探讨.本文从这些问题着眼研究,以期对这两种制度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刘怡伶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22)
代位权制度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最早确立于法国。我国《合同法》对其也作了规定。本文以合同法为主线,结合学界对传统代位权理论制度的讨论,对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进行分析,着重论述其对传统代位权制度的重大突破--放弃"入库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述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中还存在的不足,如:对代位权的主张对象的规定不够明确;对债权人行使代位权能够主张的范围规定过窄等问题。再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债权人代位权,作为债的保全制度的一种重要方式,核心功能是债权保全功能,具体表现为“入库规则”。对债权人代位权性质的理解,不应当和传统的权利类型做简单的对比,从代位权的构成要件和设立目的来看,代住权是兼具管理权和形成权双重属性的对债权人具有实体法意义上的独立的权利类型。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代位权制度对传统代位权制度“入库规则”的改造并不成功,“直接受偿”有损债权的相对性、平等性,无法融入民诉程序。代位权制度在现代社会日趋衰落,可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完善代位执行制度来取代代位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行政强制执行是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一项重要行政权力,它对于加强税务管理,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行政强制执行一旦运用不当要么导致税务机关成为行政诉讼被告,承担败诉风险,要么造成无法追缴税款。本文目的在于通过详细介绍我国法律对行政强制执行的有关规定,为税务机关正确运用行政强制执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代位权制度是债的保全制度之一,在我国最初规定于新合同法中,对解决三角债问题,保护债权人利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代位权的构成要件堪称此制度的核心之一,本文欲以合同法中关于代位权构成要件为基础,对其展开新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是债的保全方式中的一种,我国在制定《合同法》时将该制度引进,并针对近年来严重存在的三角债以及债务人逃债废债现象,在对行使代位权的客体、方式和效力等方面的设计时,刻意进行了创新。然而从新出台的举措看,新的代位权制度难以切实保障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不能完全实现立法的初衷。因此,应遵循传统代位权理论重新构建我国的代位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一项法律制度的目标能否实现相当程度上依赖立法的科学和司法的准确。有鉴于此,本文试从代位权的性质、构成要件、适用问题做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9.
冀磊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86-91
合同法对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效果未作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却扩充了合同法关于代位权效力的规定,由此引发了民法学界的种种争论。目前,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有入库规则说、平均分配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之债权可分为债权人在行使代位权之前的原有债权和债权人因行使代位权支出必要费用而享有的新债权两部分,对于原有债权和新债权,在不同情形下,可采取不同的清偿规则,从而使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效果归属动态化。 相似文献
20.
程广琪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2,(2):214-214
现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按照业务循环法的程序进行设计,鉴于各级税务机关运行管理不同于大多数企业的特点,被大多数企业采用于内部控制设计业务循环法并不适用于税务组织的内部控制设计,要保证税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有效,必须根据其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设计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