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篆隶万象名义>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又有所开拓.本文就国内<篆隶万象名义>研究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并尝试着进行了分期和简要的点评. 相似文献
2.
《篆隶万象名义》中的俗字及其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篆隶万象名义》字形承原本《玉篇》而来 ,体现了六朝间汉字俗体的基本面貌 ,是研究汉字形体流变的重要材料。对《篆隶万象名义》中的俗字进行类型区分 ,是整理该书俗字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以《说文解字》为比较对象,对《篆隶万象名义》所收汉字的层积状况进行初步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两书收字数量的计算机辅助调查以及对《篆隶万象名义》收字层积状况的分类描写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历代字书收字确实具有层积性特点。而字书的层积过程,其实也是汉字字形不断当代化和变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5.
唐代古文家欧阳詹在散文创作中追求语言的新变和古雅,复活或创造了不少历史词或新词。《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十余条源自其作品的词语。但是,仍有不少词语,辞书尚未收录注释,这对于唐代散文研究和语言研究都是不利的。文章择取“儒里”、“港洞”、“闲丽”、“物义”、“山节”、“秘邃”“奔崖”、“六阴”、“浮泉”、“掺执”、“白移”等词语,利用传统训诂手段加以解释,既有助于对文本的研究,亦可补大型语文辞书之阙。 相似文献
6.
祝秀权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1):105-107
“翱翔”,古籍中多数指人的遨游,并非指今之空中飞翔之意。“昭假”,为昭格,假与格古籍中并非全为“至”义,多数用为“告”义。古籍中常见的“昭假”应是“昭告”的意思。此二词之原义,后人多不明,以致误解。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一书,已传世较久,舛误疑点不少,校释工作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先哲与时贤在词语的校勘考释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成绩斐然。李天华先生所撰《世说新语新校》一书就颇有创获,但书中仍有若干笺疏,值得进行商兑。 相似文献
8.
杨继光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3):63-69
<睇向斋秘录>、<睇向斋谈往>是非常有价值的近代史料笔记,中华书局2007年所出点校本存在数量较多的字、词、标点、语序等方面的错误,因此很有对其再进行一番校勘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皮姆在《翻译史研究方法》中强调译史研究要注重译者,即以人为本,注重翻译的交互文化特性。柯大卫的《论语》译本是译者学习汉语的产物,也是译者在中国传教过程中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柯大卫作为传教士的同时,也是英华大学的教授,其多重身份对其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柯大卫多重身份和翻译名义的关系的探讨,分析译者身份对其译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关于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鸿门宴》中则与一生彘肩中生的词义解释,教学中通常将此处的生字解释为生鲜的。但就其故事情境、人物性格和某地方言中生有很大之意来分析,一生彘肩中的生解释为很大更为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11.
《说文广义》是反映王船山语言文字思想的重要著作。文章从训诂实践中概括出了王氏词义训释的体例,对其中以形索义,据本义求引申义和关注社会用字等三个方面的训释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指出"形义统一"是其研究《说文》的指导思想,也是其词义训释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袁晓聪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0,(6):15-17
《邓汉仪集校笺》是一部的开拓性著作。不仅为邓汉仪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版本,而且在笺注体例等方面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深刻的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明清别集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学术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郭书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9,25(3)
关于《九章算术》的编纂,是中国数学史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在《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的研究中,经常请李学勤先生答疑解惑,在此仅举几例,追忆李先生教诲,以继续做好《九章算术》和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洪之渊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45-51
徐奭以其《铸鼎象物赋》中的名句“足惟下正,讵闻公 之欹倾;铉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21)被宋真宗钦点为状元。该名句中的天命理趣、人事理趣,体现出徐奭对帝王得天命的鼓吹,和对臣下忠直品格的强调,是他得到宋真宗垂青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伤寒论》之痞证,历代各家多解释心下痞塞,但满不痛。笔者从《说文》、经典著作、痞证的形成及临证治痞证的心得分析认为,痞证之但满不痛,应理解为满而不通,痞证当有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9.
《离骚》、《九歌》难读,原因在于作者在诗赋中以草木喻人和事,而读《骚》的人忽略草木的喻意、属性,总是围绕草木植物本性表述内容,因此,无法通读。其实,《离骚》、《九歌》中的草木均指人或指人涉及的事和物。先秦时代草木尚未有植物定名分类学,一般只用一个学音字来表示草木的意义,屈原却在《离骚》、《九歌》中以草木拟人,就使这个单音字变成多义的字了,才出现在表人或事字的上面或左边加上“艹”、“木”,以此表示人的属性或人的动作,因此扔出现《离骚》、《九歌》中至今无法认识的草木了。我们在复原《离骚》、《九歌》的草木含义时,特附加在草木字上面的或在面的“艹”、“木”去掉,便寻得到这种草木的喻意了。《离骚》、《九歌》也就神奇般地能通读了。 相似文献
20.
杨继光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5):76-78
《睇向斋逞臆谈》是非常有价值的近代史料笔记,中华书局2007年所出点校本存在数量较多的字、词、标点等方面的错误,因此很有对其再进行一番校勘的必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