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种非实体文化资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作为产业转型代表地区,注重文化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理清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时空分布特征,是正确认识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以鄂尔多斯市43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熵、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非遗类型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非遗在空间分布差异化特征明显,集中于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2)在资源类型上,集中于民俗(155项)与传统技艺(105项);(3)在资源类型上,集中于137项和98项;(4)非遗分布格局影响因素多样,受地形、水文、人口密度、民族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5)非遗资源与旅游发展存在相辅相成关系,非遗项目与旅游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基于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调研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安徽省非遗项目涵盖到名录中的全部10种类型,传统技艺类占比最高;(2)安徽省两级非遗项目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典型的强集聚型分布特征;(3)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遗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分别形成了“一核多团”与“一核两带”的分布特征;(4)在安徽省非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研究价值、资源稀缺与独特性等指标权重排序靠前,是影响安徽省非遗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因素;(5)安徽省非遗综合评价值为2.715 5,旅游开发价值较高,但非遗的社会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省902项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非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宏观上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微观上具有邻近城市分布和邻近铁路、公路分布的特点,其中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进程、文化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非遗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肖刚  肖鸿芸 《江西科学》2021,39(4):750-757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非遗已成为提升旅游高品的重要载体.以长江经济带五批国家级和六批省级非遗名录作为基础数据,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方法,分析带内非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为主,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文学和曲艺则相对数量较少的类型分布结构;2)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分布呈现集聚为主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为扩散的特征;3)长江经济带非遗空间集聚形式表现出团状与带状相结合的特征,其中有1个高密度核心区,6个次级聚集区,2条带状聚集区;4)长江经济带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数量上呈现为上下游多中游少,结构上则以传统技艺为主,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种类繁多.本文对新疆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种类结构分析、所属民族分析、以及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法对非遗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包括分别开展点(优秀旅游城市)、线(主要公路、铁路)、点和线综合与140项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的相交分析.研究表明:1)国家级非遗旅游资源种类以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为主;2)从非遗项目的所属民族看,以维吾尔族为主,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次之,其他少数民族项目较少;3)从空间上分析,非遗与点、线、及点线综合相交所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综合主要集中分布在昌吉市-阜康市-乌鲁木齐市组团区、喀什市相交区、库尔勒市相交区;4)新疆非遗空间的分布特征主要与经济因素、人口分布因素、5A、4A景区分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南京市615个休闲旅游点为例,按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将其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和专项休闲类,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总体呈主城区密集周边城区稀疏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4类休闲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程度差异明显;(2)全市休闲旅游资源整体呈大聚集、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康娱游憩类主要沿传统商圈布局,文化休闲类在空间上分布较为稀疏,自然游憩类总体集聚度不高,专项休闲类具有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3)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依赖性,且各类休闲旅游资源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分布格局不同;(4)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空间集聚等因素对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全国黑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以网络信息为数据来源,构建黑色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值法进行赋值评价。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黑色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选取四个网站平台上符合条件的黑色旅游资源单体共203个,分为战争遗迹与纪念馆类、历史人物归葬地类、陵园类、监狱类、地质灾害遗迹类5种类型;(2)黑色旅游资源总体旅游吸引力评价值为0.335,其中,战争遗迹与纪念馆类(0.352)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均值最高,各类资源在不同评价维度下优劣势明显;(3)我国黑色旅游资源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资源点分布数量较少,全部黑色旅游资源、历史人物归葬地类、陵园类资源吸引力具有空间集聚特征;(4)全国黑色旅游资源吸引力在空间上呈现单核心的分布格局,具有多核心的分布趋势,吸引力热点主要分布在黑色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核心区,各个类型资源的吸引力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以期对我国黑色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提供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6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特征,究其成因,是各驱动力的综合影响结果,因此为了探明不同影响因素对湖北省非遗空间分布形成的作用,该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大方面,具体分为地形、河流、文化、经济4个子方面对其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地势对非遗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平原—台地单元的促进作用和山地—丘陵单元的保护作用上,由此导致平原—台地型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传播距离远,而山地—丘陵型非遗则正好相反;2)湖北省非遗普遍具有亲水性,各类非遗到河流的平均距离均小于10 km.河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响人类定居地点和出行方式上,由此导致非遗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3)荆楚文化中的楚国历史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和江城武汉文化对湖北省非遗的产生与分布作用最显著;4)经济集聚效应是影响非遗产生、空间分布、流动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湖北省非遗的集聚中心随着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中心迁移而迁移.  相似文献   

9.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综合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辐射功能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以全国特色小镇中216个旅游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方向和空间格局进行深度剖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推动形成这一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旅游特色小镇总体上呈现空间集聚分布,其中资源依托和特色产业类呈均匀分布,其他4类呈集聚分布;(2)空间分布方向呈“西南—东北”走向,其中资源依托、民俗风情、康养度假等类型与总体走向近似;(3)空间格局呈现以1个高密度集聚区和3个次级集聚区为主,各类差异较大;(4)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对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对历史文化类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旅游特色小镇空间结构优化和合理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法、图表法以及GIS空间分析工具对粤港澳大湾区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非遗整体空间分布呈首位型、集聚型分布,集中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地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以城市交界处为核心,沿着珠江口东西两侧呈组团状扩散,形成港澳、内湾区域和外湾区域等3个非遗文化分布空间.最后文章提出港澳地区应注重"家国认同"意识培养,促进三地政府、民间和学术机构在非遗文化申报传承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内湾区域应发挥广州作为文化首位型城市的带动效应,发挥"广佛""深莞"等城市群在经济文化和信息技术上的空间溢出优势,重视城乡基层社群在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方面的作用;外湾区域应借广佛肇、深莞惠等同城化发展契机,加大对当地非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申报工作,做好生态文化旅游的品牌建设,实现从通道城市向文化中心城市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收集福建省485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其中478项建立类别数据库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上以民俗、传统技艺和传统戏剧为主,而曲艺、传统医药和民间文学所占比例最少;通过文化遗产密度统计,可以看出福建省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严重不均衡:从行政区域角度来看,全省9地市可分为四个等级;而在宏观地域尺度上分析,沿海地区较密集,内陆地区较稀少,经济发达地区较密集,经济落后地区较稀少.这种结构特点及分布特征是由福建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论析了云南文化品牌与名村名镇的关系,指出乡村文化保护的是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及其蕴含其中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例分析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之关系,指出要做好云南名村名镇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首要的工作就是固本,要对所幸存的遗址遗物加以科学的保护,并分析论述了旅游与乡村民族民间工艺品的融合及其发展态势,指出云南当下一些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提出在乡村的建设规划中应有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规划、评审,村落周围环境中的水源、森林等也应纳入规划、保护之中,更要把医疗、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使乡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意产业的辩证关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承载的功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炼和文化创意的"越界"及资源整合,来实现旅游产业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产品庸俗化、伪民俗泛滥、遗产资源缺乏深度挖掘等问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运作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能否真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为例,归纳总结出五种典型运作模式,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客家传统手艺所蕴涵的独特文化艺术是一个民系的基本标识和发展的源泉。客家传统工艺流传了千百年,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特别是赣南客家民间传统工艺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手艺已被现代工业所取代,传统工艺的流失也引起了民俗专家的关注和痛心。我们希望籍此引起有关部门和民间有识之士的重视,把客家工艺品融入到生活实用品的创作中去。使民间传统工艺再次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传统村落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渼陂村下元宵民俗为实证对象,基于统计分析建立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假设。以空间句法定量评价“非遗的空间属性”,以实地观察定性归纳“空间的非遗内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验证假设和深入探究“非遗—空间”耦合机制。结果表明:“原生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紧密联系,其保护发展规划可在格局不变基础上更新少量节点或建筑,进一步与“原生型”非遗共生;“文旅型”非遗与村落空间保护及建设联系紧密,其旅游规划设计可着重于整合利用非遗资源,空间保存与开发并重,与“文旅型”非遗耦合产生更利于旅游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乌江流域发展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工艺、曲艺、服饰和习俗等。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存在着散、旧、失等问题。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可采取数字化馆藏、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节庆旅游等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31个省域为研究单元,使用ESDA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究了2011—2017年省域文化资本存量与旅游业发展的时空关联特征,并分析了文化资本存量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i)有形文化资本占省域文化资本存量的比例比无形文化资本的更大,在研究期内省域文化资本存量不仅呈稳步积累的态势,而且其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高经济发展水平指向性;(ii)省域文化资本存量和旅游业发展存在明显的时空关联特征;(iii)文化资本存量对旅游业发展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但其间接效应较大和反馈效应较小,省域之间在利用文化资本中存在“搭便车”行为; 区域之间应通过加强有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共同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平台等方式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前,由于认识不足和意识形态的原因,河南的民间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近几年,由于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以及河南文化旅游发展对民间文化发掘、保护的推动,河南民间文化资源保护的情况已经大为好转.政府已经把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作为中原文化崛起的一种希望,因此如何把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把河南民间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处理民间文化在产业化开发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浙江采石文化遗迹的价值内涵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拥有悠久的采石历史,因而留下众多的采石文化遗迹.分析了浙江采石文化遗迹的价值内涵:鲜明的地域性与鲜活的民间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双重属性;地质遗迹、文物古迹与工业遗产三位一体性.介绍了浙江采石文化遗迹的旅游开发情况,指出了其对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采取的合理旅游开发策略,以利于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