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优化了载体膜种类、引发剂与交联剂用量以及载体膜在预聚合溶液中的浸泡时间基础上,以聚偏氟乙烯(PDVF)为载体膜,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固定模板、单体及交联剂的加入量比为1:4:8,在乙腈中用AIBN引发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对香豆素具有较高吸附容量(0.151 8 mmol/g)和理想印迹因子(2.09)的香豆素分子印迹复合膜.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结构与形貌,探讨了膜的传质机制及其渗透选择性.结果表明,在浓度差驱动下,该膜通过溶解-扩散机理进行传质,并在有干扰物存在时,对香豆素具有良好的分离选择性,从桂枝甲醇粗提液中提取分离香豆素的回收率达到了89.6%. 相似文献
2.
在优化了载体膜种类、引发剂与交联剂用量以及载体膜在预聚合溶液中的浸泡时间基础上,以聚偏氟乙烯(PDVF)为载体膜,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固定模板、单体及交联剂的加入量比为1∶〖KG-*2〗4∶〖KG-*2〗8,在乙腈中用AIBN引发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对香豆素具有较高吸附容量(0.1518mmol/g)和理想印迹因子(2.09)的香豆素分子印迹复合膜.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结构与形貌,探讨了膜的传质机制及其渗透选择性.结果表明,在浓度差驱动下,该膜通过溶解-扩散机理进行传质,并在有干扰物存在时,对香豆素具有良好的分离选择性,从桂枝甲醇粗提液中提取分离香豆素的回收率达到了89.6%. 相似文献
3.
4.
以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为基膜,S-布洛芬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热引发表面自由基聚合的方式制备了S-布洛芬印迹复合膜,并研究了其对布洛芬外消旋体的吸附及拆分性能。结果表明,该印迹膜对S-布洛芬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吸附能力,当布洛芬异构体浓度在0.1~0.5mmol/L范围内逐渐增大时,吸附量也逐渐增大,吸附选择性因子则由1.68降至1.14;该膜对布洛芬异构体具有一定的拆分能力,渗透实验进行7h,膜对R-布洛芬及S-布洛芬的渗透量分别为0.378和0.313μmol/(cm2·h),分离因子可达到1.21。 相似文献
5.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纳米Fe3O4,并将其分散在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液中,在表面沉积一层SiO2.用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对SiO2-Fe3O4表面改性,得到MPS-SiO2-Fe3O4.将甲基丙烯酸(MAA)与己烯雌酚(DES)以摩尔比4∶1加入乙腈溶剂中,进行12 h自组装,再加入MPS-SiO2-Fe3O4、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进行超声分散30 min, 65℃条件下机械搅拌,反应24 h,制得DES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MMIP).采用透射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和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MMIP的饱和磁化强度为268 kA/m,无磁滞现象,矫顽力为0,表现出超顺磁性,在磁铁作用下17 s就可与溶液分离;室温下,MMIP对DES的静态最大吸附量为7.... 相似文献
6.
醋酸纤维-(S)-萘普生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多孔醋酸纤维膜为支撑体制备醋酸纤维-(S)-萘普生分子印迹复合膜;研究萘普生模板分子与丙烯酰胺单体摩尔比及成膜溶剂种类等对分子印迹复合膜的膜通量、膜选择结合性以及膜分离选择性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萘普生模板分子与丙烯酰胺单体的摩尔比为1/10时,以四氢呋喃为成膜溶剂,在光引发条件下制得的醋酸纤维-(S)-萘普生分子印迹复合膜对萘普生和酮洛芬具有较好的分离性能;在25℃时,醋酸纤维-(S)-萘普生分子印迹复合膜的膜通量达19.7 L/(m2.h),萘普生/酮洛芬的结合选择性因子1α为2.8,萘普生/酮洛芬的分离选择性因子2α为5.6。 相似文献
7.
以间苯二酚为模板分子,4-乙烯基吡啶(4-VP)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和选择性实验考察了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采用Scatchard模型研究了印迹聚合物的结合特性,并考察了印迹聚合物对同类底物吸附特异性.结果显示,该印迹聚合物对间苯二酚呈现出良好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了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聚合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研究了印迹聚合物的结合位点和识别机理;用扫描电镜对聚合物进行了表面形态分析;自制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研究聚合物对孔雀石绿的分离富集效果.结果表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通过氢键或离子键作用形成1:2型配合物;印迹聚合物粒径分布在45~80μm之间,表面富含微孔结构,有利于对孔雀石绿的吸附.实际样品测定表明,印迹聚合物具有较好的分离富集效果,可以满足痕量孔雀石绿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戴勇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4):46-49
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loymer,MIP)在分离生物大分子——多肽、蛋白质等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天麻素为模板,合成了对天麻素具有选择性吸附效果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扫描电镜和平衡吸附实验表明,与空白印迹聚合物(NIPs)相比,MIPs表面粗糙多孔并且有较多的结合位点和较高的吸附容量。在吸附动力学实验中,MIPs在30 min即可吸附最大吸附量的88.38%。在选择性实验中,MIPs对天麻素的吸附量远大于对其结构类似物葡萄糖的吸附量,体现了良好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材料有作为选择性填料来提取分离天麻素的潜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构建对对硫磷农药选择性响应的电化学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作为基体聚合物、对硫磷为模板分子、以硅酸四乙酯为交联剂制备了对硫磷分子印迹膜.该印迹膜被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分子印迹膜电极,通过检测示差脉冲伏安信号,实现了对有机农药对硫磷的选择性测定.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峰电流与对硫磷浓度在1-10μg/L(ppb)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可达24ng/L(ppt).该电化学平台的构建为对硫磷的选择性测定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壳聚糖为功能基体,尿酸为模板分子,利用恒电位沉积法制备对血清中尿酸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以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ATR)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等方法表征印迹膜的形成,并应用伏安技术研究该传感器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0.1mol.L-1(pH=5.0)的磷酸盐(PBS)缓冲溶液中,尿酸在该印迹传感器上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氧化峰电流与尿酸的浓度在0.1~80.0μmol.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1.所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将该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样品中尿酸的分析检测,方法回收率在97.41%~102.8%之间. 相似文献
13.
复杂生物体系中蛋白质的高效分离分析在生物分离、蛋白质纯化与检测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磁性荧光复合微球(Fe3O4MNP-ZnSQDs)为载体,利用表面印迹技术在Fe3O4MNP-ZnSQDs表面构建"核-壳"结构的磁性荧光蛋白印迹微球(Fe3O4MNP-ZnSQD@MIPs),并用于溶菌酶蛋白的快速分离.结果表明,制备的Fe3O4MNP-ZnSQD@MIPs具有分散性好、粒径均一、荧光发射强、磁响应明显等特点.在最优条件下,该印迹微球在15 min达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容量可达645.76 mg·g-1,饱和磁强度为40 emu·g-1,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印迹因子为2.15.该磁性荧光分子印迹微球成本低、耗时短、使用简单、吸附量高且选择性好,可用于大批量样品检测中溶菌酶的快速分离与纯化.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相转移的方法制备了对熊果酸有选择性吸附的聚丙烯腈-丙烯酸分子印迹膜.通过吸附性能的检测,熊果酸在印迹和非印迹膜中的吸附量分别为0.226和0.087μmol/g.渗透实验表明:分子印迹膜对熊果酸有很好的识别特性,而非印迹膜对熊果酸的识别性低于印迹膜对熊果酸的识别性. 相似文献
15.
EGCG分子印迹壳聚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壳聚糖为功能基体,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模板分子,硫酸为交联剂,制备了EGCG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并探讨了平衡吸附时间、pH值、温度及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的比例等因素对印迹膜吸附性能的影响.SEM和AFM测试结果表明印迹膜的表面形貌不同于非印迹膜;同时用红外光谱分析了印迹分子的洗脱情况.平衡结合法实验结果表明,印迹膜对EGCG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和选择性.Scatchard分析表明,印迹膜在识别EGCG的过程中存在1类结合位点,其平衡结合常数K为4.046,最大吸附量Qmax为49.52mg·g-1. 相似文献
16.
应用非共价法在四氢呋喃溶剂中合成了原儿茶酸印迹聚合物.通过静态平衡吸附实验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评价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及其类似物的键合行为.结果表明: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基体存在大量多空的识别位点,并且这些位点的大小和形状与模板分子十分匹配,因此,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高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Scatchard分析表明印迹聚合物表面有2类不同性能的键合位点.流动相及其流速对分析物的保留行为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苯酚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在乙腈溶剂中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方法合成了苯酚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溶液的pH,吸附时间及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发现溶液的pH为7.0时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苯酚的吸附量最大;吸附在20min左右达到平衡;随着溶浓度的增大,吸附量也随之增大,最后达到吸附平衡.实验结果表明苯酚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苯酚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可将其用于对苯酚的吸附. 相似文献
18.
19.
探索聚苯乙烯微球的添加对于分子印迹膜对溶菌酶(Lysozyme, Lyz)吸附性能的影响.以溶菌酶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微球为致孔剂,制备聚苯乙烯为致孔剂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PS-MIP).PS-MIP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0 min,短于未添加聚苯乙烯微球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MIP);PS-MIP与MIP对于Lyz的吸附能力均明显好于聚苯乙烯为致孔剂的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膜(PS-NIP)与未添加聚苯乙烯微球的非分子印迹聚合物膜(NIP);PS-MIP对Lyz的选择性要好于MIP,而卵清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在PS-MIP和MIP上的荧光信号没有差别.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子印迹膜聚合过程中添加聚苯乙烯微球,有利于缩短吸附时间,增大溶菌酶的吸附量并提升选择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