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葡萄气孔、花粉等与倍性的关系及倍性判别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俊龙 《甘肃科技》2005,21(5):103-104
测定了二倍体和四倍体葡萄的气孔、花粉、枝叶等11个外部性状,结果表明,染色体倍性与其中8个性状呈极显著相关,其中气孔密度与倍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将这些相关性状作二倍体与四倍体显著性测定表明差异显著,可用二倍体与四倍体的各性状建立判别公式进行未知品种的倍性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个菜薹品种的二倍体、四倍体和八倍体材料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并依据G.Erdtman的方法对花粉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结果表明:菜薹花粉为长椭圆形,具三沟,沟长几乎达两极。倍性间花粉大小差异明显,随倍性提高,花粉变大,P/E值减小,这一特征可作为快速鉴定植物倍性的一个可靠指标。花粉外壁均为典型的网状雕纹,网眼密度具品种特征,紫菜薹显著高于绿菜薹,但两者均以四倍体的密度最低,二倍体和八倍体间无明显差异。花粉活力以四倍体最高,但花粉的整齐度随倍性的提高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王昊  黄朝晖 《科技信息》2011,(8):387-390
七筋姑(Clintonia undensis Trautv.et Mey.)在东亚分布区内具有两种细胞型(二倍体和四倍体),四倍体的分布较为狭窄,镶嵌在二倍体分布区内。本研究采集了19个居群(其中四倍体5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11对cpSSR引物的扩增产物中,有7对引物的扩增产物具有多态性,多态位点的百分率(PPB)为63.64%,表明七筋姑的遗传多样性偏低。19个居群中只在BSLZ和ZKQ两个居群中检测到居群内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978。Shannon指数、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以及AMOVA分析得到的Φst值均达到99%以上,说明其遗传差异主要集中于居群间。四倍体的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标略微低于二倍体;AMOVE分析显示,有21.5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不同倍型居群之间,说明不同倍型的居群间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但是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UPGMA树),四倍体并没有单独地成为一支,而是分别与其邻近的二倍体聚在一起;在单倍型的NJ树中也具有类似的情况,说明二倍体与四倍体的分化远没有达到新种的水平。通过遗传多样性和叶绿体基因的单倍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七筋姑的原始类群可能集中于秦巴山区,并以该地区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扩散。在其扩散过程中,可能存在从西南山地到东北部长白山山脉的长距离传播事件。该种的多倍体可能起源时间较晚,至少存在3个起源中心,并分别沿着2条途径扩散。  相似文献   

4.
闫海锋  黄夕洋  梁萍  蒋水元  李锋  李虹  李志刚 《广西科学》2011,18(2):177-180,184
以罗汉果二倍体为对照,研究二倍体与多倍体(三倍体、四倍体)植株之间地径、株径、叶片、气孔器和花器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罗汉果植株的地茎、株径、叶长宽、叶面积、叶厚、气孔长宽、保卫细胞长宽、花瓣长宽、子房纵径、子房横径均表现出:四倍体>三倍体>二倍体,而且多数性状在不同倍性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气孔密...  相似文献   

5.
不同倍性鲫鲤鱼血液及血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异源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和二倍体红鲫血液指标(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脆性、比容)、细胞大小(红细胞及细胞核、白细胞、血栓细胞的长、短径值)及它们的显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观察了四倍体鲫鲤血细胞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在不同倍性鱼中,四倍体、三倍体、二倍体红细胞在数目、脆性、比容方面随倍性的降低而依次升高;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在细胞大小上,四倍体、三倍体、二倍体的红细胞及细胞核、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表现出4∶3∶2的比例关系;在红细胞的形态方面,异源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二倍体红鲫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发现随着倍性的升高红细胞的短径/长径比值减小.在异源四倍体鲫鲤、三倍体湘云鲫、二倍体红鲫外周血中,均可观察到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但三倍体湘云鲫、二倍体红鲫的嗜中性粒细胞仅有Ⅱ,Ⅲ两种类型,未见含深紫红色颗粒的Ⅰ型嗜中性粒细胞.对不同倍性鱼在血液细胞中出现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秋水仙素诱导杜梨四倍体的最佳处理组合,本次试验以杜梨萌动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秋水仙素处理对杜梨种子的诱变效应,对诱变植株进行了倍性鉴定。结果表明:经质量分数0.5%秋水仙素处理48 h的杜梨种子诱导效果最佳,诱导率为26.67%。四倍体诱变株染色体数4n=68条,是二倍体植株(2n=34)的2倍;流式细胞仪进一步检测表明,四倍体诱变株叶片细胞DNA数量是二倍体植株的2倍。杜梨四倍体呈现有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变大等表型特征,还表现出叶绿素质量分数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大等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7.
蓝浆果属越橘属的一组植物,具有多倍性,包括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物种.多数证据表明,四倍体物种是同源四倍体,如果亲本的来源是不同种的同倍体,那么这种杂交通常产生大量的可结实的杂交种.2n配子在蓝浆果的育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杂交改变品种质量,但在育种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个菜薹品种的二倍体,四倍体和八倍体材料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并依据G.Erdtrman的方法对花粉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结果表明:菜薹花粉为长椭圆形,具三沟,沟长几乎达两极。倍性间花粉大小差异明显,随倍性提高,花粉变大,P/E值减小,这一特征可作为快速鉴定植物倍性的一个可靠指标。花粉外壁均为典型的网状雕纹,网眼密度具品种特征,紫菜薹显著高于绿菜薹,但两者均以四倍体的密度最  相似文献   

9.
以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香椿种源间抗寒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0个种源的香椿为试材,通过低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叶片和茎部相对电导率,用Logistic方程拟合曲线,求出拐点温度即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作为评价各种源香椿抗寒能力的参考指标,并对10个种源香椿叶片和茎部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0个种源香椿抗寒性大小依次为:山东济南、山东荷泽、河南西峡、陕西安康、江苏南京、四川广元、湖南洞口、湖北随州、贵州黔西南、福建霞浦。  相似文献   

10.
菜心多倍体诱变及其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用秋水仙素水溶液处理菜心种子及幼苗生长点获得多倍体的方法,并对获得的四倍体与二倍体(CK)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以及结籽率等的比较观察。试验结果表明:(1)在10~15℃的条件下,用0.1%秋水仙素水溶液处理幼苗生长点48小时的诱变效果最好,诱变率可达26.67%,浸泡种子效果不佳,最高诱变率仅为4.0%。(2)对四倍体植株分别进行人工自交均获得了种子,但结籽率较二倍体(CK)明显降低,平均达42.3%,而八倍体植株几乎是完全不育的。(3)与二倍体(CK)比较,四倍体植株生长旺盛,花薹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所提高。(4)随着染色体组的增加,花粉粒大小和叶片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数均显著增加,可作为鉴定植株倍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以百里香(T.quinquecostatus)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秋水仙素不同浓度及处理时间对其种子苗多倍化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0.20%秋水仙素处理6h的诱变效果最佳,种子发芽率为14.00%,种子苗形态变异率为5.00%。诱导后形成的多倍化植株表现为叶片变宽变大、叶色变深、茎变粗且节距变大等形态特征。叶片显微观测表明多倍化植株的气孔显著增大,单位叶面积气孔数目减少。染色体计数表明,多倍化植株染色体多为四倍体(2n=4x=48),还有少数六倍体和非整倍体,同时存在混倍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江洪如  涂艺声 《江西科学》1993,11(3):183-186
辣椒是二倍体植物(2n=24),本实验用秋水仙素水溶液处理辣椒种子和幼苗,获得了四倍体(2n=48).实验表明:四倍体辣椒的叶、茎、花、果和种子等各个器官均表现了肥大特征,但四倍体现蕾比二倍体晚5—7d.用四倍体做母本,二倍体做父本,进行杂交,获得了同源三倍体(2n=36).子叶的宽长比值可作为多倍体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用秋水仙素活体滴液法及离体浸渍法对南高丛越橘无菌苗"V3"进行四倍体诱导,筛选诱变处理的最佳组合,并采用茎尖染色体计数法和石蜡切片法对诱变植株进行倍性分析和形态检测.结果表明:浸渍法诱变效果优于滴液法,能获得更多的嵌合体变异株.浸渍法中以0.10%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浸泡越橘茎尖24h的效果最好,获得变异植株5株,茎尖染色体计数表明: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2x=48,二倍体对照为2n=2x=24.四倍体植株较二倍体植株茎杆变粗,叶片变厚,颜色加深,表皮毛增加.石蜡切片法表明:变异株主脉直径、上表皮厚度、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均大于二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14.
5个常绿阔叶园林树种对低温变化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南京地区引种的5个常绿阔叶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各树种叶片的膜透性、可溶性糖含量、POD酶活性、多胺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对低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测定期内,除乐东拟单性木兰外,其余4个树种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浙江樟的质膜透性相对比较稳定,红花木莲变幅最大。(2)5个树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片POD活性,腐胺(Put)、亚精胺(Spd)及精胺(Spm)含量与多胺总含量等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在最低气温到来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调整到最大值;随低温时间延长和低温强度加剧各树种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积累,变化幅度最大的是秃瓣杜英和乐东拟单性木兰;乐东拟单性木兰POD活性最大值出现较早且稳定,浙江樟POD活性较高且稳定,红花木莲与乐昌含笑的POD活性变化不稳定。(4)浙江樟和乐东拟单性木兰各月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均较低。除浙江樟外,其他树种的LT50与采样前10天的日平均最低气温显著相关。(5)除乐昌含笑外,其他树种通过调节多胺含量适应外界低温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小麦及其山羊草祖先在响应动物采食方面的差异,选取3种四倍体小麦及其二倍体祖先物种为实验材料,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处理,模拟动物口液,进行了细胞氧化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二倍体水平上小麦和山羊草对动物采食的响应差异显著,动物采食对小麦基本不产生影响,但山羊草表现出大量且迅速的响应.在四倍体小麦中,栽培四倍体与人工合成四倍体在细胞氧化方面显示了极大的差异,人工驯化以及之后的人工选择影响了小麦对动物采食的响应.  相似文献   

16.
修美玲 《广西科学》2020,27(1):76-83
彩叶类凤梨大多原产于热带地区。本研究设定了温度梯度实验,测试彩叶类凤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适应性。结合上海市冬夏季节的温度变化情况,分别设定了8个高温温度梯度(35-70℃,间隔5℃)和7个低温温度梯度(-25-5℃,间隔5℃),测定彩叶类凤梨叶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电解质渗出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其高温、低温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15种彩叶类凤梨叶片电解质渗出率与处理温度均呈S型曲线回归,拟合度较高。光萼荷属植物表现出高温半致死温度较高且低温半致死温度较低的特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半致死温度测定法可作为鉴定不同凤梨品种抗性的有效手段。本研究结果能为彩叶类凤梨的耐寒和耐热品种选择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冰草属5个种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属内种间具有明显的酶谱差异,每个种都有其特征酶谱,从而支持了蒙古冰草和西伯利亚冰草为两个独立种的观点,并用聚类和排序的方法对冰草属的5个种酶谱的相似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染色体的数目,作者认为在冰草属中二倍体类群为原始类群,然后逐渐向四倍体和六倍体方向演化,演化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路线进行的,一条以蒙古冰草为基础,一条以二倍体的冰草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居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手段,对云南省分布的川滇蔷薇7个自然居群进行了相关调查,对它们的12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表型性状的F值在1.06~20.56,其中有8个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其表型性状不论在居群内还是居群间,均具有变异多样性.它们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3.00%,居群间变异(34.42%)大于居群内变异(20.29%),该结果表明川滇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为居群间变异.对其表型性状和地理因子进行相关性研究,其结果显示:4个性状与地理因子呈正相关,其余8个性状与地理因子呈负相关.对其进行居群表型聚类分析,其结果显示:这些自然居群的表型变异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致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19.
王国霞  李春阁  赵奇  吴琼 《河南科学》2019,37(5):730-735
为探究不同采样时间、不同采样部位对常绿乔木低温半致死温度测定的影响,以松树、桂花、法国冬青、柏树4种乔木为材料,分别在2017年10月、12月和2018年2月采集其叶片及一年生、二年生的枝条,并设置0、-5、-10、-15、-20、-25、-30℃温度梯度,测定材料的电导率,通过拟合Logistic方程求出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这4种常绿乔木的叶片及一年生、二年生枝条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都表现为松树柏树法国冬青桂花;同种常绿乔木不同部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均为二年生枝条一年生枝条叶片;同种常绿乔木的相同部位在不同月份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NaHCO_3胁迫处理四倍体白桦苗木,测定其光响应曲线、CO_2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结果表明:NaHCO_3胁迫后,四倍体白桦的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产量(AQY)、CO2饱和点(CSP)和羧化效率(CE)显著高于二倍体,分别提高19.25%,26.92%,13.14%和92.09%;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和光化学淬灭(q P)差异显著,较二倍体分别提高7.92%,20.05%和24.63%.由此表明,NaHCO_3胁迫下四倍体白桦的光合作用强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