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涟源市古塘乡方言疑问句与共同语比较有一定的特色。在表达疑问的手段方面,古塘方言中单纯使用语音手段的疑问句不用于表示有疑而问的形式;表疑问的常用语气词、语气副词和疑问代词与共同语不相同。在疑问句内部小类的划分方面,古塘方言中没有典型的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内部小类的划分与共同语有差别。在使用频率方面,古塘方言疑问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正反问省略式。  相似文献   

2.
涟源市古塘乡方言疑问句与共同语比较有一定的特色.在表达疑问的手段方面,古塘方言中单纯使用语音手段的疑问句不用于表示有疑而问的形式;表疑问的常用语气词、语气副词和疑问代词与共同语不相同.在疑问句内部小类的划分方面,古塘方言中没有典型的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和正反问句内部小类的划分与共同语有差别.在使用频率方面,古塘方言疑问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正反问省略式.  相似文献   

3.
湘乡方言属湘方言娄邵片,也被称为"老湘语"。湘乡方言中"行头"的用法比较特殊,既可以作为短语,表示"走前面",又可以作为时间副词"先",表次序。时间副词"行头"是短语"行头"词汇化的结果。语义基础是时间副词"行头"形成的基本条件,句法位置是其形成的决定性条件,语用因素则是其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4.
“野”类程度副词,是指表示程度高的一类副词。宁德市蕉城区方言的“野”类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两组:(1)野、恰、真、尽(“野”组);(2)禚形、若、有够、大(“裸形”组)。这两组程度副词在语义轻重、附加色彩、分布和功能及所适用的句类方面存在差异,各有特点,显示出蕉城区方言程度副词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在赣方言永新话中,"恶"被广泛地用作程度副词。在句法功能、语义和语用特征方面,它既具有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共同特征又有其明显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武宁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在用法上各有特点,与普通话的程度副词相比也有多方面的差异。文章在大量方言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三个程度副词在语义、语用、语法结构方面的差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叶颖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5):144-147
梅县方言程度副词既有与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相似之处,在内部差异、语法功能等方面又有其独有的方言特色。其中,在与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的组合搭配上有显著的表现。此外,在近义程度副词(如:"争唔多"与"争滴"等)的使用上也表现出一定的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8.
灵石方言副词有丰富的重叠式,从构成形式、语音特点、语法功能、表义特征四个方面着手,通过大量的言语实例细致详实的论述,分析灵石方言的副词重叠式,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构成形式丰富多样;语音特点整齐划一;语法功能相对稳定;表义丰富。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既有研究基础上,发现东北方言程度副词"老"语用方面的五项新成果:一是修饰的形容词可界定为表示量度的非绝对性质形容词;二是程度副词短语"老+V"不成立,"老+V+了"成立;三是进入程度副词两个否定结构的"老"受限很大;四是"老P的"与"老P了"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老+A"作状语和补语更自由;五是"老了"和"老鼻子"表"数量多",用法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呈现新邵湘语程度副词系统的基础上,重点描写了与普通话有较明显差异的程度副词,包括"太、最、好、几、蛮、滴(滴)、有滴唧"等。研究发现:新邵方言的有些程度副词具有多种语义功能,而且程度范畴与疑问范畴、惯常范畴等也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程度副词在汉语表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洛阳方言中的程度副词作为河南方言的一个小的分支,除了和普通话有着相似点外,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依据范晓先生的三个平面原理,洛阳方言中程度副词的特点明显:感情色彩比较丰富;语气肯定,夸张意味明显;常用与省略或倒装;常用于口语当中。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敦煌变文P2418号《佛说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以下简称《讲经文》)中,4处"可"字特殊用法的分析,并结合笔者母语宁武方言中副词"可"既可表程度加强,亦可表程度减轻的语言现象,最终认为《讲经文》4处"可"字特殊用法皆表程度减轻,且由表程度加强发展而来。"可"的这种特殊用法在现代汉语方言晋语区中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3.
程度副词是汉语副词中一个重要小类,叶集话的程度副词类别和用法与普通话不尽相同.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叶集话的程度副词进行爬梳和描写,试图展示其不同与普通话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14.
王金芳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90-91,95
一般认为,汉语表数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历时地看,汉语文学源头表数副词的使用情况及其语义是怎样的?论文以《诗经》为例,对《诗经》的表数副词进行考察。调查数据表明,《诗经》里的表数副词分为表数之频和表数之再两类。考察《诗经》的表数副词,对于从纵向理解汉语表数副词语义形成、连续性及解读《诗经》文本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沈颖 《科技信息》2011,(35):3-3,30
副词+形容词结构是言语交际中最频繁出现的语言结构,笔者分析了芜湖方言中副词+形容词结构的规律,发现芜湖方言名词能呈现副词功能,并修饰形容词。笔者力求说明这一现象的本质是认知的非范畴化的过程,语言本身的隐喻性和语言的语法化过程是这一现象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6.
副词基础形式与重叠形式的不同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句法功能上的区别,在语用功能上的区别和在语用功能上的区别。副词重叠式是一种形态变化,重叠式表强调是一种格式义,副词重叠表强调也是一种人类认知普遍规律在语言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副词性确认标记词是指方言“有 VP”句式中“有”字,它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表确认,句法位置固定,几乎能置放于任何时态的语言环境中,起着明显的标记作用。“副词性确认标记”这个概念涵盖了“有”的语法性质、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罗山方言中"昝"可构成"这昝"、"那昝"、"多昝"和"可昝"等词,这些词的语法功能各异."这昝"可充当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那昝"、"多昝"和"可昝"则可充当时间副词.这些都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体现出罗山方言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来源的语言成分叠置的现象不仅见于语音、词汇系统,也发生于语法系统。零陵话的否定副词"很"的语法功能、句法分布与"不"有相同之处,但"不"出现的条件比"很"更宽松。通过与周边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比较,联系本地历史背景和相关语言现象,可以推定零陵话的否定副词"很"是从勉瑶语的否定词[n]音变而来。汉语方言的形成是"横向传递"的结果,因此解释方言现象不能拘泥于某一方言内部,而要从相邻的语言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20.
分析莆仙方言的“有/无”具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三种词性,指出莆仙方言“有/无+X”重叠式是受莆仙方言形容词重叠格式制约的,重叠后具有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特色鲜明,在汉语的重叠范畴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