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景区建设游览索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强烈的争议.索道建设方认为,景区索道建设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有利于增进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通过调查访谈和定性研究认为,索道建设并不一定能增进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游客对景区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于基础设施上的服务与管理等"软"性因素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北京什刹海地区的物候季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北京什刹海地区13年的物候观测资料,采用植物物候期频率分布型法进行物候季节划分.结果表明,什刹海地区四季的分配具有春、秋短,冬、夏长的特点,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季段,各个季段到来的植物物候现象指示明显,季段的季相特征显著,反映了什刹海地区季节变化的时序之美.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和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省2012年、2015年和2018年3个不同时段的4A级、5A级优质旅游景区,运用ArcGIS软件,通过最近邻点指数、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从不同视角综合分析了江苏省优质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利用优质景区密度指数及方向极化,分析了优质旅游景区的动态演变特征和演变模式.结果表明: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整体上呈现以苏南地区为核心的集聚分布态势;优质旅游景区的分布数量和分布密度呈现空间失衡,主要表现为由"点状"、"面状"向"片状"、"放射状"演化的阶段性递增特点.但从整体来看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从相对集中逐渐趋于均衡,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扩散特征.建议江苏省未来将优质景区创建工作的重心放在苏北等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并从打造旅游业态的空间差异性、发挥旅游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依托优质景区构建旅游综合体三个层面,有意识、有重点地加快推进资源禀赋突出的旅游地品牌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促使江苏省优质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朝着全面、均衡、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旅游等级景区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福临  汤澍  吴小根 《河南科学》2010,28(1):121-126
系统分析了2001年以来江苏省旅游等级景区的发展态势和等级结构演变特征,并对2007年全省旅游等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江苏全省旅游等级景区总量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达37%;不同等级的旅游景区发展历程各有差异,4A级景区发展最为平稳,3A级景区增长最快,2A级景区持续快速发展,1A级景区发展明显滞缓;2006年以来全省旅游景区等级结构趋于相对稳定;2007年全省旅游等级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而在苏中、苏北地区的空间集中度较低,其中,2A至4A景区在全省的空间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程度随景区等级提高而上升,等级越低的景区空间分布越均匀"的特点,4A级以上的高等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苏州、无锡、南京等苏南城市.  相似文献   

5.
A级景区作为旅游资源的典型代表,其空间格局深刻影响旅游产业布局,本研究以新疆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01年、 2007年、 2019年的截面数据,利用重力模型、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研究新疆A级景区空间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新疆A级景区重心与旅游经济重心演变呈现较大差异,景区重心向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迁移并逐渐靠近几何重心,塔城、喀什、阿克苏等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丰富,但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2)新疆A级景区分布呈现"离散→凝聚"的演化特征和"分散型→一核多边→两核心三组团"的核密度演变特征.(3)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府决策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新疆A级景区空间格局并构建其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时间和空间分布的集中性特征.研究发现:(1)胶东半岛整体区域及各地级市的A级旅游景区的时间演变呈现相似的特征,2000-2014年A级旅游景区持续波动增长,2015-2017年A级旅游景区增长趋于平缓,各地级市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随时间的演变差距逐渐拉大;(2)从区域整体范围来看,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状态,集聚状况大致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态势;(3)从市域范围来看,青岛市和烟台市的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态势,威海市旅游景区的分布呈均匀态势,3市均存在旅游景区密集区.最后,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出发,对优化胶东半岛区域A级旅游景区的开发、整合以及旅游业地区联合发展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69个热门景区为研究单元,运用重力模型刻画2010—2017年游览人数与景区收入时空演变轨迹,并结合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度量二者的空间错位程度.结果表明,游览人数重心始终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回转与折返,并呈现三角板型空间特征.而收入重心轨迹沿"西南—东北—西—西南—东北"方向上折返后回转,呈"十"字型空间分布.游览重心总体向西南偏移11.82km;收入重心总体向西北移动46.70km.两类重心经纬度变化与其差值变化均显示新疆西部、北部地区景区竞争优势明显.43.48%的高、中错位区均以北部地区景区为主,其中那拉提、喀纳斯、国际大巴扎和天山天池景区ISM贡献度G值之和为50.5%,此为影响全局空间错位的关键区域.受新疆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程度、政府政策导向、景区产品差异化程度与景区管理能力差异等多方面影响,使二者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并出现错位分布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学》2016,(12):2105-2111
根据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方式及体验程度,可以将旅游景区划分为观光型、知识型、体验型、心理型、休闲型、融合型6大类,15个具体类型.运用此种分类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景区类型进行分析,并与全国213处5A级旅游景区的类型结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辽宁沿海经济带6大类旅游景区类型与15个具体类型的结构比重与全国5A级旅游景区的类型结构高度相似.综合来看,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景区建设取得了4方面的突出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第一,景区类型比较齐全;第二,景区结构相对合理;第三,景区内容突出地方特色;第四,景区开发透露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9.
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以包头市南海公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是具有较高关联性和敏感性的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景区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的非预期事件,这些事件可能给旅游景区带来危机.本文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问题,创建了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模式.并以包头市南海公园为例,通过对该景区的"11.21"空难事故的分析,说明旅游景区应如何实施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0.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中的要素之一,在吸引游客产生旅游动机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基于云南省73家高等级旅游景区,采用最邻近系数法、地理集中度指数和区位熵等分析方法综合解析了云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利用景区密度分布和不同阶段的景区分布动态变化分析了高等级旅游景区的演变特征、演变模式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云南省高等级旅游景区呈现整体上均匀但部分集聚分布的态势;演变特征呈现数量和分布密度阶段性递增,分布密度呈现空间不平衡,由低密度的"面状"向中、高密度的"片状"、"点状"、"放射状"演化;高等级旅游景区演变模式经历了"散点状"萌发模式、"放射状"发展模式和"凝聚+放射状"扩展模式;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的驱动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稟赋、政策红利和推拉效应等.  相似文献   

11.
"数字景区"的概念是在数字地球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理、保护与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目前对于数字景区定义、框架、内容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从数字景区的背景、概念、框架、应用系统等方面对数字景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分析了现阶段数字景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对未来景区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运用AHP法对福州市晋安区31个主要旅游景区(点)进行了综合评价,在GIS支持下将评价结果可视化并划分为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再借助GIS软件对各等级景点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晋安区的高等级景区所占比例低,景区多而不精;主要景区呈"带状"、"圈状"和"孤岛状"的分布特征;集聚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福州市晋安区主要旅游景区(点)开发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  相似文献   

13.
旅游景区作为目的地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其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着区域旅游业整体的发展.对广西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的总体特征和结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广西全区的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热、东西冷"的格局,各地市旅游景区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景区分布不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西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运用分形理论对合肥市旅游景区系统的研究显示:合肥旅游景区系统空间呈内紧外松的格局,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景区的密度衰减性在增强,是比较标准的有限扩散集团凝聚.景区系统空间具有多分形特征,自组织优化功能较弱.合肥市旅游景区系统优化应着力于三点:完善"两核心、四组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加强交通体系建设,深化旅游产品规划建设,积极引导旅游流空间流动.  相似文献   

15.
公益性景区的扩大是实现旅游业加速发展的重要举措,2010年,在国内部分景点调高门票价格的同时,南京市在"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理念指导下,还湖还景于民,将玄武湖公园这一标志性景区实行免费开放.景区免费开放后,为游客、市民带来了福祉,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都实现了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山东省各地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差异较大,旅游景区等级表现出"少—多—少"的格局.②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非均衡集中的特点,17地市景区质量差异较大.③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区域面积、人口数量、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提出山东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胡成  李强  陈晋 《科技智囊》2020,(5):63-68
为控制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需要定量估算场所的人群空间分布,尤其是瞬时聚集人数。文章基于图像识别获得点状断面人流量数据,并根据开放性公共场所的类型和人群空间分布形态,提出4种具体的人群聚集数量估算方法,分别是进出口流量差值累计法(CMIO)、进出口流线节点分配法(LNDM)、节点转移概率矩阵法(NTPMM)和路径断面流量法(PSFM),同时给出了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选择北京什刹海景区进行了案例应用,基于景区环湖道路的网状空间以及人群线状流动特点选择PSFM和LNDM估算方法,给出了荷花市场具体算例,道路人群滞留量估算结果与实际人群分布相符。文章研究的方法可为公共场所安全容量预警以及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预警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2013年2月,中共灵宝市委、市政府正式推出《灵宝市旅游兴市实施纲要(2013—2017)》。纲要提出了灵宝旅游业"三步走"的实施步骤,将景区建设作为核心重点,提出"景区开发有大的突破""景区开发创出拳头产品""景区旅游产品配套完善、旅游市场繁荣兴旺、旅游管理体制科学合理、旅游服务体系功能完备"的目标任务。该课题以灵宝景区跨越发展为目标,重点分析灵宝景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景区提升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红色旅游发展在我国"十一五"期间成绩显著,但红色旅游景区淡旺季差别巨大,景区吸引力缺乏是我国红色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引入模糊层次分析法,以雨花台风景区为例,对拉动红色旅游景区引力的红色旅游资源、基于产品外化的旅游服务、景区环境与可进入性等因素进行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提高红色旅游景区吸引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亿万民众出游习惯的形成,旅游体验向着多感官、多方位、多层级发展,旅游需求的不断升级迭代要求旅游产业需从过去几十年只依赖于景区的发展方式向着全域旅游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而旅游景区周边环境将会为这一转变提供必要的地理区域、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本文在分析乔家大院景区周边环境概况及其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体验中的情感体验模型,提出了针对乔家大院的通过提升"虚""实"体验实现景区周边环境优化利用的思路,提出了创新体验项目,促进文旅融合,丰富展现方式的具体实施方法,以期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进而高效利用景区周边环境以促进乔家大院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