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中国科学数据共享学术讨论会专辑编者按 4(1 )………………………………………………………………实施科学数据共享 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徐冠华  5(1 )……………科学数据的共享管理———创建共享新秩序程津培 1 0 (1 )……………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前沿领域发展研究孙鸿烈 ,刘 闯 1 3(1 )…………地球数据是地球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  ———从地球科学谈科学数据共享孙 枢 1 9(1 )…………………科学数据共享 :国家资源有效利用的必然选择  ———以中国气象局资料共享工作为例秦大河 2 4 (1 )……………科学数据资源与共享孙九林 30 …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础科学》2006,8(6):16-16
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第二届专家委员会成立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第二届专家委员会于2006年10月23日成立。新一届的专家委员会由地球物理等众多领域的国内资深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担任主任。该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规划、实施和发展中的咨询、评议等工作,在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的深化和发展中肩负着重大职责。中国地震数据共享网站开通中国地震数据共享网站于2006年9月28日正式开通。中国地震数据共享网站建设是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纳入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首批试点项目,历时3年多建设完…  相似文献   

3.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以整合共享分散科学数据为重点的项目。作为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前批9个试点之一,该项目于2003年启动,2005年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进入建设阶段,2009年通过国家科技单位评估和验收,开始进入运行服务阶段。通过6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以下简称“共享网”)为我国科技创新、国家宏观战略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服务,引领和推动了我国的科学数据共享,提升了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在国际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科学数据的共享管理—创建共享新秩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鉴于科学数据共享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那么如何顺利实现科学数据的共享管理,如何创建共享新秩序,实现科学数据的最大价值,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 综观科学数据管理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手抄和印刷时代,在此期间,所产生科学数据的量相对不大,人们对科学数据的管理主要是进行立卷和归档  相似文献   

5.
科学数据姿源的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科学数据管理的整体角度出发,对科学数据共享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科学数据作为资源的价值的发挥,在于对科学数据、科学数据资源、科学数据活动的有效管理”的理念;阐述了科学数据管理及其时代特点、管理的原则;论述了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并基于分类分级的共享机制,探讨了数据发布问题。  相似文献   

6.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之数据联盟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据资源建设是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难点之一。本文比较了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资源建设的三种主要模式,指出数据交换模式更适合于当前目标定位,即建设开放共享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数据联盟模式,由此构建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可灵活地解决数据资源建设和整合问题,从而提高数据的利用率,提升服务质量;并提出了当前构建科学数据联盟模式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两点建议;最后以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的建设为例进行了实例说明。本研究将为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实现科学数据共享的基石语言——XML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逐渐成为新世纪网络“国际语言”的XML;阐述了其在标记语言设计、数据交换与整合、内容管理、Web服务、语义网等应用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其在学科标记语言设计、元数据技术系统、通用科学数据描述与发布、互操作能力、元数据目录服务、精确数据服务与个性化功能服务、数据网格等科学数据共享管理诸方面的基石作用,指出了XML对于科学数据共享技术平台构架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展望了基于XML的科学数据共享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科研主体间际关系的视角阐释科学数据共享价值的内涵,依据主体尺度和主体关系质态论述科学数据共享价值的属性,剖析科学数据共享价值表征。由于科学数据共享本身无法直接满足主体目的,需要主体通过数据共享关系建构和挖掘数据资源才能实现相应的目的,主要体现的是手段性价值,本文从主体身份认同寻求、信任关系建立、共享管理自为秩序生成、学术资本积累、嵌入行为建构等方面来阐释科学数据共享价值的多维表征。  相似文献   

9.
科学数据共享的理论基础与共享机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本文从科技自身发展特点、共享的逻辑起点、法理基础和共享管理系统诸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探讨了科学数据共享的理论基础;并从可共享数据资源的整合及其分类分级、共享政策与法规体系、共享技术、协调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共享机制的建立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地球科学数据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利用网络获得各种数据成为现实,也使得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成为可能。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是时代的需求,为了实现地球科学数据跨系统、跨平台在不同硬件、软件平台下共享在数据层面上,必须制订地球科学数据共享的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地球科学数据的采集标准、共享标准以及进行数据和用户分级;在技术层面上,需要选择适合地球科学数据特点的网络环境,以及开发处理海量异构数据的技术和元数据库,并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We argue that abduction does not work in isolation from other inference mechanisms and illustrate this through an inference scheme designed to evaluate multiple hypotheses. We use game theory to relate the abductive system to actions that produce new information. To enable evaluat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pproach we have implemented the procedures used to calculate the impact of new information in a computer model. Experiments with this model display a number of features of collective belief-revision leading to consensus-formation,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bias and prejudice. The scheme of inferential calculations invokes a Peircian concept of ‘belief’ as the propensity to choose a particular course of action.
T. R. AddisEmail:
  相似文献   

12.
“细胞”一词最早见于日本宇田川榕菴的《植学啟原》(1834),但据沈国威研究,《植学啟原》中的“细胞”是指小胞,非cell。真正用来指cell的“细胞”始见于韦廉臣和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1858),后来该词通过《植物学》传到日本,并在那里流行、定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词又传回中国,并得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列举分析了一些纺织类书稿中常用且易混淆的名词,包括几组《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收录的,但在行业中常用的专业名词,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以达到利于交流、正确认识纺织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动机或者广泛意义上的科学的动机促使蒯因追求特殊的/相对的相似性概念以及普遍的/绝对的相似性概念。蒯因根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繁杂的相似性概念的类别,在他看来,相似性概念对于语言和思想来说是最根本的,而他的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其实是一种语言哲学和思想哲学。因此,准确理解蒯因的相似性概念便成为准确的理解蒯因哲学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5.
“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工程技术划界问题是工程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本文分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已有方案的不足,以"所造之物对于人们的意义差别"为立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划界标准,将工程定义为"价值普遍的(系统)设施";将技术定义为"价值特殊的(器物)产品"。基于此,讨论了与技术造物相区别的工程造物的若干特殊性质。在结语部分,基于工程造物的普遍性质,呼吁强化对于工程现象的社会学及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向来是科学哲学热议的问题,因为它促进了科学哲学中最富活力的讨论。19世纪科学与价值的分离,表现在三方面:科学发展的专业化倾向,这是促使价值从科学中分离出去的强有力因素;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性运动,提供了有利于科学与价值分离的观念形态和思想氛围;蔓延于19世纪的实证论思潮是对以往空泛、浮夸的观念和假设的总清算,尤其那些被看做科学进步障碍的事物。如果说在以往,价值多少在科学中留有余地,那么在19世纪,在上述几种思潮的推动下,科学与价值开始了更为彻底和激进的分离。  相似文献   

18.
技术是鲍曼现代性理论的重要主题。沿着技术本质、起源、发展、后果及问题应对的逻辑线索,鲍曼绘制出一幅动态技术图景。技术是一个具有自我确证性的整体系统,在技术内在逻辑中,在技术上能做就做的指令具有无条件性。技术与现代性具有互动,现代性提供了现代技术起源与发展的文化境遇与动力,技术则进一步构建了现代性文化。技术碎片化运动导致了风险社会的凸现和道德自我的退隐。适应现代技术行为模式,从现代伦理学转向后现代伦理学,倡导技术责任有望解决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19.
达尔文学说引起了如此广泛的激烈争论 ,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方法论思想本身所具有的革命性质。由于它既不符合当时流行的培根传统 ,又不满足休厄尔和穆勒的方法论思想 ,甚至 ,波普尔对达尔文理论的方法论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达尔文的方法论是产生进化论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民粹”(或“民粹主义”)是与“精英主义”相对的概念。诸多领域都已出现了民粹思维和实践,但其概念较为模糊。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和俄国民粹派实践是民粹话语的经典形象。评价视角上,民粹是以草根或平民价值为导向、是富含情绪化和批判性的思维和实践。思想内核上,民粹一是主张以“大众”为中心、奉行“人民至上”,二是以“精英”的视角构建的思想体系,三是一个矛盾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