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科技知识动漫》2009,(7):56-57
中外神话中都有“第三只眼”的传说。在我国京剧《孙悟空大闹天宫》中,二郎神杨戬的脸谱都勾三只眼,这“第三只眼”具有特异超凡的功能,能够识破孙大圣的“七十二变”。在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印度教“三神”中的“破坏神’’湿婆也有三只眼,其中两只眼睛与凡人无异,、而第三只眼却长在额头中间。人真的有“第三只眼”吗?  相似文献   

2.
弗洛拉·恩瓦帕因其为尼日利亚第一位发表作品的女性作家而占有独特的地位。她的小说作品包括4部长篇小说《埃福汝》(1966)、《伊都》(1971)、《一个就足够了》(1981)和《女人就是不一样》(1986)以及篇幅短得多的《永远不再》(1975)。她是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其文学天赋不仅表现在已经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这就是拉各斯及其他故事》(1971)和《战火中的女人们及其他故事》(1980)。而且表现在她为小学生创作并发表的儿童故事。最近,她又出版《卡萨瓦之歌与稻米之歌》,从而进入了诗歌世界。  相似文献   

3.
陈燕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02-104
古代中日两国吟咏爱情的诗歌中,“秋风”一词时有所见。从日本最早的古典和歌大成《万叶集》中所记载的、由女歌人额田王所咪的“思近江天皇咏秋风歌”可知,它与中国六朝闺怨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秋风”语象在当时的中日诗歌中具有不同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翟永明是后朦胧诗和女性诗歌的代表诗人。她的诗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黑色时期”和“白色时期”。她黑色时期的诗歌大量地运用黑色意象群,并大量地抒写梦幻,从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女人的命运;她白色时期的诗歌则大量地运用白色意象群,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一切。总之,翟永明前后期的诗歌,由于采用了独特的视角、个人化的思考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因此她的诗歌获得了一种美学上的独特力量。  相似文献   

5.
1954年1月,《臧克家诗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臧克家诗选》的初版本。臧克家心底对1954年版《臧克家诗选》有不满的“情绪”,觉得诗选的出版方式是对他人格的“侮辱”。1956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增订版《臧克家诗选》,此版中诗人对入选诗歌进行扩充,容量变得很大。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启动《臧克家诗选》出版,目的是对诗人一生的诗歌历史做历史展现,臧克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进行了组合。1986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后一次修订《臧克家诗选》,这是最高级别的官方文学出版社的“最后定本”,它成为四个版本中最厚的版本。从《臧克家诗选》的版本变迁中,我们发现:涉及抗战之前、抗战期间的诗歌入选篇目,臧克家主要依据的是1945年版《十年诗选》,他大体没有超过这个“限度”。这从侧面看出臧克家对《十年诗选》的独特感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真正初版的“臧克家诗选”。  相似文献   

6.
自居易的《新乐府》有入乐之动机,却无入乐之事实,故本质上属准歌辞。本文提出“歌辞造型”的概念,认为自居易在《新乐府》中十分注重“歌辞造型”,并以《七德舞》、《法曲》、《海漫漫》、《天可度》为例进行了分析。后世的许多研究者往往从评“诗”的标准出发,对白居易《新乐府》的艺术性提出一些批评如形式刻板、直白浅俗、冗长繁复、不合规范等,其实如果从歌辞的角度来看这些恰恰是其佳处。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诗歌有大量的山水诗、田园诗,它们多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来抒情,这种特色的古老源泉可追溯到《诗经》中的“兴”。考察“兴”的物象的特点,“兴”与下文联系的程度以及关联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诗歌发展初期,古典诗歌的“情”与“景”二者关系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张怡 《世界博览》2010,(21):81-81
1946年,一群黑人女工在南方的一家烟草工厂举行罢工,天上下着瓢泼大雨,不少人离开了游行队伍。这时候,一名罢工中的女工突然唱起了歌——《我一定会胜利》。不过,她把这首南方黑人教会传唱的歌曲中的“我”改成了“我们”,这首歌也随之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个人的自我鼓励被升华为集体的团结与凝聚。  相似文献   

10.
韶关学院中系温阜敏副教授的《论如歌一艺评论读本》于2004年8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新视野书系”中的一种,也是温阜敏副教授继2003年出版的《学视野话语》之后的又一本艺论集。《论如歌》紧密结合粤北新时期的艺实践,运用美学、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对学、影视、曲艺、音乐、写作、化等作品与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杨沫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从她60余年文学创作道路上,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丰收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朝气蓬勃的、爱国主义的、革命的、中华民族的女作家。杨沫的文学创作不仅在内容上是健康向上,充满了革命精神;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多大胆的开拓,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从《青春之歌》、《英华之歌》、《芳菲之歌》这“三歌”的创作实践中,杨沫在艺术构思、题材开拓、人物塑造以及美学追求几个方面都显示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她的经验对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臧振华  韩峰 《科技信息》2007,(12):116-116,165
弗罗斯特认为“诗歌是通过喉咙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诗歌的意义蕴藏在句子的“声音”之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句子声音理论,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以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驻足》为例,分别从诗歌的格律、音韵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理论,即句子声音观,进而探索弗罗斯特诗歌独特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3.
谐音:从修辞到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谐音:从修辞到文化李晋荃,王希杰一、引言日本学者加藤阿幸女士在她的专著《徐志摩诗歌的浪漫性和音乐性》中分析了诗人徐志摩的一些独特的中译名,如:“翡冷翠”(Firenze)①,徐志摩把“斐”改为“翡”,可能想以翡翠的绿色光辉来赞美佛洛伦。因为据传说,在...  相似文献   

14.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党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有”其中似乎确凿是有一些野草.”一句,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均把“确凿”的“凿”注音为“zao”,解释为“确定”.这两处的注音都是错误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辨析其正确读音.首先,直《现代汉语词典》“凿”有两种读音:1、凿zao①凿于。②打孔;挖掘~井一一个窟窿。2凿zuo<书>明确;真实:确~.从字典的注音释义米看,第一种读作“zao”的“凿”有两种解释,一是名词,凿子,乃是一种工具;二是动词“打孔”、“…  相似文献   

16.
歌德的作品恰如一台多棱镜,折射出人生五彩缤纷的光芒,其间,狂部歌手的激情、泛神论者的明彻、智者的聪颖与哲理浑然一体,以至人们难以用文学史上惯用的什么主义和流派来简单地界定歌德及其创作。笔者结合歌德的创作实际和有关言论,权且称为“辩证法的艺术”。在作者《大告白的片断》、诸多抒情诗歌特别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浮士德》等作品中,可以说“辩证法的艺术”大致贯穿了歌德一生的创作。爱情,历来是诗人们讴歌的”永恒的主题”.但歌德诗歌所写的爱情从来就没有落入某种模式或单一的主题与概念的尊自。他写由于失恋而绝望…  相似文献   

17.
对于张爱玲来说,戏曲是她观照“中国”及其“传统”与“现代”的绝佳视角之一,她在创作中也借用戏曲展开互文式的写作,制造新的“传奇”。其自传性小说《小团圆》中写九莉在乡间看戏的第九章可以看作是解读《小团圆》的一把钥匙,从张爱玲对于戏曲“大团圆”模式思考的不断深化,揭示出九莉和邵之雍在理性层面的冲突、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角力。九莉最终用“具体”克服了“抽象”,以“小团圆”嘲弄了“大团圆”。  相似文献   

18.
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日》、《青春之歌》、《红岩》、《红旗谱》等6部著名长篇小说为例,分析“十七年”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成就与不足,并从创作方法和文艺方针角度作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19.
和西方上古的长篇史诗相反,中国古典诗歌以其强烈的抒情色彩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放光华,而这中间最激动人心的往往就是那些洋溢浪漫激情的篇章。从《诗三百》的《蒹葭》到屈原的《离骚》、《天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乃至李白的《蜀道难》、《行路难》;李商隐的《无题诗》,直到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豪放派诗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其中闪烁  相似文献   

20.
每月,只要《湖南安全与防灾》一到,她就成了办公室的“抢手货”,大家争相传阅,同样,阅读《湖南安全与防灾》也是我的“必修课”,一天不看,就像生活中缺少了什么似的。《湖南安全与防灾》为什么深受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