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火焰传播过程建立了火花点火发动机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和释放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了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汽油机燃用稀混合气,采用低压缩比、适当推迟点火提前角以及采用边缘布置火花塞等均可有效地降低顶环岸间隙内未燃碳氢的生成量,达到降低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汽油机燃用含氧燃料时碳氢生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测示功图以及顶环岸间隙和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处未燃碳氢形成和释放过程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火花点火发动机燃用含氧混合燃料时顶环岸间隙和润滑油膜处形成的碳氢量.计算结果表明,含氧混合燃料在润滑油中的溶解性低,可有效减少燃油在油膜中的吸附量,进而减少缸内未燃碳氢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3.
开展了不同顶岸间隙时火花点火发动机未燃碳氢排放的实验研究,并对顶岸间隙宽度对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最佳的顶岸间隙宽度应为1.3倍双壁激冷厚度,在此条件下火焰将传播进顶岸间隙内,烧掉其内积蓄的未燃碳氢量,这样即能达到有效降低发动机排气未燃碳氢(排气碳氢下降35% ̄50%),又不会对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产生较大影响(功率下降0.5% ̄1.5%,燃料消耗率增加1% ̄3%)。  相似文献   

4.
顶岸狭缝间隙对汽油机未燃HC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汽油机起动及怠速工况下活塞顶岸狭缝处瞬态温度的测量以及对瞬时未燃HC排放的测量,探索在该工况下未燃HC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顶岸狭缝间隙在总体未燃HC排放中所占的比例,为进一步研究降低火花发动机在起动及怠速工况下未燃HC的排放提供了依据.文中建立了火花点火发动机起动热机工况下顶岸狭缝间隙处未燃HC生成的数学模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证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雷诺类比法研究了火花点火发动机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处未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过程,研究了结构和运转参数对润滑油膜处未燃碳氢吸附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提高缸套壁面润滑油温度,提高发动机转达,燃用较稀混合气以及使用低压缩比等措施均能减少缸套壁面润滑油膜中未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量,达到降低发动机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火花点火发动机缸内壁面积碳层中未燃碳氢生成和释放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了积碳层和上未燃碳氢的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发动机转速一定时,存在一有效扩散厚度,未燃碳氢的吸收和释放发生在这一有效扩散厚度内。同时指出提高发动机转速,燃用烯混合气和使用低压缩比都可降低积碳层中未燃碳氢生成量,达到了降低发动机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雷诺类比法研究了火花点火发动机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处末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过程,研究了结构和运转参数对润滑油膜处末燃碳氢吸附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提高缸套壁面润滑油温度,提高发动机转速,燃用较稀浊合气以及使用低压缩比等措施均能减少缸套壁面润滑油膜中末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量,达到降低低发动机末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沉积物对汽油机碳氢排放物形成的预测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汽油机燃烧室沉积物处未燃碳氢生成和氧化模型,测量了有、无燃烧室沉积物时发动机排气中的碳氢摩尔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存在将增加发动机碳氢排放量,在本实验用机及实验条件下,沉积物将使发动机排气中的碳氢摩尔浓度增加20%~30%.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出沉积物形成的排气碳氢摩尔浓度  相似文献   

9.
在利用激光干涉法测量定容燃烧弹燃烧室狭缝间隙内未燃混合气热力状态参数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狭缝间隙宽度下狭缝内未燃混合气双壁激冷厚度的变化规律,定量地计算了狭缝容积内未燃碳氢(UHC)的生成量。结果表明,狭缝间隙处未燃混合气的双壁激冷厚度不仅与狭缝宽度有关,也与未燃混合气在狭缝内所处的位置有关,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存在一临界狭缝宽度,超出这一宽度将有助于火焰在其内部的传播,从而降低UHC在缸内的生成量,在本实验的条件下,在火焰传播到狭缝入口处时,入口处双壁激冷临界厚度为0.5mm,这与作者根据纹影拍照得到的结果相符。实验结果也表明,火焰传播到狭缝入口处时,狭缝内UHC量将增加到燃烧开始时的4倍左右。  相似文献   

10.
柴油机燃用二甲醚时采用排气再循环降低NOx排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单缸直喷柴油机上燃用二甲醚和采用排气再循环时,进行了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燃用柴油相比,发动机燃用二甲醚可以实现无烟燃烧,NOx降低30%,未燃碳氢和CO2排放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以在实验基础上获得的电火花等效计算数据为能量输入,并按照粉尘云的点火机理建立了完整的粉尘云最小点火能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研究了粉尘粒径、粉尘质量浓度、湍流度、火花能量密度及火花放电时间对最小点火能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将模型计算与实验测量相结合将使粉尘云最小点火能的确定更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12.
汽油机燃烧过程的一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汽油机燃烧过程的一维数值模型。在模型中,假设火焰前锋面为柱形,它从火花塞中心向气缸壁面传播;各计算量均作为曲轴转角和燃烧室径向位置的函数;系统中的瞬时反应率遵守双分子碰撞的 Arrhenius 关系;应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偏微分方程组。实例计算表明,示功图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符合。使用这个模拟方法可以计算气缸内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径向变化,并能预测火花塞的径向位置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粉尘云在电火花作用下的着火敏感性,以钛粉为研究介质,通过以电火花能量释放速率为源项的气-粒两相能量守恒方程建立模型,获得了电火花作用下放电火花能量、粉尘粒径、环境氧体积分数、环境温度及湍流程度对粉尘云着火延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粉尘粒径大小对着火延迟的影响最大,越小的颗粒其着火越迅速;环境温度比室温高50~100K时,粉尘着火延迟时间显著缩短;湍流会加速颗粒间换热速度,缩短着火延迟时间;点火能量与环境氧浓度对着火延迟的影响较小.通过模拟计算扩展了实验研究,也为相关粉尘爆炸预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离子电流法在发动机燃烧室内工作过程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描述了一种新的发动机信号检测方法———离子电流法 ,即直接利用火花塞电极作为传感器检测汽车发动机燃烧室内工作过程信号的方法 .当发动机工作时 ,由于工况不同、燃气密度不同 ,通过火花塞离子电流的大小及变化也将不同 ,因此利用火花塞电极作为信号感受器 ,可以检测诸如缸内压力、负荷、失火等发动机信号 ;为了获得不同目的的信号检测 ,作者首次在火花塞电极两端加不同的电压 ,获得了发动机在做功冲程以及进、排气冲程中的离子电流信号 ,为今后进一步检测其它信号 ,如爆震、排放等奠定了基础 .  相似文献   

15.
最小点火能(minimum ignition energy, MIE)是表征可燃粉尘爆炸危险性的核心参数,其测试准确性对粉尘爆炸控制至关重要。然而最小点火能测试方法多样,测试结果有诸多影响因素,不利于粉尘爆炸控制工作开展。为此,梳理了最小点火能测试过程中粉尘分散、静电火花发生、火花能量计算及最小点火能判定等阶段不同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分析了粉尘理化性质、粉尘分散状态、火花发生参数以及测试环境等因素对最小点火能测试结果的影响,归纳了近五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由于能源和环保的要求,火花点火天然气发动机以高效、低污染燃烧的优点正在迅速发展。为了分析和研究这种发动机的燃烧过程,预测多种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火花点火式天然气发动机的准维燃烧模型。根据倒拖发动机的实验结果,对缸内紊流的衰减和产生进行了模化,提出了缸内紊流强度计算的方法。试验表明,模型的计算值和试验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该模型计算精度高、工程应用方便,为缸内燃烧过程分析、性能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汽油机燃烧过程的多维数值模拟进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 Navier-stokes 方程。文中对方程组的离散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选用适当的有效粘度以考虑紊流的影响,可燃混合气的瞬时反应率遵守双分子碰撞的Arrhenious 关系,点火过程用局部加热过程考虑,最后给出了二维轴对称问题的解.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本模型对汽油机燃烧过程中缸内的流场,温度场、压力场和浓度场的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都能定性地给予较为满意的描述.  相似文献   

18.
文中详细分析了摩托车用磁电机用于点火时的物理过程和产生电火花的条件,导出磁电机所能产生的点火电压及短路电流,火花放电过程的火花电流等表达式,并论述了断电器断开角和接通角,电容器电容值及升压变压器参数等对点火性能的影响及其合理选取。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发动机燃烧过程在线监测中,以火花塞作为传感器测量并分析离子电流信号时,测得的离子电流信号易受到火花点火干扰的问题,将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盲源分离方法应用于实测火花塞电流信号的分离.采用盲源分离法对实测火花塞离子电流信号进行分析,能够很好地抽取出无火花尾干扰的离子电流信号和点火火花尾信号,其离子电流在上止点附近和压力峰值附近分别出现明显的火焰前锋区和焰后区两个峰值.对同一转速、不同废气再循环(EGR)率的实测离子电流信号进行了盲源分离,结果表明:随着EGR率的增大,离子电流的两个峰值均会减小,且峰值出现的时刻均有所推迟,同时点火火花尾对离子电流信号的干扰也会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