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果你问.中国现在最热的产业是什么?所有人都会告诉你,互联网以及与互联网沾边的产业。互联网何以如此热火朝天?本质上.它的革命意义在于:消除一切中间介质,让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见面.由消费定义生产。它极大地刺激了消费.也带动了生产。但它真的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了吗?如果用科技创新的硬指标来衡量,恐怕没有。或者说.虽然我们的消费"规模"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但所消费之物.所生产之物.服务消费与生产的智能系统、硬件水平、基础研发.并未实现"质"的跃升与突破。"软"应用迅速普及固然可喜;但其支撑体系是"硬"实力。产业的跃升.本质上是科技创新的跃升.是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体系的跃升。没有产业的跃升.无论是消费、还是生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文化存在精英与大众文化的差异,城市和乡村文化的距离,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矛盾的非均衡性发展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化构成威胁的因素: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我们反对虚无主义,让古今中外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世界;反对技术主义,让技术不要控制万物和人;反对享乐主义,让欲望不要越过其当代历史所确定的边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建民族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淡淡的咖啡香味伴随着清醒,但这清醒背后该选择忙碌还是轻松?是录找"第三个好去处",还是在"挥霍时间"中激发灵感?在两种咖啡文化的撞击中,我们也许只能把它们全都归于情调,不妄论之。  相似文献   

4.
在消费时代的诸多方面.但广从而让我们更好的.生活世界越来越离不开广告。广告在展现出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显现出自身告作为一种欲望的表达才是最根本的。从欲望的视点来透视广告会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理解广告.把握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6.
"山寨文化"究竟是集假、盗、仿之大成的盗版文化、侵权文化,还是对原有事物进行创新再造以体现个性的多元文化之一种?"山寨文化"之路今后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呢?本文做了基本论述,得出了在对待"山寨现象"问题上,要深入研究它的理念和背景的情况下,肯定它的价值、包容它的存在、规范一些行为和社会道德,让其在发挥民间智慧和创造力,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市场流通和消费方面发挥作用的基本论断。  相似文献   

7.
正赤水桫椤保护区,把一个侏罗纪秘境留给了我们。大多数远古时代的生物已成为化石埋于脚下。曾几何时,你是否会在看到电影中庞大的远古生物时感到震撼?你是否想过在时间长河中掬起一抔河水,与远古时代进行一次对话?地球悠悠几十亿年的岁月,无数生命消逝在过往中,最后只化为冷冰冰的石头,待后人发掘后,从上面找到一些过去的蛛丝马迹。岁月无情,往日难现,但终究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秘境",让我们还能从中去寻找、去发现、去感受逝去的远古,下面就和我一起走进"侏罗纪时代的秘境"——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8.
说到珍稀而昂贵的真菌,你可能会列出很多,但对冬虫夏草还要加一个"最"字,正所谓"一两虫草三两金"。它为什么会这样名贵?现在能够人工培育吗?在即将迎来它的"疯狂"采挖期之时,让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  相似文献   

9.
消费与幸福     
人为什么要消费?人们从消费中获得什么?也许你会觉得这些问题幼稚可笑,其实,这里也有学问。人有各种欲望和需要,消费就是满足这些欲望和需要的主要方式。在消费过程中,人的欲望和需要得到了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快活的感觉、愉悦的感觉,也可以说,得到了幸福。  相似文献   

10.
李炬红  蒲志仲 《科技信息》2007,(23):191-191,126
经济学(economics)实际上是一门选择的学问。一方面是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也就是说,社会、家庭和我们每一个人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比如,你无法拥有你想要的一切消费品,你不可能在一天的时间里看电视、复习、逛街、旅游、考试……,你的欲望超过了你所拥有的金钱和时间。因此我们必须权衡取舍,做出决定。  相似文献   

11.
声音     
《科学世界》2013,(2):94
下期看什么?超弦理论美剧《生活大爆炸》中,谢耳朵(Sheldon)煞有介事地大讲超弦理论的冷笑话,作为观众的你,是不是感觉有点像在听天书?这年头,不知道火热的"超弦理论",简直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拯救的机会来啦!下期的特别策划,请给我们1小时,我们会让您从里到外搞明白它!根据超弦理论,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弦"汇集而成的。无论是人体,还是您手里拿的这本杂志,一切东西不断分割下去的最终结果,都是一种极其微小的"弦"。也就是说,"自然界的最小零件"就是弦。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算法     
正是什么让人类如此与众不同?人类是拥有文化的物种吗?我们如何具备了心智能力?语言文化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我们选择了一夫一妻制?社群如何给我们带来集体感和归属感?……这些问题将带你重新认识自己,揭秘人类卓尔不群的6大特质。《人类的算法》是"邓巴数"提出者、著名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经典著作,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罗宾·邓巴"深度理解社群"四部曲之一。邓巴教授通过进化、心智、伴侣关系、语言本能、  相似文献   

13.
初读张波的《圣土》(载《小说选刊》1988年第1期),也许不会立时让我们拍案激赏。但掩卷思之,心空渐渐会被一种独异的氛围笼罩起来。是横亘于那短小文本的解读对象?还是简约而凝重的叙述呈示出来的丰厚意蕴?抑或散溢通篇的那种哀艳而沉壮的情调?这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感受。这感受的获得,导引我们去摄取作者新异的审视眼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手头里到底有没有钱?这不是个能够一概而论的命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突如其来的财富面前,我们显得足够豪气,大方。我们喜欢大LOGO,喜欢红绿配,喜欢英文字母。当然,在海外败金除了要有气魄,还要让外国人知道我有这份花钱的实力。签证官问我去美国干什么?两个字,消费。所以,这里面的故事,多的很。  相似文献   

15.
"大脚印"从空中一步一步"走"过来、"奥运五环"从地面上渐渐"坐"了起来、巨大的升降舞台从"地坑"中升起,托起神奇的卷轴……难道我们走入了魔法世界?不不不,这只不过是8月8日晚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所呈现的。然而这神奇的一切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打开奥运魔盒……  相似文献   

16.
幽谷谜光     
正"深山古屋的屋顶为何从不落叶?村里的夜半怪声从何而来?关掉的电灯为何自行亮起?触电的老汉怎么毫发无伤?这一切的背后,是鬼神作怪还是超自然的力量?敬请关注今晚8点的《科学逗你玩》,让我们跟随镜头走进探秘者的内心世界……"当默克饱含热情地看完这档节目,最后知道真相的他眼泪掉下来——原来是山里风太大,村头胖子呼噜响,灯泡拧得不够紧,老汉手上茧太厚,被吹嘘成了神神鬼鬼的事!"能不能来点靠谱的?"醉心于研究神秘事物的默克,已经欠下投资人查理一大笔钱,整天四处  相似文献   

17.
如果有人问有多少孩子玩过电脑游戏?恐怕谁也说不清。因为这个数字太过庞大;而让孩子们痴迷的游戏之中又有多少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开发的?恐怕也没有人说得清!因为我们自己开发的游戏软件实在少得可怜。无论是人口、地域还是计算机应用市场,我们都当之无愧称得上是个大国,但我们又实实在在是个软件“小国”。软件上处于劣势,文化也就遭人侵袭。面对这个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游戏产业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究竟是什么,又有什么作用?让我们走进自然,为健康"干了"这杯负氧离子!春天,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春游,或去周边的公园,或索性直接去稍远一点的森林,亲近自然,你会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神奇魔力!可是,谁能说清楚个所以然来,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有这么神奇的感觉呢?凡事皆有因。我们的清新之感与大自然中这种物质不无关系,那就是负氧离子。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世界》2013,(6):96
在使用日常用品时,我们觉得理所当然,殊不知它们背后都隐藏着巧妙的构思!微波炉为什么能加热食物?家用净水器是如何净化水的?IC卡为什么可以读取资料?暖宝宝为什么能发热?速溶咖啡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环顾四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品。虽然每种物品的功能和使用目的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在平常使用这些物品的时候,大多数人只关心使用效果是否如意,却往往忽略了其中的原理和构造,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有人或许会说:"就算不知道结构和原理,我一样能用,平时我也根本不去看产品说明书什么的。"的确,越来越方便的产品设计,让我们很多人都能"拿来就用",而不必从头学习。但是,如果我们从科学的视角去剖析这些生活用品,进而领略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在拥抱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率之时,有关智能的一切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感知能力,正如《颠覆医疗》一书的作者所说,我们用汽车高铁感知速度,用气温压强感知温度,用时间感知饥饿(譬如说几点需要吃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而人类原有的感知能力,或消失或退化。那么,未来我们自己身体的控制大权到底属于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智能设备,还是强大的数据采集手段,还是逐渐被环境所改造的基因?至少我们知道一点:病患者和医生的关系将因信息化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