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循环伏安法(CV)和双阶跃计时库仑法(DPSCC)研究了槲皮素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在DNA修饰玻碳电极上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以与DNA发生强烈的作用.其作用模式是静电模式,与DNA作用的表面键合常数为K=(3 80±0 3)×104L/mol,键合位点数为1(/每个碱基对),在DNA修饰电极上槲皮素氧化形式与还原形式的键合常数比为KOx/KRed=2 56.  相似文献   

2.
在pH 2.21~4.35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引起较DNA或蛋白质单独存在时的共振光散射(RLS)信号的强烈增强.用于分析蛋白质与DNA结合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DNA与蛋白质之间存在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波长315...  相似文献   

3.
以吖啶橙(AO)为探针,在Tris-HCl(pH=7.40)缓冲溶液中,采用荧光光度法及黏度法研究了偶氮胂Ⅲ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发现,偶氮胂Ⅲ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部分插入模式,摩尔结合比为2 1,25℃时的结合常数为4.10×106L/mol。通过热力学研究认为偶氮胂Ⅲ与DNA的相互作用为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设计合成一种希夫碱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水杨亚胺(L)及其铜的配合物Cu(L),运用红外、紫外、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同时在pH=7.5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溶液(Tris-HCl)中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该配合物Cu(L)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配合物Cu(L)与DNA的作用模式是插入式模式,测得Cu(L)与DNA的结合常数为K=2.0×104mol.L-1,线性相关系数r=0.999 5,并且还用不同的离子强度和不同的浓度[Fe(CN)6]4-对Cu(L)配合物与DNA体系的荧光光谱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其相互作用模式是插入式.  相似文献   

5.
槲皮素在磷脂浇铸膜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0.1 mol/L(pH=4.7)的HAc-NaAc缓冲溶液中,对用卵磷脂浇铸膜修饰的玻碳电极对槲皮素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考察了扫描速度、酸度和离子强度等对其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槲皮素与卵磷脂极性部位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引起浇铸膜结构的改变,槲皮素分子可以穿过卵磷脂浇铸膜到达电极表面.本研究使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槲皮素与卵磷脂膜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6.
以吖啶橙(AO)作为分子探针,在Tris-HCl(pH=7.40)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粘度法等研究了γ-CD-ARS包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γ-CD与ARS包合的摩尔比为1:1,包合常数Kf=4.42×103L·mol-1.γ-CD-ARS包合物与DNA结合的摩尔比为6:1,在17℃时包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θ17℃=2.22×105L·mol-1.荧光探针法、磷酸盐法和粘度法研究综合表明γ-CD-ARS包合物与DNA以部分插入的混合模式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六氮杂镍的配合物(Ni(Ⅱ)L-1,8-二羟基乙基-1,3,6,8,10,13-六氮十四烷高氯酸镍).用电化学、荧光光谱及黏度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电化学实验表明,Ni(Ⅱ)L在Tris-HCl缓冲溶液(pH=7.3)中的氧化还原是1电子转移过程,Ni(Ⅱ)和Ni(Ⅲ)配合物对DNA键合常数的比值(K2 /K3 )为3.2;荧光实验表明该配合物与DNA具有明显的嵌插作用,其结合常数为2.15×104L/mol;黏度实验表明Ni(Ⅱ)L可使DNA发生卷曲或扭结作用.实验均表明Ni(Ⅱ)L和DNA相互作用为部分嵌插和部分沟谷结合的混合模式.在H2O2存在下,凝胶电泳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证明Ni(Ⅱ)L对ct-DNA和pBR322 DNA的劈裂能力均增强.  相似文献   

8.
通过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L-半胱氨酸修饰电极,利用该修饰电极研究了Cu2+存在下多巴胺(DA)与鲱鱼精DNA在Tris-马来酸缓冲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7.0 的Tris-马来酸缓冲溶液中,DA在聚L-半胱氨酸复合膜修饰电极上有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加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下降,说明DNA和DA能发生相互作用.再加入Cu2+后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更大,说明Cu2+对DA和DNA的相互作用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盐酸小檗碱为荧光探针,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技术和粘度法研究了岩白菜素与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随着DNA浓度的增加,岩白菜素在215 nm处的紫外吸收峰发生红移和吸光度的降低,表明岩白菜素与DNA之间存在着嵌插作用.随着岩白菜素浓度的增加,BR-DN...  相似文献   

10.
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荧光探针研究了酒石酸长春质碱和鲱鱼精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DNA对酒石酸长春质碱产生了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判断为静态猝灭.计算了25℃和40℃两个不同温度下酒石酸长春质碱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38×104和5.85×102,结...  相似文献   

11.
HA型粘结剂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红外光谱、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测试技术对HA型粘结剂分子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若n(C)/n(H)>1.3,则η>7.0×10-3Pa·s;若n(C)/n(H)<1.3,则η<3.0×10-3Pa·s;若ΔB≤7×10-4T,则η≥7.0×10-3Pa·s;若ΔB≥8.5×10-4T,则η≤3.0×10-3Pa·s;若n(H芳香)/n(H)≥0.65,则η≥10×10-3Pa·s;若n(H芳香)/n(H)<0.6,则η<3.0×10-3Pa·s;粘结剂分子中碳氢原子数比、峰宽、芳香氢所占脂肪氢与芳香氢总量的比值与其性能的表征量(粘度)呈线性相关,为粘结剂粘结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为粘结剂的筛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Cr(Ⅲ)-5-Br-PADAP-NH2OH配合物的组成比,得到Cr(Ⅲ):5-Br-PADAP:NH2OH=1∶1∶1.并通过紫外一可见及红外光谱对该配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推断出该三元配合物的配位情况及结构。  相似文献   

13.
设Mc=(A C 0 B)∈B(X( )Y)为定义在Banach空间X( )Y上的上三角算子矩阵.讨论了Mc的左(右)谱σl(σr),左(右)本性谱σle(σre)和本性谱σe的填洞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四种发光细菌的生物发光的微分光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明亮发光杆菌,福鱼发光杆菌,哈维氏弧菌和青海弧菌,四种发光菌,每种选取二个菌株检测其生物发光的一阶和二阶微分光谱。结果表明不同种的发光细菌的微分谱有显著差异,同一种菌的不同菌株则无显著差异,提示生物发光光谱,微分光谱可作为发光细菌菌种分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分别在不同浓度的碘乙酸、脲和Ca2+存在的条件下,测定了相对分子质量为89000的糖化酶组分的圆二色性谱和荧光发射谱,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乙基麦芽酚对胰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证实了乙基麦芽酚对胰α-淀粉酶活性具有激活作用.证实了乙基麦芽酚与胰α-淀粉酶间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求出了猝灭常数以及乙基麦芽酚与胰α-淀粉酶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根据Ross 判断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结合力性质的规律推测,乙基麦芽酚与胰α-淀粉酶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用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探讨了乙基麦芽酚对胰α-淀粉酶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二维红外相关光谱法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维红外相关光谱法是二维相关光谱技术在红外光谱领域的渗透和发展,已成为光谱分析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综述了二维红外相关光谱法的发展历程、获取谱图的方法、相关原理、谱图的性质及解释规则,并举例说明其在聚合物、化学、生物学、中药学、液晶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光谱法研究苯甲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方法研究了苯甲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体外相互作用。苯甲酸钠的加入使得白蛋白紫外吸收光谱中210nm处的峰值逐渐降低,峰位红移。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测量结果显示随着苯甲酸钠的加入白蛋白中α-螺旋的百分含量减少。白蛋白中色氨酸残基的荧光被苯甲酸钠淬灭。以上光谱结果表明苯甲酸钠引起了BSA构象的变化,1mg的BSA中加入10mg苯甲酸钠,就会造成BSA损伤。  相似文献   

19.
紫外、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化探样中痕量芳香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优化化探样品中芳烃的测试条件。方法用优化后的条件对陕北地区化探样品中芳烃的石油醚萃取液进行了光谱分析。结果与国家行业标准相对照得出了一些新的测试参数。结论使用优化的测试条件分析化探样中的芳烃,其荧光强度更强、更稳定。化探样萃取液的紫外吸光度与萃取时间及称样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基质组成、化学键结构对荧光材料(Y,Zn,Sr)3(P,VO4)2:Eu3+,Bi3+的发光性质和基质敏化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基质中引入Y—O—V直线链,对基质的吸收和发射跃迁、能量传递有着良好的敏化作用。从理论上探讨了能量传递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