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诗经》本是上古文学作品,汉代经儒家神化处理遂变文学作品为儒家经典。本文力图从西周时期的“以声为用”,春秋至春秋战国之交的“声义皆用”及战国时期的“以义为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诗经》在先秦的流传与应用。以期揭示《诗经》变成儒家经典这一嬗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诗经>本是上古文学作品,汉代经儒家神化处理遂变文学作品为儒家经典.本文力图从西周时期的"以声为用",春秋至春秋战国之交的"声义皆用"及战国时期的"以义为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诗经>在先秦的流传与应用,以期揭示<诗经>变成儒家经典这一嬗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屈赋中居于句首的修饰语"纷"在一定条件下,与其处在宾语位置上的名词中心语间隔出现,形成"纷……x+名词中心语"的悬空格局.悬空的条件是:修饰语"纷"的中心语在宾语位置上已经与一个修饰语x紧邻共现.悬空的原因是:(1)与修饰语x相比,"纷"同名词中心语的语义关系相对较远;(2)修饰语x已经与名词中心语在句中组合成一个标准音步,更外层的修饰语"纷"必须被安置在句首一端,才能保证诗行主体部分仍是标准音步构成的韵律节奏.悬空的作用:(1)诗行主体的双音节节奏,是对<诗经>确立的标准音步的重复和回应,以确认屈赋作为诗的性质.(2)安置在诗行之首的非标准音步,是屈赋的创造,它们形成了楚辞不同于<诗经>的错落悠扬之美. 相似文献
4.
六朝是一个诗和骈文并存的时代,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六朝骈文受五、七言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量运用五、七言诗句,突破四、六句式的限制,呈现出明显的诗化倾向.这使骈文的形式更为活泼,文气更为流畅,给骈文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交化.宫体诗的代表作家几乎曩括了齐、粱、陈三代的优秀文人.当这些写轻艳宫体诗的文人来创作骈文时,就不可避免地用轻浮华靡之体写雕琢绮艳之词.受宫体诗风的影响,六朝后期骈文中亦多哀思之音、绮靡之词. 相似文献
5.
胡改英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2,(1):42-44
苏轼是词坛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词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二是自是一家,开创了豪放一派。这种词学观念无疑具有开放的革新的意识,把词从艳科小道的品质和地位提高到诗的地位上来,使豪放与婉约并存,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103-107
以文化人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策略。以文化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意义重大。当前高校以文化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过程中存在由谁来化、用什么文来化、化什么和怎么化等现实困境。需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扬先进文化旗帜,关注大学生文化需求动态,创建科学的化人方式与制度等路径,构建以文化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良好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7.
韵律词边界的协同发音问题——对语音合成自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玉玲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8(Z1):645-651
就目前语音合成自然度的现状,探讨了合成语音中韵律词边界V#C,VN#C之间的无声间隙和过渡音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合成语音中词或短语之间的顿挫感和个别音段自然度较差的问题.该文在基于对普通话协同发音生理(EPG)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韵律词边界存在的协同发音现象并提出了解决合成自然度问题的方案.结果表明:韵律词边界闭塞(GAP)和停顿(SP)的区别在于,停顿表现在元音韵尾无过渡音且时长延长,辅音无声段时间较长,而闭塞则不同;语料库中增加擦音前韵尾的标注信息作为合成的匹配规则,可以消除合成中擦音前的顿挫感;韵尾过渡音中舌前辅音前面的韵尾F2上升,舌前辅音中的翘舌音/zh,ch,sh,r,l/使韵尾的F3下降.舌根音、唇音和唇齿音使前面的韵尾F2下降;语调短语的韵律词边界没有V#C、VN#C的过渡音且边界间是停顿而非闭塞,不存在协同发音现象. 相似文献
8.
9.
设计了以向题为导向的历史为社会课堂教学模式,以盛唐触景诗分析为教学案例,演示了该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什么?这是办好大学必须弄清楚的重大问题。文章从大学是什么和大学不是什么两个方面,对大学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深刻阐述了现代大学的性质与职能。基于对大学是什么的反思,提出了办好现代大学的三条对策性意见。办好现代大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无私关爱学生,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充分尊重教师,必须加强管理,增强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韩愈“以丑为美”和雨果“美丑对照”都强调“丑”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韩愈以日常人、事入诗,影响了宋诗的平易之风,以怪诞奇异之事入诗,拓展了宋诗的表现领域;雨果的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美丑对照观念影响了波德莱尔与罗丹等人。他们的“审丑观念”及“丑”在创作中的大胆运用,开创了文艺界审美活动的新风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描绘和想象生态的和谐,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和回归自然的浪漫情怀;描绘生态被破坏的现实或想象生态恶化的后果,反映生态失衡的内容;揭示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弘扬生态忧惠意识和生态责任,昭示生态危机下人的精神生态的失衡,传递充实精神生态的强烈诉求。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生态诗歌的主题特征。生态诗歌与山水诗歌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回归诗性,建构经典”——论当代诗歌书写的精神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迎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1)
由于坚、韩东为代表的口语诗歌写作,注重日常性,拒绝伪抒情,曾经推动了当代诗歌的发展,但是成为主流的"口语写作"也出现了书写的中心化倾向,背离了诗歌艺术的艺术指涉,渐渐远离了诗歌本体所追求的文学性、内歌唱、经典性。 相似文献
14.
从视觉文化角度出发,分析视觉文化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和对美术教育的影响.立足于美术教育的特性,将美术教育置放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关注社会需求,探索符合中国实情的美术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创意人才. 相似文献
15.
朝鲜李朝时期徐敬德一生隐居于韩国开城,把在中国洛阳隐居后半生的北宋理学家邵雍作为异国知己。他不仅一生研究邵雍之学,其理学思想深受邵雍影响。《花潭集》是其主要作品集,其中感怀诗的内心情怀、山水田园诗的悠闲清净之情趣、赠答送别诗的逍遥情怀和生命之乐是其诗歌的主要内容。徐敬德的诗歌创作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邵雍的影响,将两者的诗歌创作进行相关比较会对徐敬德的诗歌创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刘春的诗歌风格一直处于变动的、多样化的样态,既富于诗意,又泛溢着哲思,诗中有思,思中有诗,诗与思完美结合,互动互补,以诗与思的多维建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诗歌精神和审美风范,构造了一条独属于他自己的诗歌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从全人教育的角度,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动机、个性发展和学习过程,主张教育者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情感教育等手段为学习者创设有意义、自由的经验学习环境,最大程度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能。这些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分析高校德育与生命关怀的疏离导致德育实效性缺失这一角度出发,探索高校德育的实践模式。基于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契合,高校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把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内容融入到德育的实践中去,建构倡导对话和交往的生命化课堂,打造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开展体验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20.
林驰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9,(4):70-7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资源有效利用目的的肯定,用益权的完善就变得甚为重要。而我国目前对于用益的概念只有用益物权,且范围介定也非常狭小,不能满足现实生活中对各种用益现象的法律认定。而我国用益物权本身又与债权的法律规定在法理上存在着争议,引发学者众多讨论且矛盾未能很好解决。故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考用益权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