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传统地生产力定义进行了反思,认为“征服自然”是工业革命时代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其理念不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了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然存在矛盾方面,探讨了生产力发展决定体育必然在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内在机制.运用这一理论能较好解释体育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深化了对体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潮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增强生产对科技的吸收、运用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的战略方针的重要措施。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科学技术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下面我们来具体地分析这一过程。“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和认识,以揭示人类对自然的好奇,这就是科学;而怀着明确目的,利用自然知识,对自然进行控制,这就是技术。科学是为人类对自然的某些作为提供可能,而技术则是利用科学知识以实际造福于人类。”①科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除了传统的“三要素”构成外,还可理解为“两要素”构成,即把生产力理解为人与物的结合,这样能够更准确地说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首先,生产关系的技术性质-生产的组织、规模等是由不同时期的人与物的结合状况决定的;其次,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分配等,从根本上说也是由人与物的结合所决定的。劳动者是能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对于劳动者来说是被动的。  相似文献   

5.
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力量,它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科学技术依附于生产力各要素之中,并和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现代农业是凭借科学技术,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提高生物与自然的转化效率。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现有的条件,农业科技进步,应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和20世纪的技术以及工业文明强调“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强调技术创新可能带来的市场竞争能力,经济效益,武器系统的破坏能力和杀伤能力,强调工程技术的规模效益。伴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二次大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的空前浩劫,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就是说在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者关系中,是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生产力起决定作用。在对待社会主义问题上,同样强调生产力标准,反对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与此相反,它不是从生产力标准出发,而是从抽象的“理性”出发抨击资本主义弊端,  相似文献   

8.
“火崇拜”初探张丽霞在远古时代,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人们对世界上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因而对自然界一些事物产生了崇拜。其中,火,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力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把火当成一种法力无边的神灵,并形成相应的崇拜仪式,就叫火...  相似文献   

9.
普列汉诺夫把马克思的地理环境理论具体化为地理环境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人类社会起作用,这被认为是对马克思的发展,但他们的思想在四个方面存在差异:一是人与环境的相关点,马克思认为是生产-劳动,普氏认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是人与环境关系如何变动,马克思用“相互作用”论,普氏用“可变的量”,三是自然向人的逻辑过渡,马克思指出自然与人的本质统一,普氏说明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四是人自然矛盾的解决,马克思导向了人的自由和人类解放,普氏却在原地兜圈,其政治上的保守性窒息了理论上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0.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精神活动现象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步产生,按照荷兰人类学家皮尔森的观点.“文化”这个词。意指一个某种实体.这种实体更多具有了动词的含义,意指一个过程。因此人类产生后。所进行的劳动、交换、分配等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文化产生的根源。人类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文化的创造。商贸作为人类社会特定群体的活动.它的每个行为都蕴含着特定时期社会成员的文化心态,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所说:“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不是僵化地单指某种实体.而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作为与行动。是不同文化主体不断相互互动、背离的过程。这表现在闽台商贸文化上犹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不仅有其国际国内的时代背景 ,而且有其深厚的思想理论和哲学基础。本文试就其哲学基础谈一点个人的学习认识。1 生产力标准决定我们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生产力标准是衡量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标准。深刻理解和牢牢掌握生产力标准 ,是理解、把握我们党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代表的一把钥匙。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界矛盾的实际能力 ,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 ,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高科技实体的组建要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宗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体要由“四大基地”构成,以中科院为依托,由具有科学家头脑、企业家思维的人来运作。  相似文献   

13.
巩飞 《科技信息》2012,(9):61-62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1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1.1历史唯物史观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描述,揭发了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社会、生态社会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进化和发  相似文献   

14.
张海天 《科技信息》2011,(36):I0126-I0126
原始彩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原始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提升,使人类的农耕生活更加安定;彩陶器表装饰纹样从早期“宽带纹”到以鱼纹、蛙纹、鸟纹为代表的象形纹饰、再到以“四大圈纹”、“折线纹”为代表的几何纹饰的发展过程,更是原始先民审美能力、认识能力、创造能力大为提高的结果。本文将选取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为对象,分析原始彩陶象形纹饰的内在意义,揭示其中体现的“道法自然”思想。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所有物种的“为我性”特性,使得人类形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当这种模式走向极端时,人和自然之间便出现了不和谐状态2,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便是人类理智觉醒的表现。人类和厚终应达到一种“善”或“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技术市场作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一种活动.是科学技术为人类发展服务的重要生产要素市场.也是我国诸多社会主义生产要素市场中起先导性作用的重要市场。它的发育、发展与繁荣,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和谐度。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要素,“人类世”让生存环境更加脆弱。国家先天资源禀赋决定了其自然屏护能力的高低。本文对国家自然屏护能力与国家免疫力的关系进行历史性考察,并对45个样本国家的国家自然屏护能力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其中,6个国家属于自然屏护能力“较强国家”,13个国家属于自然屏护能力“一般国家”,19个国家属于“较差国家”,7个国家属于自然屏护能力“脆弱国家”。中国在45个国家中排第38位,属于“较差国家”之列,与“脆弱国家”相邻。因此,投资“自然资本”建设,增强国家自然屏护能力,是提升我国免疫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所有物种的“为我性”特征 ,使得人类形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当这种模式走向极端时 ,人和自然之间便出现了不和谐状态 ,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便是人类理智觉醒的表现。人类和自然最终应达到一种“善”或“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雅安市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国产MAPGIS6.0软件为平台,对雅安市1:25万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数字化叠加处理,生成16032个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单元,应用“机制法”计算土地生产潜力.研究表明:(1)雅安市大部分处于我国东部三等光温四级气候生产潜力西区,土地每年自然生产潜力在7843-17335kg/(hm^2)之间;(2)全市土地自然生产力水平为中等偏上,中低产田土占71.28%;(3)全市土地增产潜力平均为23.53%.区域潜在生产力差异的制约因素主要为土壤,次为水分;土壤限制因素为有机质、全氮,其次为速效磷和土壤质地.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原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身的发展。他们有自己的英雄,神也好,人也好,英雄们博大坚忍的精神和伟大的劳动激励着原始的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勇气,使人类逐渐从混沌朦胧走向文明,人类社会在缓慢中曲折前进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