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三国》、《水浒》相关之资料,存世颇多,而同为名著的《金瓶梅》之资料,见诸于记载稀少。因而导致《金瓶梅》研究之艰难。学界曾发下宏愿,遍检明延至清代群籍,不会不有蛛丝马迹。然一、二人,所及有限,不能穷尽典籍无遗。我们只能将阅读前人笔记中只言片语,勾稽出来,作为资料。其难度确如“披沙淘金”,所淘之金指《金瓶梅》耳。如果学界群起,当可觅得《金瓶梅》所履之真迹,是为小引。一、《金瓶梅》“书影”“书影”不取固有义,这里指书的影子,从前人笔记中,并未明指,而只是暗指,只有模糊的影子,或情节、或人物、或器物…  相似文献   

2.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约可区分为1900~1923年、1924~1949年、1950~1963年、1964~1978年、1979~1999年五个阶段。本文为其上篇,即1900~1978年《金瓶梅》研究史。1900~1923年是《金瓶梅》古典研究阶段的终结;1924~1949年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标志,以发现和影印《金瓶梅词话》为机缘,以吴晗、郑振铎为代表,开创了《金瓶梅》的现代研究阶段;1950~1963年是一个热后冷却的阶段,但日本的《金瓶梅》研究则是高标独帜;1964~1978年在台港、欧美、日本形成三个《金瓶梅》研究中心,而中国的《金瓶梅》研究一度消歇之后,其巨大的潜力即将奔突洋溢,可以想见,一门新的“显学”——“金学”,正在催生。  相似文献   

3.
“陶”就是定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位同志著文《‘陶’不是‘定陶’》,文述“《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的‘陶’与《项羽本纪》中的‘定陶’不是一地,在《史记·项羽本纪》9—12自然段中,曾五次出现‘定陶’两字,都写全称,无一处省略‘定’字,……这样一对照,把‘陶’理解为‘定陶’实在没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陶与定陶是一地。春秋战国时,陶地叫作“陶丘”、“陶邑”、“陶”。“陶”后改称“定陶”,是范蠡居陶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成书时限一直是不解之谜,本文以有力证据证明《金瓶梅》成书上限可定于万历元年。其主要证据为:一、第68回的“新河一带”“毁闸折坝”,“南河南徒,淤沙无水”、“疲弊之极”、“贼盗梗阻”等史实均发生于隆庆元年之后;二、第77、78回提到的济州管屯产生于嘉靖二十五年重修济宁卫之后,计亩征收银两,“秋税”、“夏税”均不征收实物,发生于万丙八年之后;三、书中所提到的三大丧和生辰八字按万年历推算均排在隆庆五、六年,梅节先生有证。总之,《金瓶梅》成书时间为万历元年至万历二十年。这是《金瓶梅》研究的一项新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5.
欲研究《金瓶梅》中的“反切”语,不能不对“反切”流变史予以回顾。语言学界推求“反切”之起,认定是三国魏孙炎所创,这是个误解,诸家所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孙叔言(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颜氏所指明确,孙炎所创为《尔雅音义》之书,用以证明汉末之人知反语。人,当然是众人的民众;无法确指谁是首创,庸众难于进入载籍。载籍所录反语只是作为花絮趣闻,如《三国志·诸葛恪传》“童谣曰:……于何相求?‘成子阁’,‘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岗’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抎工酿……排于‘桑洛’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索朗’反语为‘桑洛’也”(林序达《反切概说》四川人民社82年版)。可资注意的是,反语的主人是“童谣曰”,是“民”对酒工刘某的称扬,反语应是来自民间,产生于民众的口头。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猿揖别”语言伊始的“杭育杭育”,依反切律是为“嘿嘿”派。反切与其他语言同样是民众所创造,又为民众长期所运用,反切始终保持着俗文化形态而积久未变,也可以反证它的来自民间的群众性,此点为《金瓶梅词话》宏扬。后面详论。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与文化嬗变产生过较大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金瓶梅》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引起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删节本,齐鲁书社出版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删节本,香港星海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金瓶梅词话》全校本,都促进了《金瓶梅》研究的深入发展。《金瓶梅》的版本,大体上可分为两个系统,三种类型。一是词话本系统,即《新刻金瓶梅词话》现存三部完整刻本及一部23回残本(北京图…  相似文献   

7.
一《金瓶梅》与《红楼梦》同是世情小说,都以家庭生活为题材。《金瓶梅》描写的是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琐事,涉及的人物虽有朝廷高官、巡抚状元,但更多的是行商坐贾、挑夫走卒、媒婆神汉、妓女老鸨、帮闲蔑片、三教九流之人,这样的内容和取材要求它大量使用各种民间语言。据统计《金瓶梅》有民间词语500多条,其中方言俗语347条、谚语121条、歇后语58条。例如:“妻大两,黄金日日长;妻大三,黄金积如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远亲不如近邻。”“家无主,屋倒竖。”“自古苍蝇不钻那没缝的蛋。”“自古做官不贫、…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地理环境“淮上”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金瓶梅》问世虽已40O多年,然而有关此书的作者问题,迄今仍是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围绕此书的诸多问题已聚松多年,其中有两点基本上已达共识:正.假托宋代,实写明事。该书借用《水浒传》某些人物、情节为故事线索,演绎出洋洋百回巨篇。书中行政区划、职官、服饰、词曲、经卷等,无不打着鲜明的明代烙印。2.《金瓶梅》成书于明万历中期,吴晗、郑振锋先生率先提出此说,经过6O多年的争论,目前仍难以动摇。以上两点,虽是探讨《金瓶梅》作者的重要途径,但研究《金瓶梅》所展示的环境背景,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两个…  相似文献   

9.
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中的方言辞语十分丰富,将产生于同时代的古典小说《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中相同语汇进行互证,可以发现《金瓶梅》中的方言土语属于官话方言体系中的江淮次方言。同时,小说中还夹杂有鲁语、吴语以及元曲词汇。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棒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且撇开这类论断于整部《红楼梦》是否确当,若以个别章节、情节观之,实有道理。通过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比较,可观《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壹奥”。  相似文献   

11.
“屈戌”(一词新《辞源》作“屈戍”,释作:“门窗上的搭扣。”新《辞海》作“屈戌”,释作:“门窗上环纽、搭扣。”两部大型辞书,竟然不同,谁是谁非,实在很有必要作一番探讨。一、屈戌、屈膝和屈戍的关系“屈戌”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陆翙的《邺中记》:“石虎作金银纽屈戌屏风。”“屈膝”一词最早见南朝梁简文帝《乌栖曲》之四:“织成屏风金屈膝,朱唇玉面灯前出。”明周祈在《名义考·物部》中说:“曲须为屈膝。李贺诗:‘屈膝铜铺锁阿甄。’盖门环双曰金铺,单曰屈膝,言如膝之屈也。古《乌栖曲》作‘屈戌’,李商隐作‘屈戍’,皆误。”他认为作“屈戌”误,应该作“屈膝”,因为其意为“如膝之屈也。”那么,“屈膝”该是整体,是后来误作“屈戌”,即“屈戌”是“屈膝”的别体。另外,他说“《乌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金瓶梅》研究中的三个问题陈述己见。《金瓶梅》有其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井通过一批正面形象与非正面形象来表现的,“写丑说”不全面。作者是位过来的醒世者,既有”寄意时俗”的入世一面.又有“无荣辱”的超逸的一面。考证作者有注意史料的同时,应从考察文本中的诸类历史现象入手,可能比单依凭传说有更切实的收效。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赵姨娘借助巫术几乎致死凤姐、宝玉,《金瓶梅》中潘金莲用驯猫扑肉的方法致死官哥儿。两种写法实际上是“神事”和“人事”因素的比较,很明显,《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的现实主义程度远不如《金瓶梅》,且《红楼梦》中巫术的写法也不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与东京开封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过去不少学者都断定,《金瓶梅》是“借宋之名写明之实”,但是,从该书与东京相关的回目、人物、地名和事件上看,将这一论断绝对化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它实质上是降低了《金瓶梅》自身的社会价值。小说作者是想让人们知道,社会罪恶的渊薮在皇帝在权奸,豪绅恶霸是权奸集团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二者狼狈为奸,欺压百姓。书中对性的描写,是作者对那个物欲横流、贪贿公行的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和嘲笑。《金瓶梅》艺术化这种社会丑恶,是它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再论毛泽东对《金瓶梅词话》的评价①——关于《金瓶梅词话》对皇帝的暴露孟进厚六十年代初,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讲:“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我推荐你们都看一看,这本书写了明朝的真正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暴露了统治和被压迫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仔细。《金瓶...  相似文献   

16.
《词话》34回又作“穿青衣抱黑柱”.此语元明清作品中频出.元杂剧《东坡梦·三》“常言道:‘吃乌食,屙黑屎.’”明小说《醒世恒言·34》作“吃黑饭,护漆柱”.明小说《欢喜冤家》作“吃黑饭,护黑主”.清代讷音居士《三连金瓶梅》12及38回皆作“常言:‘吃何饭,抱何柱’.有个奴才不与主子一心的理么?”  相似文献   

17.
两部《金瓶梅辞典》(一为1988年吉林文史出版社本,下简称“吉本”;一为1991年中华书局本,下简称“中本”)的相继问世,不仅填补了我国辞书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的“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这确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我结合阅读《金瓶梅》原著,查阅有关资料,和进行某些方言调查,  相似文献   

18.
学界在论断《金瓶梅词话》为话本时,多据以下两条资料:一是《茶香室丛钞》十七。”《平妖传》、《禅真逸史》、《金瓶梅》皆平话也……”;一是张岱《淘庵梦忆》卷四曾记裁:祟桢七年。甲戌十月,携楚生往不系园看红叶。……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陆九吹萧,与民复出寸许界尺,据小梧,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使人绝倒。”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作者问题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说勃兴的有明一代,有一种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这就是当时的小说家们,大都不愿意将其姓名署在自己的作品之上,如《西游记》无作者署名,《金瓶梅》只题“兰陵笑笑生”,《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子虚乌有”(见胡适《水浒传考证》),等等,即可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明人笔记相关记载与《金瓶梅词话》文本为据,从对诸多矛盾现象的分析入手,考察出眼下见到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是三刻本。初刻书名《金瓶梅》,无序文,刊刻时间为万历四十三年;二刻书名《金瓶梅传》,三篇序文俱全,刊刻时间是万历四十七年。《新刻金瓶梅词话》为《金瓶梅传》的翻印本即三刻,除书名的变化外,内容上无变更,翻印时间是万历四十八年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