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教材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政治课本第八课第一框《身边的诱惑》。【教学且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身边的诱惑及其危害;2.培养与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3.提高与增强学生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使其追求健康、科学、充实的生活。【教学方法】,运用小品表演、穿插故事、案例分析、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比较鉴别、联系实际等。  相似文献   

2.
先锋派文学在二十年前开始曾经辉煌了一段时间,在先锋文学的马前卒马原创作《冈底斯的诱惑》二十年之际,回过头去看马原的作品,依然清晰地看到其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本文主要从一篇《冈底斯的诱惑》,重新认识二十年的马原,重新评价他作品的特色与他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沈红梅  计琦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55-56,59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流。从圣经文学的视角解读加拿大著名作家鲁迪.威伯的代表作《大熊的诱惑》,认为主人公、印地安土著人"大熊"是"基督式"的圣经原型人物。他有着《旧约》中神、祭司、先知的身份和《新约》中耶稣.基督面对的三重诱惑、受难、永生的经历。红种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基督教精神是对贪婪的白人殖民者伪善的殖民思想和文化的讽刺。  相似文献   

4.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许多神秘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在《雷雨》里,宇宙如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以逃脱这黑暗的坑…… 《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 ——曹禺《雷雨》序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娜拉”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本文分析《玩偶之家》在跨语际过程中的翻译的政治和接受的可能,试图回答“娜拉”成为文化偶像的原因。在五四启蒙话语中,《玩偶之家》反思现代性的面相,被对于现代性的渴望与设计所遮蔽并且替代了。“现代”的诱惑与诉求,已经内在于《玩偶之家》翻译和阐释的文化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6.
魔鬼经济学     
"彻底改变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魔鬼经济学》封面的话诱惑了众多读者的阅读欲望,对这本讨论日常生活中经济学的书,人们都想一探究竟。被行家称为不务正业的奇才、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利维德,  相似文献   

7.
在红红火火的盛世,骄阳似火的盛夏,我读着汝定师兄《为生命留痕·续集》的诗集,不仅生出许多诱惑与兴趣,更觉有一股青春之火、激情之火、仁爱之火扑面而来。顿时,使我热血激腾,肝肠似火,同作者一道踏上漫长而多事的人生旅程,同作者一道回首往事的惊喜与欢乐、感叹与思考、省悟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影片《致命的诱惑》是一部80年代好莱坞家庭情节剧电影,是一个将艺术、商业及意识形态三个电影属性完美结合的范例。将这部影片具体的镜语和叙事与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分别从形象认同、欲望代偿及行为规训三个承接的部分加以论述,以此来解析此类商业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把握诱惑侦查限度能保证诱惑侦查的良性运用,有效地惩罚犯罪。把握诱惑侦查限度应遵循目的特定性原则、道德倾向性原则、目的正当性原则和诱惑必要性原则。诱惑侦查限度应在诱惑侦查的启动环节、诱惑侦查的实施环节、诱惑侦查的监督环节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0.
《诗经·国风》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据此,《毛诗序》和朱熹《诗集传》以女性为《诗经》的原创主体。基于女性在《国风》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国风》考察我国古代女性审美意识的相关问题。《论语·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表达了孔子对容貌之美的诱惑甚于德性之美的焦虑。《国风》作为女性创作且大多以女性为抒情主人公的作品集,突出体现了女性的“好色”观。具体包括:清晰的“性别”及角色意识、以形貌之外形美和德性之内在美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标准、以真挚的情感为精神内核、因礼教约束而形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特征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张福贵先生在其文章《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称谓产生质疑,进而提出“中华民国文学”的概念。本文主要从遮蔽与超越、封闭与敞开、诱惑与质疑三个维度阐释“中华民国文学”概念对“直线性”、“政治性”、“现代性”等既往“现代文学史观”的理论反思和修正,以及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家独特的思想个性和对文学解释回归本原的学术诉求。  相似文献   

12.
张福贵先生在其文章《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称谓产生质疑,进而提出“中华民国文学“的概念。本文主要从遮蔽与超越、封闭与敞开、诱惑与质疑三个维度阐释“中华民国文学“概念对“直线性“、“政治性“、“现代性“等既往“现代文学史观“的理论反思和修正,以及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家独特的思想个性和对文学解释回归本原的学术诉求。  相似文献   

13.
穆旦的诗歌从圣经中借用一套话语符号、叙述模式和文学意象,呈现出显见的基督教色彩。"上帝"、"神"、"主"之类术语频繁出现,为其诗歌文本增添了特殊的深广程度。遍观其《蛇的诱惑》、《神魔之争》、《出发》及《隐现》,圣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资源进入诗歌世界,构成诗人反思人生意义、批判社会现实的支点。《隐现》尤其展示出一种弥漫着基督教观念的精神境界:抒情主人公秉持绝望的心灵求主救赎,欲从一个混乱世界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清净与安宁,而他的焦虑却终未消除。穆旦诗歌中的圣经意象承载了诗人特定的宗教意识,那种意识反映出个体生命在战争年代的生存困境,也折射出W·B·叶芝、T·S·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诗人对中国新诗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榆树下的诱惑》中的爱碧和《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在对两者外在形貌、精神特质以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相似性的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尝试探究她们所具有的特殊性格行为的深层原因,进而得出这两个女性人物形象是“自塑”和“他塑”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对她们反抗的有限性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以神女为题材的神女赋滥觞于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兴盛于汉末三国,曹植《洛神赋》是其巅峰之作,六朝后渐趋消亡。从笔法上看,神女赋文辞华美,对女性神情外貌的描写细致入微,颇多传神之笔;从结构和内容上看,诸多神女赋大都遵循"遇神女"——"描写神女"——"人神交接不成"这样一个既定的格式;从主题看,神女赋一方面体现了主人公遵从儒家伦理准则不为女色诱惑而动的品质(显性意义),另一方面体现了赋之作者壮志难酬、郁郁寡欢难以施展政治抱负的心理(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卜宇 《科技信息》2011,(22):I0277-I0278
材料动画是一种充满诱惑的动画形式,100多年来无数艺术家、梦想家痴迷于其中,并且用这种神奇的方式进行创作,诞生了许多成功的商业片和基础的艺术片①。目前由于新技术的加入,材料动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诺亚方舟》到《人兔的诅咒》材料动画的发展一日千里。本文试图结合我创作的短片《考古王子奇遇记》从材料动画简要发展历史、角色设计、场景及道具的制作、灯光设计、拍摄、动作等几方面浅析材料动画的制作特点,以刺激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逐格拍摄的学习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马原的小说不仅是形式意义上的,它还有着很深的意义内涵。他小说的叙事长袍下潜藏着较普泛的哲性思考。马原的哲思其实就是他的小说里弥漫的庄子哲学韵味,即马原对人之存在的深沉思索与理性追问。试以《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为例,论述他的小说中的庄子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先锋小说家墨白的中篇小说《爱情的面孔》讲述了主人谭渔与情人约会的故事,然而作者却戏剧性地在谭渔爱情的追寻中使其遭遇诱惑,最终落荒而逃。小说是作者以个人言说的方式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讽喻,其中,围城内外的交困,真与幻的迷离和让人猝不及防的生命戏剧化扭转,是作者最为焦灼的人生讽喻,这些形成了墨白小说独特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齐楠 《科技信息》2009,(22):95-95
诱惑侦查,是刑事诉讼中一种特殊的侦查手段。在美国判例法上,围绕诱惑侦查的合法性问题,演绎了规制侦查权的艰难历程,折射出侦查程序中关注人权保障的深层底蕴。诱惑侦查在我国实践中广泛存在,但并没有相应制度上的规定,为解决这一实践和制度的脱节,通过对美国诱惑侦查制度中的分析为我国诱惑侦查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诱惑侦查     
诱惑侦查的两种类型是“犯意诱发型”和“提供机会型”,从法律角度看,笔者认为“提供机会型”诱惑侦查基本上是合法与合理的,而“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则可能引起诸多违法的后果。对于实践中的诱惑侦查,有必要从适用范围方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