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在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别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把收入分配的差别划分为相对差别与绝对差别,并提出了一个用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来衡量的方法;在对收入分配的标准差系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论证了收入分配的标准差系数与基尼系数的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2.
朱镕基同志在参与领导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从九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分配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应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必须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企业职工的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效益为前提;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水平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缩小地区差距必须靠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必须防止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朱镕基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对社会主义分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相似文献   

3.
对企业界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剖析,提出对企业领导人的收入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管理,以及建立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国有企业干部的选拔引入市场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旨在确定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国企经营积极性的分配、管理方式,为国企改革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国外微观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对收入分配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同,体现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国外微观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以边际生产力论和供求均衡论为基础,吸收信息经济学有关收入分配的理论形成的。他们提出的以市场分配为基础,按要素贡献分配、再分配必要论与再分配代价论的政策主张,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建立起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的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及其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当下学者主要围绕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变动、收入差距扩大决定因素和相应对策进行研究,但对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居民相互竞争及竞争力的收入分配功能和竞争力与居民收入分配、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问题几乎没有涉及。鉴于中国居民市场竞争与分配的联系日趋紧密,加强该领域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本是高校教师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脑力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参与收入分配,取得合理回报。当前,人力资本回报不充分已经成为高教领域收入分配的突出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源于思想观念、相关制度、人员经费、测算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阻碍因素。如何冲破这些障碍,确保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合理回报是高教领域收入分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杨米会  杨森 《科技信息》2010,(32):71-71
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多年后,国家财富的持续增长并未真正实现全民共享的发展目标,收入分配领域已经出现的问题,日益明显地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将分配财富摆到与创造财富同等重要的位置,多管齐下地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此,应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提高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促使初次分配趋向合理化;创造便利条件和确立相应的财政与优惠税制,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满足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攸关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寻找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并产生最大的效益。基于效率公平观,配置产生的效益应按资源在配置中的贡献来分配,并通过市场对该种资源的需求程度来实现资源的价值量化。资源按其所属范围可分为私有资源和共享资源,私有资源的差异性、多样性决定了分配的差异性、多样性。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则应保障个体对共享资源占有或支配的机会均等。从按资源分配的角度,对我国目前社会分配不公平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1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收入差距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从正面效应来看,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能力大小及投入劳动量的多少,因此合理的收入差距是市场经济富有效率的表现,它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从负面效应来看,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特别是不规范运作所带来的不规则收入甚至是非法收入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渗透,会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其负面效应愈来愈明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试论"网运分离"与铁路重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行业内部技术联系密切的特点使其具有纵向一体化的要求 ,但运输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及管理手段的改进已经使这种一体化现象发生改变 .“网运分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概念 ,我国国铁目前实行的就是一种效率较低的“网运分离”形式 .论文提出“网运分离”只能作为铁路改革与重组的手段和形式 ,以便使作为市场主体的高效率铁路运输企业能够真正形成 ,还提出了铁路重组可供选择的四种方案  相似文献   

12.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合理票价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制定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合理票价,运用Logit模型及经济学的博弈论,研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之间的动态竞争过程,讨论了在此竞争背景下,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如何通过合理票价的制定,实现其客票收入的最大化。结果表明,在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下,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票价的调整必将引起常规公共交通票价相应调整。所以应放弃最优票价,转而寻求相对满意度最大时的合理票价,能够保证竞争中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客票收入的同时,常规公共交通票价的调整不会损害已方利益。  相似文献   

13.
以强化铁路用地的资产意识为目标,把铁路用地同运输生产有机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铁路用地投入强度指标与铁路用地产出指标.在系统分析现行铁路用地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社会统计学的理论,构筑并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铁路用地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首先讨论了对铁路通信实行经济核算、进行效益评价的积极意义,随后论述了铁路通信的杜会效益.并利用抽样调查法与投入一产出法对一个典型分局的通信效益就3年来的统计数字,提出了10项通信设备应有的运营收入计算办法,给出了定量分析与评估结果.最后提出了利于发挥通信业更大经济效益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北京-郑州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的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研究运输通道内客流变化规律,结合北京郑州铁路客运专线建设,运用简单抽样方法确定样本抽样率和样本容量,对通道内不同运输方式旅客出行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出行旅客中企管人员最多;月收入小于1 000元的旅客主要选择公路出行,高于2 000元的旅客主要选择民航出行,介于二者之间的旅客多选择铁路出行;旅客多以出差、经商和探亲为出行目的;在小于300 km的出行距离内,公路占绝对优势;在300~1 500 km内,铁路优势明显;服务属性中,旅客最为关心的是安全,最不满意的是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运价的制定和调整权均集中在国家价格管理部门。作为铁路运输营运主体的铁道部却难以自行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对其进行管理,逐渐在与公路、航空以及海运的竞争中显现出了被动。因此,为了更好的参与运输市场的分配,铁路运价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论述了运输市场和经济市场的关系,并从铁路运输市场与商品流通、与其他运输市场的以及与社会风气的关系,说明铁路运输企业进入市场不但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铁路客运市场分析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阙丽娟 《山西科技》2005,(5):11-12,14
文章分析了我国旅客运输市场的需求及发展趋势,论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旅客运输需求总量及旅客运输市场的影响。通过对铁路客运市场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铁路客运的市场定位及铁路客运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利用现代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反映铁路运输宏观景气状况的警告指标,给出了反映铁路运输景气发展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和临界区间,以此来评价铁路运输景气运行的冷热程度和正常与否,并揭示铁路运输宏观景气状况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和铁路运输景气变化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以全国铁路既有货场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节点等级,研究了跨区域下多等级铁路物流中心选址优化方法.在利用改进DEA模型对既有货场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以铁路既有货场资源利用最大化、铁路物流中心建设成本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建立铁路物流中心分层选址的0-1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全路2500余个货场为对象,设计了"45-256-509"的全路铁路物流中心选址方案,三个层次的节点分布呈金字塔形,符合网络构建的基本特征,充分验证了优化数学模型和求解算法的有效性,为铁路物流中心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