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母     
《大自然》2016,(6)
正过去20年里,人们发现海洋中的胶质类生物,如水母、栉水母、被囊类等,明显增多,特别是水母类生物在全球许多海域出现种群暴发,并导致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海洋中的水母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多,甚至泛滥成灾?是全球气候变化还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母数量增多对海洋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水母会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老大"吗?来吧,在下一期《大自然》中寻找答案吧。  相似文献   

2.
国际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国际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国家和机构状况,分析了近年来相关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给出国际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9个研究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类社会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系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深海生态系统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相关技术、模型;极地生态系统考察。最后给出对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7条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海洋微型生物个体极小、数量极大、功能特殊,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营养循环、物质转化、能流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系列前所未知的微型生物生态过程与机制涉及到海洋碳循环、资源环境效应乃至气候变化.其中,含细菌叶绿素的微型生物  相似文献   

4.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严重影响了物种生存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危机,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2001年,为了让大众进一步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联合国将每年的5月22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相似文献   

5.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基础,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群落结构决定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服务功能.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海洋酸化和全球变暖等复杂的环境变化同时作用于海洋浮游植物,对其生长、代谢以及种群演替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综述海洋酸化和升温单一以及耦合作用下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持续升高,加剧了气候变化,引发全球关注.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活跃碳库,工业革命以来吸收了近1/3人类活动排放的CO2,调控着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吸收和储藏CO2的机制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微型生物碳泵(MCP)"是一种新认识的生物机制,阐述了由微型生物(异养细菌、古菌、病毒...  相似文献   

7.
国际新闻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死亡区"扩大(图)海洋低氧区或缺氧区又被称为海洋"死亡区",因为生物难以在低氧或缺氧状态下存活。德美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会为海洋低氧区的形成"推波助澜":过去50年中,全球变暖已使中、东赤道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的低氧区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2017,(1)
正近年来,"水母暴发"一词频现报端。由于水母消亡后会向海水中释放大量营养物质,并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还会引起水体缺氧和酸化,因此,水母暴发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乃至灭绝性的影响。海中水母暴发快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赤潮、绿潮、水母暴发和海星暴发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给近海生物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的危害,其中,  相似文献   

9.
黄满荣 《大自然》2010,(4):19-23
2009年年底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再次引起了世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强烈关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虽然他们对全球变暖引起的环境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但是,海洋生态系统与他们的生活似乎相距遥远,他们对海洋里面发生的事情可能是一无所知。不幸的是,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危机绝不亚于陆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人为压力源的强度和多样性日益增加已引发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与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类似,海域缺氧现象的频发使得缺氧现象成为重要的全球压力源。本文以贝类为研究对象,综述了缺氧的定义和等级、缺氧的原因,并集中探讨了缺氧胁迫对贝类免疫系统的影响,以期为贝类养殖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我国贝类产业能够及时应对未来环境变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1.
海洋生物-光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生物-光学特性的区域研究、真光层光辐射传输、区域及全球初级生产力估算的生物-光学模式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深层叶绿素的影响和生物-光学变异性等方面综述了与海洋初级生产力及上层海洋碳循环问题相关的生物-光学研究状况.提出了中国近期生物-光学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海洋浮游植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已发生明显的变化(如生态系统转型).综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动趋势,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变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等现象的关联,分析了群落结构与生物泵效率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海洋水母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或气候的变化使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全球的许多海湾和海区出现胶质浮游动物(Gelatinous zooplankton)水母数量增加甚至暴发的事件(Jellyfish and ctenophore bloom),使得部分能量传递从原来的鱼类到了水母类。我国近海也出现了类似现象,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基于此,水母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全球海洋浮游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文中分别从导致水母暴发的可能性原因、水母暴发后对人类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的有关水母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做一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今后我国水母类生态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等原因,造成海洋大型海藻浒苔绿潮频频爆发,大量浒苔漂浮聚集到岸边,阻塞航道,同时浒苔堆积腐烂繁殖后,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成为世界各地的主要海洋环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海洋对于人类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调节全球气候,而且在提供食物、生计和娱乐方面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上海作为全球特大沿海城市,有必要弄清其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趋势和现状,以及城市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国内外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本文对比了"海洋健康指数"(Ocean Health Index,OHI)和"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这两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完成了对上海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趋势及现状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上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在改善,2015年呈亚健康状态.相对而言,"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更适用于上海海域.  相似文献   

16.
《前沿科学》2013,(3):93-93
德国科学家对海洋酸化改变海洋生态系统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估。结果发现,大部分海洋动物物种都受到海洋酸化的影响,但不同物种对这一影响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13年8月25日的《自然-气候变化》上。  相似文献   

17.
李湘涛 《大自然》2010,(4):8-11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与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海洋酸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冰雪融水减少从而导致一些大水系河流补水不足,草原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内陆湿地逐渐干涸、萎缩,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缓冲能力显著减弱,生物多样性衰退,一些脆弱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步退化甚至消失,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叶水送 《大自然》2014,(4):32-33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问题不容忽视。由于气候变化,某些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可能下降,食物链上相关生物的物候变化可能发生不同步变化等,气候变化对生物自然分布、繁殖与演化也可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海洋生物中水母是主要的生物群体,水母属于一种浮游动物群落。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水母旺发的频率越来越高,经过相关调查显示,水母旺发频率比较明显的海洋区域主要包括中国渤海和黄海区域、日本海等亚洲海洋区域、阿拉伯沿海地区有阿曼湾与波斯湾等沿海区域。总之,水母旺发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但是,大量水母聚集在海洋区域会给导致其他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减少,使得渔业数量产生影响。此外,水母还会阻塞水电站、核电站等化工厂循环进出水口,对工厂的设备造成影响。而且水母自身带有一定的毒性,攻击性比较强,曾经出现过被水母蜇伤致死的行为,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探索水母旺发在海洋中旺发的原因以及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以期能为的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水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南部降水增加,北部减少,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的不平衡.迅速的气候变化将加速物种的绝灭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促使陆地物种向两极方向和高山地区转移.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化;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增加.因此,气候变化将影响着未来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及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