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质量评价体系是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工科”的发展目标为导向,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对象,对人才培养体系下的教学资源、培养目标以及人才素质进行评价,从多个方面分析和评价高校“新工科”的建设情况,探索符合高校“新工科”建设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也要结合一定区域和学校自身的实际,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从教学主导型本科高校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含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以本为本”、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为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坚持“三个面向”,转变教育观念,着力构建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思想体系,确保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围绕服务地方和工程应用型培养特色,以南阳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定、专业方向的设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环节设定等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从多级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协同保障下的人工智能特色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来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医药工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既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又赋有创新能力的“新工科”制药人才的需求激增.文章以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为例,立足民族高校具体情况,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分析了目前该课程教学现状;从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融合、课程考核多元化4个维度进行了教学改革,构建了一个以思政为引领、学习成果为导向、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期为民族高校推进制药工程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沈名杰 《华东科技》2022,(8):129-131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关系到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同时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创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结合美术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和专业课程教学规律,从适应外部政策环境、完善内部课程模块、调整运行模式与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双创”教育改革的进程和“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本文阐释了“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同时列举了美术学专业的具体解决方案,以期为其他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双创”人才培养和“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坚持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指导思想,结合专业特点,发挥党建优势,构建"党建+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实践教学、服务社会方面的引领作用,深化党对人才培养、地方政府决策和企业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形势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教学是本科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该文旨在研究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建设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能否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事关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率,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是亟需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对为什么要“以生为本”、如何“以生为本”以及具体实施“以生为本”的组织和领导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9.
学科建设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学科建设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在新“升本”院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新“升本”院校在学科建设中有自身的特点,但由于认识、基础和实力等原因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新“升本”院校学科建设要区分优势和特色,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创建特色学科;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名师效应工程,加快学科建设;要优化整合资源,以点带面进行重点建设,全面推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在“新文科”理念下培养经济学人才,是中国经济学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从时代性、战略性、创新性、交融性和发展性5个特征维度阐释“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其次,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经济学人才培养需要持续优化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加强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教育,推动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经济学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新升本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升本院校新设置的本科专业要符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学校的定位,要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学科与专业是支撑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科与专业互相依赖,互相促进。高水平的学科支撑起高水平的专业,专业的繁荣又促进了学科的繁荣与发展。新升本院校要妥善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在专业建设中,应当重视与其他高校的差异化发展,把核心放在建设品牌或特色专业上。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是高校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结合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诊断分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OBE”理念分析,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体系,探索和实施基于“OBE”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径,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高校人才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延伸与深化,它的提出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积极意义。高校社团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应把"以生为本"放在首位,因此我们要掌握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社团活动特点,这将涉及到我们对整个高校社团管理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既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应用型本科学历教学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匹配的重要基础;应用型本科职业人才培养,既是专业认证发展的内在发展延伸,也是院校提高专业建设品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自我诉求。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基于学校"工本位"的教育理念,对标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等要求指标,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产教融合,探索适应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大专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后,作为工科重中之重的电子专业只有从师资落后,教学模式落后的现状中走出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发展本科教育,不断积累本科办学经验,提高办学层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同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重大改革计划项目.通过对地方高校工程专业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向而进行的专业综合改革问题进行讨论,介绍了高校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四方面问题,重点就工程专业改革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是带动并引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建设已有经验和典型成果为参考,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和基础,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而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是学者积聚、生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特色学科体系和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场域,是提升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面临着学科决策不科学、学科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科文化生态沉淀不够等巨大挑战,从系统优化理论的目的性、整体性及相关性三个基本属性,探索性地提出“双一流”建设契机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布局结构优化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把握好本科毕业设计这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以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视角,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及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指导教师教育观念、教师出题与学生选题、学生对毕业设计任务的认知、学生论文撰写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总结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以提升本科毕业生科研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使之更符合OBE先进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9.
浅述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思路,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如何坚持‘似学生为本”?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认为主要应做好关爱、信任、民主、转变、创新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化学是一门中心学科,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高校肩负着培养兼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创能力的高质量化学专业人才的重任,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以及“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本文作者王玉忠教授长期倡导本科创新教育、深耕教学改革,牵头创建了“化学+”多维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创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新体系.通过院士引领“化学+”育人模式的构建、实践及推广,探索出一条高水平化学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