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607年汉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的问世开启了东西方数学交流的新纪元。《几何原本》是西方公理化数学的典范,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为了帮助中国学者理解《几何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利玛窦写下一篇长长的"导言"《译几何原本引》。在"导言"中,利玛窦阐明"几何之理"有助于"明达物理","几何之用"可为国家建功立业,"几何之学"更关乎社稷安危。在"导言"中,利玛窦充满深情地讲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其业师"丁先生"的感人故事,从而唤起了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几何原本》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非欧几何思想萌芽、发生和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五公设可证明性问题的提出;建立了逻辑上为真的两种非欧几何,即问题的解决;非欧几何深层基础无矛盾性和经验有效性的研究,即理论(答案)的评价。三个阶段相续继起,互为条件,构成多几何思想演化发展的清晰脉络。文章特别注意分析了哲学思想在其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启迪作用和先驱向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时期出现的一部数学经典著作,这部著作后来传入了我国.但传入我国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前后经历了600余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个过程中也曾遇到了种种问题,一波三折.但总的来说这个过程符合一般知识传播规律,即先传播思想方法,后传播知识内容,最后再翻译相关著作.  相似文献   

4.
徐光启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一生数学成就卓著.他在<几何原本>的翻译和西方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倡导等方面,虽劳神费思,最终却收效甚微.可以说,明清之际近代数学的东渐既是一种技术意义下的"工具",也是与我国固有传统文化极不相同的一种文化.  相似文献   

5.
盒维数是分形几何中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分数维数,对它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闵可夫斯基的工作。布利冈在闵可夫斯基容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盒维数的最初模型,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庞特里亚金和施尼勒尔曼紧随其后,定义了具有数学表达式的盒维数概念,不过尚缺乏严格性。柯尔莫戈洛夫和契霍洛夫借助容量和熵对盒维数概念进行了严格定义,推动了盒维数理论的发展。法尔科内集其大成,给出了现代意义下的盒维数概念,进一步完善了盒维数理论。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以来,史料的发现和完善,研究者的学术传承与创新,促使非欧几何历史的研究问题逐步更新,研究方法经历了从以现代数学审视历史到古证复原,从文本实证主义到历史语境主义的转变,创作优先权等史学观点被修正。现有研究在接受史考察、历史对现今的影响、数学细节与全局处理、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上面临挑战。把握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契机,加深不同领域学者间的交流合作,非欧几何的历史研究将有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傅兰雅的《译书事略》立足于动态语言观与可译性的辩证关系,详述了江南制造总局的译书之法,厘定了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是晚清科技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徐光启译《几何原本》早于傅氏撰写《译书事略》近280年,但是徐氏对“平面图形”相关概念的处理以及对中国传统数学词汇的扬弃与傅氏对科技术语翻译的要求却是高度一致,是对傅氏翻译思想的跨时空注脚。翻译主体自身条件的差异和时代背景的不同又使得两人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稍有偏侧,若将徐、傅二人置于对方之境遇,恐怕前者亦会对我国的科技翻译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后者亦会对《几何原本》中的数学术语采取同样的处理方式,可谓两者易时易地亦然。  相似文献   

8.
《几何原本》曾是元代钦天监所用书籍,为何它所代表的西方科学思想核心未能影响古代中国思想传统?本文提出三个尚未见系统涉及的假设。第一是语言的障碍,元代阿拉伯天文学家的母语是阿拉伯语,他们来中国后的入乡随俗,应当是随"操蒙语的蒙古人"之俗,而不是随"操汉语的汉人"之俗。第二是元代中西天文学展现出"差异",它没有像明末清初中西天文学凸显出"冲突",这是由于回回历法服务于伊斯兰信徒,以及回、汉天文台独立运行,客观上减弱了交流的动力。第三是李约瑟所说的古代科学带有种族烙印性质,具体而言,回汉天文学缺乏共同的数学语言,古代中国天文学和数学均具有坚强的传统,使得《几何原本》只有留待近代科学的兴起后才重新在中国被赋予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便捷的计数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中国古算在《九章算术》中即已建立起分数表示的有理数系与小数数系,构成此后算法数学的基础。在西方,希腊人从数与数的比出发,在克服数学危机的努力中,建立起有理数域和"量"的比例理论;欧洲近代数学由于代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的发展,在"数"与"量"的混合中,把有理数域扩展到代数数域。十九世纪末,适应于分析的严格化,各种无理数(量)被统一为有理数的极限,然后,在有理数子集的等价类的意义上建立起实数系,完成实数理论。本文通过中西两种数系发展的历史考察,说明它们的建立、扩展和完成有着很大的差异,并由此对"中国古算与实数系统"一文的主要观点提出置疑。  相似文献   

10.
分形几何是由当代著名数学家波努瓦·芒德勃罗创立的,它是刻画混沌运动的直观的几何语言,目前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化艺术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在芒德勃罗诞辰90周年之际,通过美丽的分形图案和他对复杂性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来纪念这位天才的数学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那敢与他人不同的创新理念和跨学科研究的思想方法,特别是"简单性孕育复杂性"和"无理性丰富有理性"的研究技巧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在所掌握实证资料的基础上,描述辛亥革命前半个世纪,Science在中国转变成科学的观念,并且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期逐渐形成科学知识的表现,以及在当年出版1800多部科学知识图书和期刊基础上,所广泛展开的知识深度。更进一步通过当年推行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所做出的贡献,介绍科学思想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理解、如何诠释。尽管当时中文很缺乏表述科学思想的词语,但开创之功永标青史。  相似文献   

12.
“算经十书”是我国传统数学及数学思想的珍贵宝藏,历代受人重视,但也饱受风霜。鲍瀚之在福建汀州刊刻算经,使许多重要算经不致泯灭,能流传至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勋业。鲍漭之本人所阐发的数学思想亦很有价值,应当加以珍惜。  相似文献   

13.
惠特尼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也是微分拓扑的奠基人.他在《微分流形》(1936)中给出的微分流形的概念是20世纪数学有代表性的基本概念,是描述无数自然现象的一种空间形式.但惠特尼早期从事的是图论,大约从1933年才转向拓扑.在对原始文献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惠特尼从图论转向拓扑的原因,分析了1934 ~1936年间他对微分流形的具体工作和历史意义以及对中国数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与梅洛一庞蒂对语言都做过深入的研究,语言问题在他们的哲学思考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令人惊异的是,这两个分别隶属分析哲学传统和现象学传统的哲学家在语言现上却有着很大的交汇空间:坐落在生活形式中的“语言游戏”和源出于世界之内的“语言之内”其间有着诸多的相似,当然也有不同。它们都可视为是对传统语言观中过度膨胀的理性主义一逻辑主义的不同反动。这或许显示出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某种殊连同归。也预示着西方哲学的一种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吉尔实在论思想中,不同范畴的自然规律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含客观性与层次建构性的特点.在本体论上,吉尔实在论对自然规律给予了肯定,并且其自然本体论具有客观实在性和主观建构性双重性质.在认识论上,吉尔强调科学认识与真实世界之间是一种近似的模型建构关系,否定了 自然科学规律的绝对客观性和真理的极端绝对性而凸现其建构性.在方法论上...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四个部分阐述了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中"技术编码"这一范畴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厘清了其理论来源,进而阐述了这一范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性知识可以理解为与作为普遍性知识的科学相对应的概念。地方性一词预设了其空间的地域特征,但普遍性一词还含有时间的维度。从时间维度考察,地方性知识常常是稳定的,历史越久,越具稳定性。科学知识则内在地具有不稳定的特征,因为科学被要求创新,更新,并且以新为好,为善。地方性知识是根植于历史、传统和本地生态环境的,而科学知识是指向未来的,脱域的。科学知识在当下并不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的普遍性,而是被认为在未来可能会达到的一种状态。因而,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并非实然,而是应然;是一种信念,或者一种幻觉。  相似文献   

18.
在战国至汉代的中国以及公元前4-6世纪的古希腊,都盛行着对于一些重要数字的神秘信仰.虽然双方关注和信奉不同的数字,但背后却有类似却不尽相同的原因和解释方式可资比较.例如,二者都用不同的数去表达对立的范畴,又都将具有男性特征的事物和性质与奇数相联系;此外,二者又用不同的数去代表对于宇宙的不同感知与认识,并将这样的数字神圣...  相似文献   

19.
正是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公正问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是资本全球化过程的客观反映和必然产物,也是对现代性扩散过程的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是新全球化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的哲学意味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因素在一次组合完成其系统功能以后的重新整舍。“还原”的方法与“系统”的方法是重新整合中的两种不同方式。在这些过程中通过经济因素的重新整合实现经济系统整体效益的完成。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经济系统的网络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